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叫《诗》,共有诗歌三百零五首,因此又称“诗三百”。记录公元前800多年到公元前400多年周初到春秋400年间的作品。谈到《诗》,不能不提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删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自己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这六艺成为儒家经典,被尊为“六经”,《诗》亦变成《诗经》。孔子既言“《诗》以达义”,又言“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成为儒家必备之地位。《诗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必备载体。故尔,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既诗用以寄兴,观察社会,分别人群,表达哀怨。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应为说唱文学,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风》又称为《国风》,有诗160篇,包括十五国或地方的乐歌。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为当地民歌,由周官方采集编撰而成,故后世有“采风”之典源于此。内容包括情爱、劳作、怀思、怨怒等平民世俗生活。
《雅》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为宫廷贵族之诗歌,代表‘正’音,表示高雅,内容几乎是关于政治,歌颂好人政治,讽刺时弊,表达个人情感。如《小雅·鹤鸣》,用寄兴的手法,表贤人的潜隐,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喻,表想为国出力之心。
《颂》为宗庙祭祀之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可能是西周(约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时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赋’为平铺直叙,‘比’是比喻,以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兴’是以物寄兴,触景生情。如上述《鹤鸣》,“鱼潜在渊,或在于渚”,“鱼在于渚,或潜于渊”,由观察鱼儿依水之冷暖游于深渊与浅滩,联想到贤者依世之炎凉归隐与显身。
《诗经》以《关雎》做为开篇,言男女人伦之大义,非常和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思想。雎鸠,既鱼鹰(OSPREY),因从一而终,被古人誉为王雎。这里和西方基督文化中亚当、夏娃一夫一妻暗和,只是一个暗喻,一个明训,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这里我要介绍的是《风》中另外几个诗篇,《卫风·木瓜》,《郑风·狡童》,《秦风·无衣》和《秦风·蒹葭》。两篇秦风中,一篇描写男姿威武雄壮,一篇暇想女色风情万种。秦最后能兼并六国,其所依赖的文治武功,由此可见一斑,算是为秦为什么能完成一统做一个小的角注。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文中连用三个“永以为好也”,用琼琚、琼瑶、琼玖三种美玉对应木瓜、桃子、李子,做此非“投桃报李”,明看似不相等的交换,实则是对投桃之人报以热烈的追求。一而再,再而三的示好,可谓热烈之至。又连用三个“匪(非)报也”,一次又一次表示我是别有用心,要与你相好!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木瓜》写得是男子对女人的追求,而《狡童》则是女子对男人的思恋。热恋中的情人,感情敏感而脆弱,“长恨人心不如水,无风平地起波澜”。因为这“坏男孩儿”的故意或无意,有情或无情,认真或假意,搞得这初恋的少女茶饭不思、寝食不安,多么维妙维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们今天称士兵有“袍泽之谊”,既源于此。‘袍’为长身战袍,‘泽’为内衣,‘裳’为短裙(KILT)。对《无衣》的解释,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是“刺兵”反战,有人说是士兵的战歌。有一个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引出《无衣》的另解。申包胥与伍子胥同时,同在楚为官,后来伍子胥带来吴兵,灭了楚国、报了私仇。申包胥决心复楚,跑到秦国,搬取救兵。起初,秦不与理睬。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哀公认为楚君虽无道,但有申包胥这样忠臣,亦不应亡,于是,哀公乃赋《无衣》,表出兵救楚之心。这正是孔子所云“不学诗,无以言”的例证。‘王’应是天子周王,借王之名,表示正义。哀公高歌:
没有袍子,
伙穿我的。
王要打仗,
收拾戈矛。
你的仇人,
也是我的。
且三唱之,表示与你“同仇”,与你“偕作”,与你“偕行”。试想,当出动的秦兵,唱着这样威武雄壮的战歌,奔赴前线,能不战无不胜!想一想这样的歌曲,是不是更胜于二战中苏联歌曲“我陪我的爱人上战场”更为雄壮感人!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音希,干燥)。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音眉,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音迹,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音池,小渚)。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音四,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音止,水中小沙滩)。
