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
人的感官是有局限性的,视觉、听觉和触觉都只能感知世界的某些发明,难以穷究世界,所谓不可致诘。古时公孙龙有《白坚论》,思辨的就是视觉感知的石头的“白”和触觉感知的石头的“坚”的问题。这与现代科学外向的把石头特征表为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划分不同,公孙龙是把石头的特征与人不同的感官得到的感性认识组合起来。这个不同在于华夏文化人本主义的社会潜意识,佛家描述的世界,是“色、声、香、味、触”法,自然界的法则就是人感知的法则。“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世界是多维的,如何一维的探究都是片面的认识,必须混而为一,全面来感知世界。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昧,《屈原·離騷》路幽昧以險隘。幽昧,不明也。
绳,《集韻》弭盡切(ming4),音泯。繩繩,無涯際貌。《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古时结绳记事,记载绵绵不断的历史,是谓“绳绳”。
我们感知世界,上观朗朗乾宇,冥冥有不明之黑洞;下观浑浑浊世,荡荡有浩然正气。古往今来,人们感知着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绵绵不断。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