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二规则
摘要:
语言文字第一规则:语言文字通过由字或音的不同组合形成的词和语实现达意。语意的单位是词语而不是单个的语音或者字符,词和语是语意的主要载体。
变换组合的五音可以谱写各异的乐曲,文字或语音也是通过相互的变换与组合形成词语,把意融入词语,以词语为语意单元来承载和传递丰富而各异的含意的,称为组合原理。普通话区分四声的发音多达一千三百多个,语音资源充足,组词造句的达意能力是个天文数字。用普通话能够满足表达的需要这一事实是强调语意的载体是词语而不是单个的语音或者字符的实践依据。汉语一音对应多个汉字,单个的语音是无法确定含意的;单个的汉字虽有含意却需要解释才能听明白,而语言是不允许依赖字形来达意的,不允许只有边说边写才能让听者准确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意,因此单个的语音或者字符都不能成为语意的主要载体。企图使汉字表意会误入同音字太多和字的笔画太多太繁的歧途。
文字的最初功用也是核心功用是记音。记录了语言就记录了语言的含意了。尽管人们企图在汉字的形、音、意之间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很淡化的,不是成为文字的必要条件。
第一推论:单个文字或者文字构件都是不必表音表意的。字、音、意之间,构件和音、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是人类自然形成的和语意紧密结合的能够自我完善的达意体系,音的组合和意是直接联系的,不需要字形作为音和意之间的联系桥梁,也不需要字形来额外表意,不必另建一套形体表意体系,否则要把简单的问题人为的严重的复杂化,会增加巨大的学习量。所谓的汉字表音表意只是辅助性的。音是约定俗成的,意是被赋予的,所谓的形声、会意等等六书是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与文字的本质。对文字的音与意的掌握是通过反复的实践逐步领会而习得的。无论谁造的的表意字,用它们写出的文章也是很难被没有学习过这种文字的人准确的看懂的。无论汉字的表意功能多么完善,都比不上取消字意更优越。
单词的字母组成中不强调意项,单词只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赋予了含意。
任何表意的词语如“软椅”不等效于不从字面表意的词语“沙发”。“英语”也不能按表意的方式理解为仅指英国的语言。只有当语言文字退出描述与意象,取消表意功能,人们的沟通才能确保精确。
许多汉字和词语已经不再从字面表音表意,汉字向符号化演变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可以近似的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但汉字可以向放弃“六书”和取消表意发展。使用频率更高的是“VCD”,而不是表意的词语“影碟机”,表意或者不表意在使用者来看来并不十分重要,人们看好的是它的使用性。但是,为了照顾到人们对形声字的偏爱,可以增强表音功能。例如:让撇代表声母r,捺代表韵母en,那么一撇一捺这个“人”字就读作“ren”。
文字作为一种记音符号应该简单,吸收曲线笔画。
六书只有在字多字繁意杂的情况下才适用。“六书”为表意文字大开方便之门,表意文字又是产生同音字词的先决条件,人们不再回避“危机”与“微机”同音,表意文字对同音字词的大量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汉字的笔画种类只有8种,不超过三画的汉字的容量是8+(8)2+(8)3=584个,现有约80多个,容量的利用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曲线笔画有丰富的变体,笔画总数多达五十个,也更美观,仅按常用笔画22种计算,三画之内的字容量是方块字三画以内的字容量的19倍。曲笔字的变体也更丰富,如果吸收变体字,容量就更会数倍增加。即便容量利用率仅为不到百分之一,也可以把四五千个汉字控制在每字三四画内。
第二推论:语意的容量的扩充是需要单词或者词语的数量的扩充来支持的,而不是依靠增加单个的音、字或者字母的数量来支持的。
英语的发音远不如汉语的发音多,也不存在数量扩充,但是音的组合形式(单词)却是在不断扩充和更新的,这就满足了英语发展的需要了。
