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人物:王进授艺

本帖于 2010-03-01 14:48:5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王进,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无妻子,有六旬之上老母。父亲王升,生前做得都军教头,曾一棒打翻泼皮高俅,高因此怀恨在心。

后机缘巧合,高俅做得殿帅府太尉,择良辰吉日,走马上任,点花名册,独缺王进。其时王进患病在家,半月前已递病患状在官。奈何高俅小人得志耍威风,定要捉拿王进。堂前一问一答,确系仇家子。假公事,报私仇,便欲将那王进往死里打,幸同僚相劝方得免。王进抬头见是高二,知性命难保。归家与老母商议,连夜收拾,欲远走高飞。略施小计,调开二公差;牵一匹马,出西门,母子取道延安府。

一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堪堪一月有余,渐近延安府。心欢喜,贪行程,误了店,夜宿史家庄。恰老母心痛病发,承太公好心相助,服药将息数日。母痊愈,欲赶路,王进到后槽看马,却见一赤膊后生舞棒。怜璞玉,欲玉琢,一招半式降顽徒;报恩情,传薪火,将平身武艺都传授。半年有余,见史进将十八般武艺学的精熟,王进恐高俅追铺,思量此间终非久留之地,遂辞谢了史家,母子二人投延安府而去。

水浒中王进的故事很简短,仅仅半回的篇幅。去了延安府后再无踪迹,这给读者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再加上文中丝毫没有描写其长相,这王进真如金圣叹所言的神龙无首无尾。

撇开其神秘性不谈,王进的形象塑造的还是很成功的。乱世中一个具备仁、义、礼、智、信、行、忠、良的谦谦君子,栩栩如生。

王进的“智”体现在很多地方。一眼看穿高俅公报私仇的小人本质,从而不对其抱幻想。要是换作林冲,还真没准不会远走高飞。古人云:识人者智。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设计打发两个军牌,这都体现了王进的智。当然,去延安府镇守边庭也是一种“忠”的行为。

言必信,行必果。是古代君子言行的准则和信条。那偶然的一瞬间,王进看见史进在练武,史进的那种热情,那份投入,那股朝气……一定让王进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想起了年轻时父亲教自己练武的种种情形,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起初的思绪犹如小溪,潺潺而流;渐渐地汇聚成河,往事如潮,汹涌澎湃!王进终于按捺不住地喊出声来。这一方面是王进爱惜史进这颗练武的好苗子,另一方面可能是史进的朝气和活力激发了王进失落已久的激情。于是就演绎了水浒中一段薪火传承,感人至深的师徒恩情。

试想在前途不明,母亲患病,随时都会被高俅抓走的情形下,王进尚能静心观看史进使棒,这是一种怎样悠然的心态啊?远非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能比的。更不用说随后用半年多的时间悉心传授武艺,对于这样的勇气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我只能是赞叹不已。

仁义礼智信忠良,这些都不必说了,王进当之无愧,在东京和史家庄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诠释和注脚。

我想提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王进的“孝”。无论在怎样险恶的情形下,王进始终都以一颗赤子之心关爱着自己的母亲。面对王进,在这一点上,就算孝义黑三郎宋江恐怕也要无地自容了。黄永玉的一句点评,“险恶困不住孝子”,神准之极!

在我们最艰难失意时,常常是父母那道眼神,那缕银发,点燃我们心底那盏快要熄灭的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