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春秋(3a): 听龙应台讲故事

本帖于 2009-11-05 11:15:56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1。热销书和热听众

为了推销她的《大江大海1949》,龙应台10.15日在德国发表演讲,联合报说她打动了100多名听众的心。她好激动。其实此时,她的书在港台已经热卖了17万册。

女强人就是女强人。真有她的,马不停蹄,龙应台10.16日就横跨欧美大陆飞到了美洲西部的温哥华。当天下午就发表记者会,阐述她的“小人物讲大故事”思想。并且宣布在UBC举办约300人的演讲,外加200人的楼内直线连播。

她的港式的洲际演讲推销班子也太小看温哥华了。他们没想到这里的闲人多,有钱人多,文化人多,八卦人也多。一天内所有的票都派罄。组织者明报和UBC亚洲学系临时改变地点时间:从三点提前到两点,从三百人的大厅改到UBC校内1200人的剧院。结果还是人满为患。看来,名人就是名人,可谓龙应台旋风,成为温市的一时雅兴。

2。她讲的故事

24年前他在美国读她的欧美文学,签证到期了必须到海外延期,他就到了美加的一个边界---那就是温哥华的和平门边界:那里除了一个小亭,既没有铁丝网也没有地雷阵,更没有重兵把守,旁边的人都在悠闲地散步,从美国到加拿大,从加拿大到美国,没有任何鸿沟战壕,一点“边境”的样子都没有。---因为在她小的记忆力,1147公里的台湾海岸线,Beach不是用来Sunshine的,全是布满地雷铁丝网的边界线 --- 那就是1949年种下来的边界鸿沟.....

3。我以身为失败者的后代为荣

的故事显然是讲给台湾老兵看的。书的第二页就是“我以身为失败者的后代为荣”为终结语。但在她的演讲中,她不再讲失败者和胜利者,只讲受害者。显然她的演讲思想比她的书中观点开放了太多。因为她发现,超过一半的听众都是“胜利”一方的大陆人的后代。

说自己说,她的朋友林怀民都跟他说,“失败者”不妥,从历史的长远讲,谁是失败者还没定论。还有她的学生说,我不能买一本给失败者的书给我的祖父祖母,他们接受不了被称作失败者。

3。香港的1949应当由香港人来写

我的书写的是台湾原来200万人的1949和600万后来者的1949。香港人的1949应当由香港人来写,我没有资格。

她没有讲大陆人的1949应当由谁来写,她有没有资格。至少她婉转的说,大陆的内战反省多是有关军事的。说明她看过了《雪白血红》,那是以军事视为重点,但张正隆可是一再申述“1945应当为和平的一年。但东北大地却在1945展开了不亚于二战时期任何一个战场的血腥内战”我们不会忘记1945年,他给东北人带来的苦难。至少,大陆人对内战的反思1989年就结文成书了,是不需要她来揭开黑盒子的。她有没有心凄凄焉,我不知道,但至少她的台湾同事表达的惊讶表明了他们的不相信“会有这书?”

3。惟有长春和四平

在三大会战的内战(解放战争)时期,她的书只有长春一节,强调林彪围困长春四十天,饿死的老百姓近十万人。显然来自张正隆的史记式报告文学一书《雪白血红》。

其实三大战役的血腥就数第一战长春为烈,平津是和平举义的,淮海是打外围的。江南根本就是国军抱头鼠窜的。就只有东北算是正规军之间血淋淋的大战!龙应台的1949全是听来的,为什么就没有听来其他战役的幸存者的故事

好在,龙应台在她的演讲中读的林彪通电和取材,正式向听众说明就是原文不改来自“张正隆先生”的《雪白血红》---那是1991年大陆出的书,现在被禁了。

4。一个喜欢赶市潮的流行作家

她说自己为了赶着出版,一连工作了20多个小时,累了,从楼梯上摔下来,把脚肘给歪了。我想写作不是要悠闲悠闲,慢工才能出细活的吗?她不是。就像港台的流行歌歌手,她要赶,不就是要刚在60国庆的前夕?!一个大历史,一年能做出巨著?她对质疑的观众说,我不是历史学者,我不对历史的真假负责,我这是写作,甚至可以臆造。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其实对内战的深刻反思,不光有张正隆的《雪白血红》,还有我们说过的《巨流河》,都是很系统很历史的,还有大陆的《大决战》,以及台湾老报人龚选武的《我的1949和中央日报》,.... 但愿这些反思文字不要再在两岸之间形成什么不和谐、嫉妒和冲突,
 
5。老外的思维

同事说,她太聪敏了,她知道老外喜欢什么,她讲的全是突出“人性”的东西。尤其她不用说教的语气,而是讲故事,一步一步导入她的主题。可不是,人家是老师,老师就要循循善道,引人入胜,让你一步一步上钩。

不过我问了三个老外,听他们的看法,却出于我意料之外:

一个澳大利亚的学者,真好在UBC,不是组织者邀来的。他说:龙的观点太Negative,历史都过去60年了,还这般通书讲这么负面的故事,真的对两岸的人民有好处,他怀疑。他认为,如果这时她的个人的或家庭的故事,讲来给大家分享,也挺有意义。

一个当地的老加说:不能理解中国的内战为什么那么血腥,比美国的南北战争还惨烈。这和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很违背。我现在真的被你们的政治搞糊涂了。

一个当地长大的华人说,亚洲系的通告说是一本“和平的书”,但比张纯如的《南京》还不能被人理解。日本人杀了那么多中国人,我们要求人家道歉。我们自己杀了自己那么多人,好像有过之而不及,有没有对自己人道歉?

他问我,有杀那么多人?我说有,两岸的教科书都说光三大战役/会战就死伤上百万,光50年剿匪就有10万之众。他愕然。

6。大陆没有人为难我

电视台访问她,如果大陆要你删改章节或文字才能出版,你会怎么做?她想了想回答,如果,删了10%,20%,有90%,80%能跟大陆的民众见面我还是会考虑的。说我的书会被禁是在我的书出来之前就有的,没有什么根据。不过,过去我的书,都是有所删改才得以在大陆出版的。只要有沟通就好,删除一些还有一些,多少,只要有沟通就好。

听众问她:你到大陆采访,有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和首肯,或者说有没有受党当地政府的为难和阻挠?她说:我没有去Bother他们,没有指挥他们,也没人来Bother我。那位听众接着说,那不就是说明大陆很开明很自由了吗?她说:是。听众一片鼓掌。有一两个喜欢骂老共的台湾“学人”满脸的不悦。

旁边的一位大陆同胞甚至窃窃私语说:那你还说大陆会禁你,是不是自己在炒作市场。

龙应台说,在台北和香港,书买的最好的地点是机场,买得最多的是大陆人。其实,两天来,听她讲座最多的也是大陆人。 ---所以她的演讲观点跟书中的观点有别。

7。龙应台效应

龙应台的明星效应没得说。
有人说,我也去学张正隆或龙应台。
有人说,写作是一回事,市场是另一回事。
有人说,我明白了什么叫历史学家,什么叫小说家。
有人说,我知道了文学家和作家的区别。

至少,我在现场又买了一本《大江大河》。干什么,当然是送人,看看这世道还有哪个老冒喜欢读这种大部头....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60春秋(3a): 听龙应台讲故事
  • 建房的成本
  • 娶妻的成本 (ZT)
  • 60春秋(3):《大江大海》-- 从失败者到苦难者
  • 60春秋(2a):《巨流河》的儿女 --- 郭松龄夫妇
  •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