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唐朝时没有“诺贝尔奖”,那时,诺贝尔的祖先可能尚在研究如何种植土豆儿!
白居易写了不少平民诗歌,我们上小学时都念过他的“忆苦思甜”的诗歌。可是,对於他那些优美绝伦的“智慧诗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却故意丢在了教科书外。
老白写过一首《花非花》,在我看来,代表了老白同志最高的造诣。
唐朝时,佛教在中国与诗歌一样达到了鼎盛。同时,儒教与道教同样被唐王朝重视与推广。所以,在那几个最出色的中国人里,包括李杜王白刘等,在他们诗歌的思维里有机地融合了儒、佛、道三教,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
《花非花》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
一个“美”字已经无法形容这首灵妙的短诗了。因为,“美”,“色”等在佛学里是“空”的同义词。这个“空”可不是普通汉语里的“空虚”的“空”。它是“无形无名,无相可见”的“性空”。
今天,最发达的、最新的天文及量子物理等领域成果几乎在接近这个概念,即“宇宙之空”涵义在古代已经被佛的传人领会了。比如,一亿光年是一个怎样的距离??宇宙中“生命”的出现与灭绝又需如何看待等。
由於诗歌是美学与灵学的综合,所以,诗人的灵感有如万丈深渊里的一株劲草,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随宇宙来风滋长波动。
诗的后两句没有“主语”,我们不尽要问:是什么在‘春梦’与‘朝云’中来来往往?
佛经里有“无常”一次来说明凡是人的肉眼能看见的东西,如你新贷款买的汽车、房子、你的股票、你的掌上机等等,和土壤、河流、肉体一样在老去,在老化,终有一天会变为粉尘。
人生在世所有的妄想、理想、七情六欲弄得人们像上了弦的儿童玩具,转着圈儿跑。多少自私自利的人尔虞吾诈残害异己;还有凡夫俗子的那点可怜的烦恼与非烦恼,成天在一个浑浊的“社会大机器”里像个无生命的零件循规蹈矩地转着。
当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人们发现佛教里有可以利用的智慧,有可以揭开人的思维意识的语言!在晋朝前,大部分被翻译的佛经是四言的,如诗经的语言。到了唐朝,五言的七言的也有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诗歌的语言最接近智慧的语言。
这一首在极度清静与无我状态下的诗歌,反应了白居易在当“人民诗人”的同时,在对佛法的“非他生;非自生;乃缘生”的领悟中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而且,诗人将美学、诗学与佛法健康地结合了!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人在静坐时似乎突然明白了佛法里的“空”,让自己的“心”摆脱了“物”的骚扰与奴役。今天的科学证明了人在一天里平均的“思绪数量”大约为六万个。所以,诗人将这些“思绪”省去了,让它“来去自由”不为所动。
诗歌里的“静”界正是今天亿万富翁在海角天涯所购买的房产,远离人群,不听国事。可是,有几个“富翁”的心是静的?
白居易不得诺贝尔,谁还配?!?!
---节选“作舟读唐诗”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