蒹葭(JIANJIA),芦荻之谓也。白露成霜,秋至也。喜春光之明媚,悲秋风之肃杀,人类之共性也。故杜甫有“摇落方知宋玉悲”,刘禹锡有“故垒萧萧芦荻秋”,曹雪芹有“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秋雨已不堪如此,更何况秋霜!又加上秋水之淼淼,芦荻之萧萧,此情何堪!此时此刻,恰恰又忆起望穿秋水之美人!“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情此景,情景交溶,人亦溶化在景中,感受到远方的美人,犹如飘飘水上之态,美哉!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朦胧给人与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美感由此而生。
楚辞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刘向辑。收入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宋玉、景差、唐勒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和刘向自己的作品,共16篇。后东汉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因为“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屈原、宋玉作品的艺术风格,因受南方山清水秀、风云多变所致,思想情感上带来无限的暇思,其语言婉转流畅,想象丰富,形式多样,不同于《诗经》多为四字一句的呆板,带有斑斓变化的色彩,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这里我想介绍的是无名氏的《越人歌》和屈原的《渔父》。
《越人歌》最早见于刘安的《淮南子.说苑》。而《楚辞》由刘向辑。再次提到刘安,刘向。由此可以看到汉皇家在文化传播上的巨大推动力。武功之后,必有文治,史之自然。秦依其文治武功,而定天下,后却逆天行道,焚书坑儒,以极其残暴的杀戮,来绞杀战国时代带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成果,结果是适得其反,“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递二世而亡。汉兴之后,推崇文治,文化得以重生。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歌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舟子对奇遇中的王子产生爱恋的复杂心情。因为双方地位的悬殊,时间上的仓促,情理上的荒唐,使这位舟子对王子的一见钟情,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之感。以“山有木兮,木有枝”这一外界有形的、复杂的、多层次的且起伏不定、万般变化山林景色,形容内在的比之更为复杂的情感世界,我想到读过一篇意识流的小说《NO SIGNPOST IN THE SEA》,介绍忙碌一生,身染绝症的一男人,悄悄尾随一美丽的女郎,乘一游船,漫无标记,漂流海上。看到岸上的风光,富有层次的山林,林中的修道院,担水入林的修士,发现自己的心情如同外面的风景一样富有多层次,而深不可测,突然感慨生活的美好,是今而非昨,对旧日忙于富贵而忘记享受生活悔恨不已。其描写,颇象这 《越人歌》。同样的相思,同样的同舟,同样的"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极有层次的心里描述,一个产生于两、三千年的古老中国,一个产生在本世纪的近代西方,如果后者没有受前者的影响,创作上却是惊人的巧合,人类的心里是如此相通。
《越人歌》,被人认为是楚辞的源头。据《淮南子.说苑》,是楚译的越歌。这是已知发现最早的译歌。因为《淮南子.说苑》还记有汉字注音的越语原音,使之成为研究文化交流重要的史料。近年来,有许多越语原音的破译,但与原楚译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原楚译水平之高,成为千古绝唱。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音古, 搅浑)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音辍,饮)其酾(音离,薄酒)?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洁白),受物之汶汶(音门, 蒙垢尘)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用形似散文,又似歌体的形式,用第三人称屈原与一假想的渔父的对话,用渔父的调侃,反衬出屈原洁身自好,宁死不屈的志向。渔父先是调侃三闾大夫如何落迫如此,接下,当听到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论调后,又说出圣人要与时俱进的大道理。既然世道混浊,你可搅浑泥水,推波助澜;既然,世人皆醉,你可拾取他人的糟粕,饮食他人的残杯,为什么要故做深沉,独树一帜?于是又引出屈原为不辱身,而宁投湘流的决心。接著,渔父莞尔一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啊,可洗我头上冠缨。沧浪之水浊啊,可洗我腿下的污足。"飘然远去。渔父颇有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音咬, 幽暗)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野闲人之洒脱,反衬屈子“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湘楚志士之倔强。
简介《诗经》《楚辞》《越人歌》《渔父》(ZT)
所有跟帖:
•
谢介绍,打印出来慢慢看。
-借春天-
♀
(0 bytes)
()
04/02/2009 postreply
19:26:07
•
学习了, 受益匪浅, thx:))
-团团赚-
♂
(0 bytes)
()
04/04/2009 postreply
07:22:15
•
谢谢转帖好文。学习到许多,尤其是对《诗经》的介绍。
-广陵晓阳-
♀
(0 bytes)
()
04/04/2009 postreply
13: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