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夜

本帖于 2010-03-09 20:50:47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两个月前,《牛津艺术史》的翻译和润色终于告罄,我也觉得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又厚又重的原书拆分,所以如今一本厚厚的艺术史已经完全散 架。此时,在看自己第一遍翻译的初稿,已经觉得难以入目。出版社催促我写译后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为一直没有想好到底要写什么。今天回到家中,满脑子都 是后天大老板要的价格策略分析,弄得我心烦意乱。很奇怪,我虽然擅长所从事的工作,但是我却无法从其中汲取精神的安慰。而每每让我从烦扰中静下心来的,除 了美丽的象形文字,还有艺术。

艺术对于我,并不陌生。从儿时的涂鸦开始,我就对色彩,构图以及形体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敏感。但是与其说我喜爱艺术,莫如说我喜欢艺术带给我的移情之美。绘 画艺术中我曾经独独偏爱印象派,也许正是印象派隐约给人一种水光玲珑,光影变幻的感觉。即便是以浓郁的色彩著称的凡高的作品,也是在真实地描绘自然物体 的同时,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而正是这情感,赋予了绘画艺术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个性。正如席兹所说:(印象派)对于水中之倒影的描绘,是以瞬间感受所得的世 界取代一种由记忆的片断所组成的世界的手段,在倒影里,寻常生活中的事物都能转换成一个纯粹视觉世界中的抽象因子。而对于各种各样的雕塑,我独衷情白色 的大理石雕。达芬奇曾经将雕塑列于绘画之后,因为绘画更美观,更富于想象,也更便于理解。最重要的是绘画讲究透视构图,色彩丰富,还需要有光影和氛围,而 雕塑则无法表现物体的透明和光泽,或者清澈水底五彩缤纷的石子。

去年春天到欧洲旅行的时候,我特别去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和艺术之都巴黎。虽然曾 经看过无数遍凡高的各种作品,但是在看到真迹的时候,还是感觉无比的震撼:凡高笔下那些神情愁苦的农民,在厚积的油彩中显现的模糊的轮廓,还有他举世闻名 的向日葵。凡高曾经说,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者调和的明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不同色调的蓝色底面上,从最淡的委内罗斯 蓝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可是,我最喜爱的凡高作品,并不是他这些明亮而生动的向日葵,却是他笔下的《杏花》。我仍然记得我站在这幅幽静如娴静的古中 国一样的绘画前,仿佛嗅到月夜下杏花的清新气息。而在巴黎,自然一定要去卢浮宫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杰作。不知道是不是满目皆是的绘画昏花了我的眼睛,我眼 中的青铜雕塑闪着淡淡的幽光,而洁白的大理石雕则肌肤饱满润泽,仿佛可以看到肌肤下面微微流淌的气脉。

是的。我是这样倾心地爱着艺术,虽然我并不从事艺术。但是,我总是在不经心的刹那,与其心灵相通。我并非只喜欢一位画家的画,或者说只偏爱某个雕塑家的作 品。艺术对于我,只以美感存在,创作者的尊卑和盛名与否并不影响我的心情和判断。甚至,很多艺术家往往以其睿智的生活态度令我对他们的作品情有独钟。譬 如,在苦痛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米开朗基罗,他曾经说,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临死前更应在精神上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我热爱他的大卫,引而 不发的坚忍和健美修长的体魄。我也喜欢伦勃朗,他无与伦比的用光和阴影,他对妻子的热爱和赞美:当你爱上一个女人,并娶了她。你就拥有了所有的女人。把 头靠在她的胸前,可以感觉她母性的光辉;轻轻脱掉她的衣衫,她是贞洁的少女;给她披上一件紫袍,她就成为高贵的皇后。" 还有,那随性而豁达的雷诺阿,他比拟自己如同漂流在人生长河中的软木塞,随波逐流,但是却并不影响他在潦倒之时仍然画下娇艳欲滴的花朵和花朵一样娇艳的女 子和孩童。

但是,艺术史并不是以作品和人性以及创作的精髓为中心的。艺术史以总结和评论见长,在对人类创作追本溯源的同时,以严谨和庄严的格调描述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这其中所收录的艺术,并不仅仅是绘画和雕塑,也不仅仅是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恢宏壮观的夏特尔大教堂,或者是光怪陆离的现代派艺术。西方艺术史追溯了西方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还包括了版画,摄影,建筑,室内设计和装潢等等各种艺术。除了西方艺术的本土风格,更兼介绍了受到西方艺术创作影响的北美以及土著艺术。艺术也许虚无缥缈,然而艺术家却是社会中实实在在的团体。他们和常人一样,需要维持生计,更需要看人眼色。所以,艺术恩主,教会,王室以及达官显贵对于艺术风格和创作的影响,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所以,贝尼尼创作的精美的大理石雕,还有他巧夺天工的祭坛设计,也依然不能完全赢得法国国王的欢心。甚至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也无法逃脱这些影响。在艺术史里,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是在特定创作环境下的产物。艺术的发展和风格而非艺术家和作品,是艺术史的主角。

艺术史中的艺术,并不完全是一种美感的盛宴。譬如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甚至令人觉得乏味的版画艺术,都自有其发展的轨道和风格。《牛津西方艺术史》采取非常规的编纂方法,打乱了大多数人熟悉的艺术史分段,再加上51位创作者的不同风格和侧重点,使得整个翻译十分耗时费力。我仍然记得那些无法休息的周末和假日,回绝了多少朋友的邀请。更要在完成白天的工作之后,无暇疲惫而继续挑灯夜译。或者是因为自信的中文和英文功底,虽然时常拖拖拉拉,可是有时也能一日千里。编辑反馈说,看着译作一天天增长,感觉渐入佳境。




八十八夜,是日本人形容新茶之味的说法。自立春之后的八十八夜,所采摘的新叶制茶。春天草长莺飞,正是茶叶最盛的时期,因此也具有最上好的滋味:新鲜,甘甜或者微微的苦涩,唯有这一季最为鼎盛。然而,完成这部书的翻译,我花了不止八十八夜的闲余时间。我也曾经抱病坚持,也曾经在数日不动笔的懒散期之后继续。有时候,文兴正浓,所以下笔如飞。还有很多时候,几乎要放弃不做。此后看来,当时的感觉远不如回忆时这样富有戏剧化。对我来说,这本书其实是风霜打过,梅雨浸过,烦扰的尘心和刹那的空灵共同炮制的八十八夜。李碧华如此说八十八夜: “只要熬过八十八夜,失去的会回来,徒手者有物盈握。小孩在母体中,八十八夜,已具人形。。。。。。八十八夜,心情已收拾,面对现实。八十八夜是千头万绪,千山万水。但它过去了。泡一杯新茶,迎新天。茶色清绿晶莹,是新芽新叶的灵魂,光可鉴人。。。。。。

八十八夜,我也终于摆脱这重负。回归我起初看山看水的悠闲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悲伤的雪
  • 代价
  • 灵魂的事--重读史铁生
  • 关于朋友和背叛
  • 不觉得快乐
  • 所有跟帖: 

    真是绝好的文章 -含嫣- 给 含嫣 发送悄悄话 含嫣 的博客首页 (44 bytes) () 02/20/2010 postreply 17:02: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