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当时的人在一团乱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不容易。如果阿拉伯人仅仅把自己定义为反抗者,那也是悲剧。这里对本古里安

的描述,用的几个词,好像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态:冷酷无情,实用主义,相信妥协。。。如果我看,这会不会正好反应古里安的清醒呢?

还有一个数子:1933年,就有三万七千犹太人抵达巴勒斯坦,1934年有四万五千人抵达,1935年有六万六千犹太人抵达。而阿拉伯人和基督徒加起来才六万人。

这里的6万,是当地总人口?还是这几年移民总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