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下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本帖于 2010-03-31 19:42:27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如果说我小时候读过《边城》,这未免给人一个太遥远的感觉。其实就在去年我还翻了一翻《边城》,并好奇地看了看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在我印象中沈从文是个大家,一个似同鲁迅、张爱玲一般业已作古远离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文人。今年夏天有幸在南大暑期班聆听了沈卫威教授关于现代文学及作品的系列讲座,不仅使我有如沐春风之感觉,还使我对沈从文其人以及他的作平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不清楚究竟是因为是重读《边城》而联想到作者的人生,还是因为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而去关注作品流露出的他的真性情, 我似乎是爱上了沈从文,更爱上了他的《边城》,而且爱得不能自拔。

 

“乡下人”这一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蔑称,连一贫如洗的阿Q 进了几回城后,也会公开地鄙视未庄的乡下人。而沈从文却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其实能自称是“乡下人”正说明沈从文对自己创作风格的充份自信和无限的崇尚。“乡下人”在这里绝没有无知和愚蠢的含义,却更多地表现出沈从文对原始美以及自然美的追求和爱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的独特的式样。。。。。。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自称“乡下人”实际上使沈从文成了描写乡村淳朴,景色秀丽的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同时也使他成为用都市生活带有“乡下人”的目光和衡量尺度的严厉的批评家。

 

然而称他自己为“乡下人”并没有影响沈从文从外国文学的精华中吸取汁液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沈从文较多地读过契可夫和屠格涅夫。契可夫作品中对小人物和平民众生的关注对沈从文的作品人物有很大的影响,而屠格涅夫小说中表现得那种自然与人相契合而散发的浓郁诗意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湘西的纯朴男男女女和质朴的自然山水构成了沈从文作品中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赌咒叫骂,没有血,没有汗,只有山的美、水的美和人的美,但是却有眼泪。沈从文每篇描写湘西的作品都像湘西的风景画和风俗画,那么温柔,那么美。但当你沉浸在这温柔平和的意境之中时,你又会看到一丝淡淡的悲愁,感到一阵隐隐的心痛,你的心会不知不觉地在流泪。《边城》就是能让人有这种感觉的典型作品。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动机是“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着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路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联在一处,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分的说明。” 沈从文就是这样用他简洁而又细腻,淡雅又自然的笔法描写了湘西古朴的“一件普通人事”。他描写的一个个爱情故事,却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但让人觉得爱表现在每个人身上,贯穿整个故事。

 

小说中大略地谈到了三种爱:孩子的爱,长者的爱,异性的爱。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孩子气和一些娇气。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受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还有翠翠的哭。她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和那种只有身在其境中才能有的爱。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直到最后她还在等待着。。。。。。

 

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上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天保对翠翠的爱是原始的,未加修饰的。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荡;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当我在尽情地享受风景如画的湘西美景,陶醉在乡下人淳朴善良的爱之中时,我骤然被悲剧的结尾震醒了。“祖父就这样走了?”“天宝就这样死了?”“翠翠今后一个人怎么过?” “她以后的事谁为她作主?”

 

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有女儿的原因,也许是我做母亲的本能,我想从字里行间再看个究竟。我从尾又读了一遍。是的,我看到的仍是爱,是淳朴温馨的爱,是迷茫无奈的爱,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我的眼睛湿了。在国外闯荡二十多年,已经没有什么能感动我了,更不用说让我哭了。可这件普通的人事,却让我流泪,让我从心里流泪。沈从文没有用一摊血一把眼泪来描写现实生活,他是用微笑和乡下人的爱来表现人类的痛苦。用这种温柔的笔调带出读者的眼泪不能不说是沈从文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虽从小在城市长大,但每年暑假,寒假都要回老家看爷爷,奶奶。南方乡下的水田,奶奶屋檐下的燕窝,夏天的瓜地,冬天灶堂边的干草都是我同年难忘的记忆。我那不识字的奶奶教会了我如何在这世界上生存的本领,以至于使我在美国也能立于不败之地。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本领就是“爱”。乡下人,我太了解乡下人了。 如今重读《边城》,我似乎又听到了溪溪的流水,闻到了泥土的芬芳,看到乡下人的纯朴,感到了那种只有乡下人才有的爱。当然,只有生活在乡下,对乡下平凡的人和事爱到“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视乡下为“一切莫不既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的桃源仙境的沈从文才能用圆熟静穆、完美和谐的审美写出《边城》这一个美丽的令人忧愁的爱的故事。

 

难怪沈从文总是称自己是“乡下人”。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笑评白人,黑人和中国人奖惩孩子的二,三事
  • 简洁 -- 美也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 “承受”不是软弱的表现
  • 聪明女人必做的六件事
  • 徐志摩和胡适的两首诗
  •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