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彩虹-贝多芬的感恩颂歌

本文内容已被 [ 庭榕 ] 在 2010-02-26 10:18:1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晚期的贝多芬贫穷潦倒,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虽争得侄子的监护权,却与其关系极其紧张。1816年后,唯一与外界联 系的是他的仆人,他在笔记本上写着:“在这世界上我一无朋友,是如此地孤单……”
幸亏此时俄国王子加列钦特写信给贝多芬,愿付好的报酬以求一至三首新的四重奏。贝多芬并没立即着手作曲,直至完成第九交响乐后,才投入全部精力写下了巅峰之作:最后的五部四重奏(第12到第16号四重奏),这是他一生音乐创作的总结。
贝多芬那时两耳已完全失聪,人生坎坷不堪,但真是如此,他完全封闭了与外界的交流,把内在的心灵倾泻在音符之中,据说他常边哭边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世人奏出了最强音。
当他的第12号四重奏在维也纳上演时,听众困惑不解,评论家经过研究后才认为“贝多芬表现的是一个新世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的流浪者,在深渊的边缘或在黑暗的夜色中,他唤醒了美丽升起的天堂,在阳光下所有的生物变得灿烂辉煌……”
他的第15号四重奏,作品第132号中的第三乐章-感恩颂歌,尤为人津津乐道。
贝多芬在这个慢板乐章的开头写道:“一个病愈者对上帝的感恩颂歌。”并注上:“利第安调式”
1824年到1825年间,贝多芬差点因疾病丧生,他长期患有支气管炎,双目曾失明过。在此次病愈后,他创作了第15四重奏,并把对上帝的感恩溶化在第三乐章中。
利第安调式属于教会中世纪的一种音阶构成,与祷告有关,具有宗教的神圣之感。
在这首感恩乐章中,贝多芬以慢快的节奏作对比,慢节奏表达出虔诚的感恩之情,如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时的诚心祷告,圣歌般缓缓从心里流出,毫无任何人为的修饰。随后以较快的节奏展现“感到新的力量”,是一种大病初愈之后,感受到上帝大爱的喜乐之情。此后再现慢节奏的感恩祈祷,和较快节奏的喜乐之情。最后进入“更加充满感情”的结尾部分,以感恩祈祷的旋律做双旋律的赋格处理,发展至最强奏的持续长音,再归入平静而结束。
在这首长达15至20分钟的乐章里,无论听众是否是基督徒,都能清楚地感到贝多芬的感恩之情。其慢节奏的感恩祷告之纯洁优美,足以使人触摸到作曲家的灵魂深处。
1826年贝多芬的侄子自杀未遂,触犯当时的法律,被赶出维也纳,贝多芬自疚难当,决定和侄子一起去外地,途中感受风寒,在年末被迫返回维也纳,几个月后,在1827年离开人间。
每当我们不如意之时,不妨听一听这首: 当一个又穷又聋的老人,在大病初愈之后,孤寂地谱下他最真挚的感恩情感,发出催人泪下的天堂之音;以抚平我们心灵上的创伤和不快。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