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体会到的难点何在:佛教的如实观是比思维更低(深)一层的意识活动,如果哲学家仅仅靠思辨是达不到那底下的。用电脑打比方

本帖于 2023-11-25 22:03:1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freemanli01 编辑

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在应用层面,做很多画面,很好的界面和对外接口,比如频幕上出现很美的界面,很好的外部互动。

而佛教的如实观是要回到电脑深处,从屏幕回到-->显卡-->总线-->CPU, 存储器--> 集成电路-->逻辑门-->电子的运动-->一路反向观察回去。直到发现虚无中到底“如何出现”了现象。

 这个观察过程和日常生活是反向的,所以人们都不习惯,要进行下去,首先就要消除那个习惯。

普通人的心都一样,一开机就开始运行人机接口对外发布信息接受信息了,很难回头关注自己,这在佛教上有个比喻叫牧牛,就是改变人与生俱来的习性。必须把这个向外的习惯扭过来,才能真正深入观察自心。

这对所有想走这条路的人都是个现实问题,所以也是为什么我看到的修行有成的,都不是很高学历的。因为学历高的人习惯用脑,而如实观要深入到脑筋的思辨之下去观察。

我虽然知道这点,但也忍不住要看看别的哲学家怎么说的,其实他怎么说并不重要,关键时要穿透那个思维层,深入到下一层才行。这是和科学家不一样的地方。其实我要说心里话的话,哲学家只要仅仅考思辨,他就不可能懂这(主客关系)到底是个什么问题。不管是康德还是别的当代哲学家。

我个人这几年的努力,其实是为了更深入看透、并消弱那些不必要的习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