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45.《枫桥夜泊》张继

来源: 唐宋韵 2023-11-09 19:47: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7028 bytes)

《枫桥(1)夜泊(2)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3)渔火对(4)愁眠。

姑苏(5)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枫桥:在今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2.  泊:停靠。

3.  江枫: 一般解释为江边的枫树。

4.  对:此处意思是相伴。

5.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外的姑苏山而得名。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出生于书香之家,具体不详。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后,在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张继上任后不久即病逝于任上。

张继与那个时代的知名诗人刘长卿、皇甫冉、顾况等都有很多交往。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具有佛家和道者的双重韵味。且他的抱负和人品也受时人的敬重。中唐诗评家高仲武在其编撰的《中兴间气集》选张继诗3首,对其评价很高。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存世,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枫桥夜泊》。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3.

 

唐风:晚清学人王闿运在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此诗“孤篇横绝”。这种情况在诗歌诗词史上不是孤立的。李杜苏辛这样的丰碑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佳作,然而有时候诗人之所以留名,全凭一首杰作,比如在我们这个集子所选的唐诗中,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韩翃的《寒食》等都算是“孤篇横绝”。而这其中最为突出者,当属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宋雨: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但两年后的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长安陷落,天下大乱。由于当时江南一代相对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浙一带避乱。在一个深秋的日子,张继乘船来到苏州城外。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漂泊的游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冷月、寒鸦、渔火和远处传来的钟声与诗人内心的愁苦交织在一起,让他夜不能寐。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唐风: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立刻给人一种肃杀凄凉的感觉。在一个月中的不同日子,月亮在不同时间西落。上弦月是可以在午夜以后落下的。乌鸦在夜间,特别是寒冷的夜里常有间隙的啼叫。“霜满天”似乎不符合自然界的情况,但却符合人的感受。

宋雨:李商隐也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句子,霜确能被感知成像漫天笼罩一般,其实是潮湿寒冷的空气产生的感觉。这么描写霜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却很到位。 本诗第一句把所见、所闻,所感浓缩在短短的7个字中,让我们体味到在暗夜的凄清之中,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基调。

唐风: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进一步吧远处的景物与自己的感受联系在一切。“江枫”一般解释为江边的枫树。然而在暗夜中怎么知道是枫树呢?可以有几个解释,比如“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推想,或是 “青枫浦上不胜愁”这类前人的诗句让诗人产生联想。而且,小船一路驶来,在黄昏停泊在枫桥,如果江边有枫树,诗人已经在入夜前看见过了。

宋雨:在沉沉的黑夜之中,远处的几艘渔船上的“渔火”看得分明。影影绰绰的江枫与星星点点的渔火,更能衬托处羁旅之中的孤独与苦涩。“对愁眠”中的“对”字意即伴随的意思。诗人究竟睡着了吗?从诗的后面来看,应该是没有睡着,至少是睡得不踏实。

唐风:本诗的前两句意向高度密集 — 月亮西落、乌鸦悲啼、寒霜满天、江枫绰绰、渔火点点、游子难眠。作者对景物的词汇的选择精妙而考究。比如此诗中“月落”与“海上升明月”(张九龄)和“月上柳梢头”(欧阳修)是相反的意境;“乌啼”与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和 “举头闻鹊喜”(冯延巳)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作者将这些意向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情境和情绪基调。

宋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本诗的后两句节奏变得缓慢、疏朗,仅说一件事情,即“夜半钟声”,但它却是本诗的诗眼。“姑苏”是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是在枫桥附近的一所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此而得名,又名枫桥寺。设想一下,就在诗人夜不能寐之时,忽然间远处茫茫的黑暗之中传来了钟声,它多么的震撼、多么的有穿透力!中唐以来的历代读者的心,都通过这钟声,与作者的心产生了共鸣。

唐风:如果是跟小朋友讲解,本诗说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作为一首超一流的名诗,它一千多年来经过了无数的辨析,在文化上也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下面,我们挑几个重要的方面跟读者聊一聊,有些地方也谈及我们个人的观点。

