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喜读古书,家里那间落满灰尘的书屋是我最心爱之处,父母对一个还没上小学的孩子竟以读爷爷留下的线装古书为乐颇为惊讶,既未鼓励,也未阻止。在古书中,我最喜爱的史书和子书。
不过,我读书有个毛病,就是不喜看注释。这些线装古书大多没有标点和注释,有些则有前人留下的蝇头小楷批注和圈点。我从来不查字典也不问大人,所以很多字音都是自己猜的,其中不乏猜对的,当然也有很多猜错了,只管看其中的意思。
文化革命开始,这些古书中的大部分都被送到垃圾站当废纸卖了,只留下了前后汉书和康熙字典。
77年恢复高考北京的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中”,我当时纯粹以玩一把的心态去参加考试,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没劲,于是把精力都放在那段仅仅是参考题的古文上了,旁征博引,大段的庄子的原文往上堆,觉得很痛快。得了最高分,但是勉强写出的作文却得了个低分,因此未能考上第一志愿北大考古专业,而是上了另一个不错的大学的历史系(第二志愿)。
上大学后大失所望,那些名师根本不给本科生上课,一些年轻的老师还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来讲历史,荒唐到把姚雪垠小说中的诗词当作李自成本人的作品,很快就厌倦了。正好当时允许提前考研,就报了思想史专业的研究生。
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得知古代汉语课必须熟读王力先生的四册教科书。我最不喜欢读这种东西,但为了应付考试还是硬着头皮翻看,前面那些文言虚词实在无法读下去,就跳过去看实词,突然看到了几个平常读过多遍但对确切意思并不真正了解的词语,就作了一点笔记,半天时间,一共摘出15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字。其中有一个是“六世之余烈”的“烈”字,相信很多朋友都熟知这句话,但“烈”究竟是何义,恐怕你不一定能说清楚。
考试那天,第一题是断句,这不在话下。第二题是解释文言虚词,我就按照英文的语法来解释。第三题便是实词了,一看,我的天呐!15个实词中有14个竟然是我刚作的笔记中的(换句话说,只“浪费”了一个)。余下那个很容易。总之,差点儿没笑出来。不到半小时做完,在30分钟可以交卷的第一时间便交卷出场,那一教室的考生都扭过头来看我,以为又来了一位白卷先生。
监考的一位40来岁的中文系女教师追出教室,违反原则地对我说,你考得太好了!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唯一一次例外竟如神助。至今我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委。
顺便说一句,不求甚解这句话也至少有两种解释。
好读书不求甚解--回忆30年前考研
所有跟帖:
•
大安兄好!就知道你与众不同!钦佩ing.祝节日好!旅途愉快!
-史迷-
♂
(0 bytes)
()
12/22/2009 postreply
16:29:15
•
不敢当,祝史兄节日快乐!
-dudaan-
♂
(0 bytes)
()
12/22/2009 postreply
21:21:52
•
“15个实词中有14个”,真是了不得!!难怪那么快做完被人
-广陵晓阳-
♀
(72 bytes)
()
12/22/2009 postreply
20:07:19
•
哈哈,每个实词只需要用2-4个字解释
-dudaan-
♂
(90 bytes)
()
12/22/2009 postreply
2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