多字词是汉语达意的主体。按7千汉字,平均每字二个含意计算,单字词的容量只有1万4千个,远远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信息量。而多字词,普通话实用发音按1260个,2字词和3字词的词语容量是(1260)2+(1260)3>20亿,是单字词的容量的14万倍!4字词的容量更是惊人,(1260)4>25200亿。
汉字具有半字母半单词的双重特性。汉字是组词的单位,单字词远远不是汉语词语的主体,汉字是不能和单词划上等号的,只有词语才能和单词级别对等。数万汉字的作用仅仅略大于26个英文字母,这显然是汉字的急需改变之处。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具有足够多(不少于1260个)的字符使得每一个字符可以独立的拥有一个音节,可以独立的被作为一个个语素使用,不须拼写拼读。这方面倒是比英语先进了一大步。
语言文字第二规则:不同的语言文字通过自身的表意模式以及对思维的适应特性来影响使用者的思维习惯。
汉字的图画式的象形的思维和望文生义实际上是一种原始思维,有其浅陋性粗糙性低级性。狼孩的例子证明了用进废退的可怕,从小接触与熏陶,表意汉字使人的意象的感性思维得到了提高,而人的语言能力以及抽象性逻辑性的理性思维能力受到了抑制。不同文字的不同作用参与了导致东西方思维与观念上的差异。进而造成东西方文明的迥异。猩猩的意象能力要远远胜过人类,人类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却比猩猩进步。意象的表意汉字阻碍了中国在近代走上科学之路。
定义:语言是人类利用语音这种声音符号按照一些不同的习惯和规律将它们组成词语(这里是指广义的词语,即包括词和语,词又包括单字词、多字词,语又包括短语及句子),并辅助以不同的语境和语气来承载语意与沟通思想的达意工具(语境和语气只起辅助表达的作用)。文字是人为约定的用来替代语音(是替代语音不是表音,更不是精确表音)实现书面记录和表达的线型符号。
性质:语言是思维对事物、意义或者思维自身的抽象提取物,通过它,人们的思维可以方便的对事物、意义或者思维进行认识感知和加工;文字是记录这个抽象提取物的工具。
功用:语言文字对文化有承载和传承传播两个主要功能。优秀的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反之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在和口语的匹配中,汉字与口语脱离,文字出现信息冗余,极易产生歧义,汉字承载功能不过关;汉字太难使得传承传播功能极弱。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拦路虎。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言为主,文字为宾。文字有记录、传播和演绎语言的功能。文字与语言应该信息对等。
几个重要的观念需要明确:
其一、语言和文字都是符号。不可把它们神圣化。
其二、语言和文字都是工具。实用性、简便性和科学性是评价的依据,对汉字革新是正常的。不能纯粹把文字当作艺术,而是应该作为学习知识和发展科学的工具来学习。
其三、形、音、意三要素的文字观不可靠。文字不必直接由自身或者它的构件表音表意。这是科学文字观和模糊文字观的分水岭。
其四、文字应该简单美观易辨认易学易用。应该吸收曲线笔画,字数要适宜,不能拘泥与六书原则与方块字形。字母胜任不了单独表音;汉字能够单独表音却同音字太多,字数太多字体太繁。学习难度都很大。
其五、文字观应该是普适的。必须承认英文也是文字,不能把汉字的特点例如六书、方块字形、表音表意等上升到所有文字的共性的高度。
其六、多字词更适合于现代文明。自从废除文言文,词语达意淘汰单字表义就已成为既定事实。取消字义,音和字一一对应,可以搭建人与电脑通用的语言平台。将会出现可以与人对话的机器人和语音操作的电脑,人类将进入新的文明。
其七、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记录语意只是汉字的派生功能,可以体现为通过记录语音来实现记录语意。
其八、语言和文字都是为语意服务的。“意”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社会属性,语言文字的意是被赋予的,是约定俗成的,某一语意的表述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
其九、文字仅是文化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回复:汉字三画化的讨论
本帖于 2009-11-18 19:52:0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