宋雨:首先,关于本诗中几个景物的时间节点,“夜半钟声”的时间大致是固定的,然而“月落乌啼”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我过去根本没有想过,理所当然地就认为整首诗是一个整体,作者描述的是深夜某个时刻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现在细读多方资料,居然发现也有别的看法,但对此我很不以为然。

唐风:有一种说法是本诗采用倒叙,头两句先写拂晓时的景物,然后追忆夜半钟声。另一种说法是前两句发生在黄昏(前面已经解释过,黄昏时也可以有“月落”。),与钟声有几个时辰的间隔。这两种说法其理由似乎都很牵强。把本诗分割成不同的时间点,我觉得既无必要也不符合逻辑。把所有场景集中于“夜半”,是体会本诗艺术魅力的最佳方式。

宋雨:第二点,说说有关本诗标题《夜泊枫桥》的考辨。在中唐高仲武编的《中兴间气集》中,此诗被第一次收录,此后本诗在后世的几乎所有诗集中均入选,可见它是公认的佳作。然而在最早选本《中兴间气集》中,其题名为《夜泊松江》。到了宋代以后的选本里面标题才变成了《夜泊枫桥》。

唐风:如果张继的船就停泊在寒山寺附近的枫桥下,他听到的半夜钟声就来自边上。那么后面“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特别是钟声“到”客船的表达就不太合逻辑。我同意当代学者施蛰存先生的观点:《夜泊松江》是张继的原题。他的船并不是停泊枫桥边。而是离寒山寺(及枫桥)有一定距离的吴淞江上。到了宋代以后的选本里面,标题被后人改动为《夜泊枫桥》或《枫桥夜泊》。

宋雨:第三个问题是北宋的欧阳修提出来的,他说“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意思是说句子虽好,但哪里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然而据学者考证,当时的寺庙的确有有半夜敲钟的习惯,称“无常钟”或“分夜钟”。张继的好友皇甫冉就有“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的诗句。看来即便刚刚过去300年,对大文豪欧阳修来说也是恍如隔世了。

唐风:关于夜里敲不敲钟的问题,争论了几百年。到了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指出:“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意思是说诗歌重在借景表达思想,重在声律与意向的和谐统一,至于钟声是不是在半夜,甚至是不是真的有钟声,反倒不必考虑过多。我觉得此言对非叙事诗而言很有道理。

宋雨:下面再说说对“江枫”一词的考证。“江枫”一般解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经上海汇入长江。然而吴淞江畔并无枫树。于是有人解释说深秋的时候,江南水边的乌桕之类树木,染霜之后也有红叶,误作红枫或被泛指红枫也不为大过。另说“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可能因张继是过客而用字有误。因为此诗的名气,“封桥”后来被改为“枫桥”。

唐风:你提到的几个解释都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在南宋的几个选本中,此诗中“江枫”皆作“江村”。“江村”是江边的村落,“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无论是岸边还是水上,都有家人的团圆,这更令漂泊的游子倍感孤寂和愁苦。而且“江村”的夜间也会偶有星点灯火,没有“江枫”那种分辨的问题。所以我相信张继的原文是“江村”。

宋雨:在传抄过程中,本诗很有可能被刻意“再创造”了。“江枫”与“枫桥”两者让人感觉有某种联系,而在本诗的氛围之下,对深秋红枫的色泽的想象,更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恐怕这也是本诗能盛传千年的原因之一。因此,所谓尊重事实,恢复本来面目的想法,对本诗而言实在是大可不必了。

唐风:我们再说说日本人的《枫桥夜泊》情结。日本曾经受唐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中过去喜欢唐诗的也不少,但历来最为痴迷的就是这首《枫桥夜泊》了。据说这首诗在今天的日本小学教科书里。我不是太相信,不想闹那种“西点军校学孙子兵法“的笑话。去查了一下,看到带假名的《枫桥夜泊》,但不知道是不是给小学生用的。

宋雨:但日本国民对这首诗的喜爱的确不假,1929年日本人还山寨了一座寒山寺,包括钟楼、枫桥和刻有《枫桥夜泊》的石碑。很多人到中国来都要到寒山寺去“朝拜”一下。如今每年的最后一天,寒山寺的游客中都有不少日本人。

唐风:近代学者俞陛云说:“唐人七绝佳作如林,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耶!” 这种说法我不同意,这根本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此诗在用词和造境两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稍有变换则大不同。正因为如此,清朝文人王士禛写道:“若云‘南城门外报恩寺’,岂不可笑耶!”

