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在“文学城”读到万润南(万家评述)先生回忆他在宜兴渡过童年时光的文章,发酵了我要为宜兴“立传”的愿望。宜兴是我的故乡。常言道:老婆是他人的好,孩子是自家的亲。同样,一个人出生长大的所在,大约也是他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渔者也免不了这个俗,虽然少小背河离乡,在客地异乡辗转晃荡多年,如今俨然已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但故园宜兴一直是心中的一方净土。近日得闲,老渔有心师从王婆,作一篇“卖瓜”新版,晒晒自己的家乡。
一.宜兴在哪里?
宜兴地处江南一隅,地理位置颇为独特。它位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交汇区带,南接晴翠欲滴的浙(北)皖(南)群山,东倚烟波浩渺的茫茫太湖,背靠无垠无际的(无)锡常(州)平原,头枕一泻千里的东流长江。亦水,亦山,亦田;可渔,可樵,可耕。优良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衍生出了其独特的文化。
二.宜兴的名字从何而来?
诸君稍稍留意一下,不难发现我华夏大地上的众多地名都融入了历史和文化内涵,经常是一个地名一串故事,一段历史。家乡的名字也是如此。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国;越王勾践灭吴后,地属越;楚威王灭越,地属楚;秦始皇灭楚,地入秦,全国统一,秦朝设置阳羡县,隶属会稽郡。晋惠帝永兴年间,为表彰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之功,设义兴郡,辖阳羡等六县。隋朝废义兴郡,改阳羡县为义兴县,隶属常州。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匡义)之讳,改名为宜兴县,仍属常州。清雍正年间,以荆溪河为界将宜兴县分为荆溪(南),宜兴(北)二县;民国初年,两县重新合而为一。所以,宜兴的旧称“阳羡”和“荆溪”也就很自然的被用在诸多地域,景点,建筑,学校,社团的名字中,以及地方特产的商标上。
三.宜兴的山
位于宜兴西南部的张渚太华一带,与长兴(浙江)广德(安徽)接壤,山岭绵延起伏,满目青翠,修竹如海。生活在此的山民们常年浸淫在这“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幽篁翠竹林中,多多少少地沾染了一点王子猷,苏东坡的灵气,个个仙风道骨,长生不老。可叹当年秦始皇孤陋寡闻,何必煞费苦心遍访灵丹妙药以求长生不老,把秦都迁到楚地的阳羡来,岂不圆了他千秋万代的帝王梦了?不过说真的,这茫茫竹海带给百姓更多的是取不尽,用不竭的生活资源。早春时节,竹笋满山遍野。记得儿时每年阳春三月,几乎天天要炖一只沙锅“咸肉煨笋”(又名“一笃鲜”),鲜香扑鼻,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垂涎六尺,唇齿留香。可惜旧时的家常便菜如今成了水中之月,老渔只得效仿张(九龄)总理,“还寝梦佳肴” 了。由竹子加工而成的竹制品更是江南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竹筷,竹篮,竹床,竹马,竹凳,竹簟,竹厨,竹匾,竹筐,晾衣杆,扁担,船篙,摇篮,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可见从大雅高士王徽之苏轼,到目不识丁的粗人平民,都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宜兴山区的另一项资源就是茶叶。茶树与冬青树形似,是半人高的灌木,一行行排列整齐,错落有序。远远望去,犹如列队操练的千军万马,整齐而壮观。谷雨清明时节,茶树嫩叶新绽,人人采叶,户户炒茶。如果你在这时走近茶园,二三里地外就能闻到阵阵飘来的扑鼻清香。沐浴在这熏风煦日,鸟语茶香之中,人不醉,心自醉。古代宜兴出品的“阳羡茶”深负盛名,在唐代时即受“茶圣”陆羽推崇而被列为贡茶 (这在文学城巨擘龙剑先生的传统文化系列大作之一 ——《周末聊天谈茶水》中也有提及)。阳羡茶主要产地就在一个叫做“茗岭”的地方,地以茶名,名副其实。不过诸君在品茗谈茶时,也不要忘了茶叶的“片片皆辛苦”。每片茶叶都由茶农手工采摘,而且,茶叶的品质取决于采摘的时间,只有在清明谷雨时期两三周内的茶叶最鲜嫩,才能产出上好的茶,所以必须披星戴月,连夜采摘。渔樵用实验室的天平称了一下,每片成品春茶茶叶约10-15 mg, 照12.5 mg/片估算,一斤茶叶大致含有四万片(500/0.0125)叶子。茶农劳动强度之巨,可想而知。所以,一杯一盏,当思来之不易。
宜兴山区还有其独特的溶岩地貌,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溶洞群,最著名当属“善卷洞”。洞府开阔,奇石嶙峋,曲径通幽,且“胸”藏暗河,可乘船浏览山中洞天,别有一番情趣。“善卷”是上古传说人物,尧舜时期的部落首领。不过此洞为何冠以“善卷”之名,不得而知。民间传说善卷为躲避虞舜禅让帝位,而潜居于此。此说无从考证,倒是有点泰伯(周太王长子,周文王伯父,吴地开国领袖)三让天下于其弟季历(周文王父)而奔吴(荆蛮)的影子。值得一提是,善卷洞附近还有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遗址 —— 英台阁和祝陵。荡气回肠的情爱故事和梁祝化蝶的美丽传说,给此地平添了三分仙气,七分想象。老渔生长于梁祝化蝶之乡,难怪自己偏爱庄周,梦想联翩,沉浸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间,不亦乐乎。离此处不愿的西渚山中,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佛寺 ——“大觉寺”,是台湾星云大师七十年前剃度的地方。后被毁,现正在重建,星云大师的信徒 —— 台湾国民党魁吴伯雄访问大陆时,还专程来大觉寺为四川地震受难者祈福。仁者乐山,其言不虚。
宜兴还有另一座有名的山峰 —— 铜官山。铜官山又称君山,荆南山,由数十座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群峰组成,层峦叠嶂,山天一体。铜官山的北麓流淌着万年不息的荆溪,附近点缀着古人遗留留下来的 梅园,芙蓉寺等名胜,以及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后文另述)留下的吟咏铜官叠翠的华丽词章。铜官山号称东南第一高峰,其实不过海拔500多米,是爬山的好地方。渔樵老家离铜官山山脚仅三,四里地,儿时也多次出入此山,或樵柴,或寻野蘑菇(铜官山特有的山珍 “雁来蕈”,鲜美无敌),或拾捡毛栗子,或采摘乌饭草叶,或捕山鸡,尽享幽谷空山的野趣。时至今日,爬山依旧是老渔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登高望远,坐看云起云落,胸怀花花世界,心旷神怡,烦恼尽消,何乐而不为也?
(待续)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从《清史稿》看乾隆以外的满清诸帝 (一) |
• | 从《清史稿》看乾隆皇帝的复杂性格和真实面目 |
• | 《敦煌游》 |
• | 戏说唐诗一篇 |
• | 《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