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18-2009):先生三天前从国内出差回家,带回来浙江父亲(我的公公)和浙江母亲(我的婆婆)送给我们的礼物。公公的礼物是他刚出版的诗集,一本送给他的孙女惠存,一本送给我和他的儿子保存。诗集的前页有他分别给我们写的话和签名。而婆婆为我们准备的则是食物:香菇,木耳。。。。。。婆婆知道我爱吃果仁,芝麻,也喜欢吃甜食,她特意请当地一位芝麻糖制作者为我定做了果仁芝麻糖。考虑到太甜对健康不利,老人家请制作者减少糖含量,这样可以使我多吃一些。看着诗集和食物,我的眼睛湿润了,就手写了《媳妇话公婆》。由于我“被迫”与先生一起到时差,今天早起将文章输入计算机,加上先生拍摄的照片。同时附上去年写的《故乡的媳妇话故乡》,一起与朋友们分享。选自网络的音乐《琵琶语》仿佛倾诉了我们对故乡亲人们的思念。
在去年写的《故乡的媳妇话故乡》一文中,我用文字和照片描述了先生故乡的美丽山水。然而,是生活在先生故乡的亲人们,尤其是我年迈的公婆,更使我难忘。
86岁的公公退休前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写得一手好字,喜欢舞文弄墨,是当地的文化人。77岁的婆婆是一位农村家庭主妇。婆婆出生在浙江省中部一个殷实之家,上过学。在她小学四年级时,她的父亲被日本鬼子逼疯。因为这场家庭变故,她被迫缀学了。所以,婆婆是识字的,能看书读报。公公出生在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小山村。一场火灾将他家的房屋和财产全部烧光。14岁的他不得不从初中缀学。公公很聪明,在解放前的全县小学教员招考中得第二名,成为一名小学老师。但由于家境贫寒,高不成,低不就,很久他都没有找到相互心仪的姑娘。一直到他29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20岁的姑娘。这位识字的姑娘看中了他的人品和才华,愿意嫁入寒门。那位姑娘就是我现在的婆婆。婚后,他们有二个女儿和二个儿子。我的公公极为宠爱我的婆婆,既是因为他比婆婆年长9岁,也是因为公公的性格原本就比较温和。而婆婆则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不离不弃地跟随我的公公,象老母鸡保护着小鸡一样守护着她的孩子和这个家。
讲话直率的公公在上个世纪50年代相信了政府有关畅所欲言的号召,他对学校和地方政府提出了不少的书面和口头批评和建议。这些凭着良心和热情说的实话使他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开除教师公职,返乡务农。“右派”这顶帽子给这个家庭带来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我先生儿时成长的环境是压抑的。然而,先生告诉我,无论外面是怎样的政治环境和变化,父母对他和二个姐姐以及一个弟弟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儿时最温馨的回忆之一是母亲给他们姐弟读书和讲故事。当文革结束时,公公被落实政策,重新返回学校教书,一直到退休。公公退休后的生活是退而不休。他不仅和我的婆婆一起管理着自家一亩菜地,而且活跃在书法和文学创作中。他的诗作和楹联三百余(首)副,发表在全国十多家诗词楹联专集内。至今,86岁的公公依然腰板挺直,思维活跃,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我们晚辈都被他积极乐观和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所感染。孙子辈的6个孩子们都很敬佩(外)祖父,和蔼可亲的他是这些孩子们的好榜样。孙女汉娜与爷爷和奶奶都很亲,尤其与爷爷是好朋友。
公公和婆婆曾经含辛茹苦地养育着的4个儿女。如今,儿女们早已长大成家,并且家里有了第四代(我们大姐的孙子)。孙子辈6个孩子中,3个外孙和1个外孙女已经大学毕业,分别在浙江和上海从事着各自的工作或管理着自己的公司;1个孙女正在上大学;1个孙子今年将考大学。老人家们幸福地安享着晚年。由于浙江省有良好的退休教师福利,公公带着婆婆每年被组织游览全国不同的名胜古迹。然而,他们更喜欢怡然自得的乡村生活,即使到美国来也只是看一看就回去了。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缺憾是他们所宠爱儿子的一家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只能每年回去看他们一次,并且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善解人意的公公婆婆说,即使如此,他们知足了。公公常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安慰婆婆和我们。是啊,这几句诗词又何尝不是描写了许多海外游子们对故国亲人们思念的无奈呢。祝福我的公公婆婆,祝福故国的父老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