宋雨:此诗在日本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特别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胃口。日本的文学作品自古推崇“悲凉美”。从古时的《源氏物语》到当代川端康成的小说,再到日本经典的电影,都显示着这种审美情趣。而《枫桥夜泊》恰恰是吧悲凉美渲染到极致,因此能够触动一代代日本人的心弦。

唐风:像日本这样一个民族,善感、精致、内敛、自律,这些本是人类优秀品质的代表。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民族也数次表现出贪婪和残忍,给世界造成深重的灾难,这也是很令人深思的。这个话题超出了我们诗词讨论的范畴。

宋雨:的确,寒山寺中的诗碑差一点在1939年被日本掠走。当时日本要举办“大东亚博览会”,想以这个名义把寒山寺诗碑运到日本去。于是在华日本军方给南京伪政府施加压力,而伪政府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把原碑献上,于是请苏州石刻大师钱荣初依原样复刻了一块,质量足以乱真。后来个复制品因故没有运到日本,至今仍矗立在南京煦园里。 

唐风:苏州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因为《枫桥夜泊》,姑苏城又多了寒山寺这样一个名胜古迹。寒山寺本是城外一座不起眼的小寺庙,而且处在平地,无登高远望的恢弘气象。但因为张继的这首诗,自北宋时就开始有人捐资修葺或重建。1860年太平天国放火将寒山寺烧毁,到了1906年才初步重建。现在人们看到的寒山寺是在此基础上多次扩建的。

宋雨:今天,《枫桥夜泊》已经不仅仅是一首诗,它也扩展到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领域。近代有多位画家根据本诗的意境创作了《枫桥夜泊图》;歌曲《枫桥夜泊》是各种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则是《枫桥夜泊》的现代演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开头两句非常强大。有一个类似的再创作也挺棒: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来自电影《倩女幽魂》。 -ling_yin_shi- 给 ling_yin_shi 发送悄悄话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9/2023 postreply 20:19:49

这个再创作差了一点。“十里”和“寸寸”作为状语,信息量是比较少的。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9/2023 postreply 21:00:31

学习,这首好像中学课本有的 -颤音- 给 颤音 发送悄悄话 颤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9/2023 postreply 21:12:05

问好颤音兄。一般来看是一首简单的诗。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9/2023 postreply 21:14:37

非常喜欢这首诗。。 -老林子里的夏天- 给 老林子里的夏天 发送悄悄话 老林子里的夏天 的博客首页 (608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07:03:32

问好,林子兄。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09:05:00

谢谢你的解读,重温这首美诗 -仁可- 给 仁可 发送悄悄话 仁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09:18:09

谢谢您临读。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09:35:46

楼主攒多点可以出书了. 日本人很崇尚寒山,也追求咏叹在凄苦孤冷里的意境 -御树林枫- 给 御树林枫 发送悄悄话 御树林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4:05:27

谢谢朋友。我要写400多篇。现在才45,早着呢。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0/2023 postreply 16:08:23

哈哈,就记得毛宁的那首歌,叫啥来着?你的客船?写古诗的人一定要想想自己的诗怎么背唱成现代歌词,哈哈哈 -kirn- 给 kirn 发送悄悄话 kir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1/2023 postreply 07:16:28

可能是:如果多一张旧船票,你愿不愿跟我一起走?哈哈。:) -ling_yin_shi- 给 ling_yin_shi 发送悄悄话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1/2023 postreply 07:45:49

旧船票,早淘汰了吧,现代人现在都是电子版的飞机票和邮轮票,唐兄唱,如果给你一个新苹果手机,你就跟我上邮轮,有wifi -kirn- 给 kirn 发送悄悄话 kir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1/2023 postreply 07:55:57

Android不行吗,还非要苹果?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3 postreply 08:29: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