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43. 《寒食》韩翃

来源: 唐宋韵 2023-10-27 08:13: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920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唐宋韵 ] 在 2023-10-27 08:28:0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寒食(1)》

 

韩翃(2)

 

春城(3)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4)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5)家。

 

1.  寒食:节日名,在冬至后105天,即清明前1-2天。

2.  翃:音同“宏” (hong2)。

3.  春城:指春天的长安。

4.  御柳:皇宫里面的柳树。

5.  五侯:指达官显贵,

 

韩翃(约720 – 约783),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盛唐至中唐诗人。史书中有关韩翃的记载很少,一说他出身贫寒,因天资聪颖得以脱颖而出。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才与10人中的卢纶、钱起、李益齐名。韩翃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但仕途一直低迷。他在宝应年间先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幕僚,后又佐李希烈、李勉等节度使。直到建中年间,他因《寒食》一诗而被唐德宗所赏识,被授予驾部郎中、知制诰等职,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尤其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他的笔法轻灵,写景别致,其作品在当时朝野都很喜爱,传诵很广。

韩翃自著有《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韩翃现存诗172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唐风:这虽是一首小诗,字面上也不难懂,然而有关作者、民俗和释义等方面值得一说的地方还真不少。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冬至后第105日开始。依照唐朝时期的历法,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每逢此节,全国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

宋雨:宋代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和要求寒食了。此后寒食节逐渐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或者说被清明节取代了。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祭祀、踏青、放风筝等,原来的禁火寒食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唐风:古代没有火柴,各家都留有火种。留火种的方法是把烧红的炭埋在草灰里阴烧,需要时用纸头吹气点火。这个火种须不断地保持一年。到了寒食节,则必须将火熄灭。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保持了一年的火为“旧火”,须在寒食节后得到“改火”,即新火。那时寒食节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有官员监督各家禁火。

宋雨:火在人类的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是非常神圣的。人们对火的敬畏、了解、使用和控制,贯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如今,奥林匹克圣火是奥运会的标志。它最初是在古代奥运会上燃烧,以纪念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盗得火种。现代奥运会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开始了圣火传递。它象征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焰生生不息。

唐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是流传极广的名句。今天昆明的朋友有时也来这么一句,夸耀一下自己的城市。其实这里的“春城”是指春天的都城长安。“无处不” - 双重否定意在强调处处是飘飞。此处“飞”字用得好,说“飞花”而不是“开花” ,有动感。李白就喜欢用“飞”字,很能反映他的飘逸风格,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和我们过去分析过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春夜洛阳闻笛》)等。

宋雨:然而这一句中却有一个悬案:这里的“花”究竟是指什么呢?过去历代代诗评者说这一句,基本上都说是花瓣。清明时节正是仲春,花开花落,开花的树被风一吹就产生“飞花”的效果。然而,当代词评家施蛰存和刘学锴却都认为这里的“花”是指柳絮。其实,春天百花齐放,春风吹拂下既有花瓣的飘落,又有柳絮的漂浮,这又何妨?在我看来在这里解析不必太过具体。

唐风:“寒食东风御柳斜”中,“东风”即春风,古诗词中常以东风比作春风,比如“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李白在《落日忆山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等。当然也不是总如此,比如杜牧的《赤壁》中有“东风不与周郎便”,但赤壁之战其实是发生在冬季

宋雨:注意此句中“御柳”二字,它与后面的“汉宫”和“五侯”相呼应。“斜” 字在此也用得也好,很形象表现了杨柳随风摆动。另一点要注意的是 “斜” 字的读音,古音念xia2(同“峡”),这样念保证诗的押韵。“斜”字在古诗的韵脚中极常见,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 (杜牧《山行》),“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等等。

唐风:这简直就是套路啊!看出来了吗,包括本诗在内的4首著名七绝,韵脚全部是“花”、“斜”和“家”。“麻韵”是一个窄韵,没有太多字可选。但单用这三个字作韵脚,也能写出很多好诗,关键是谁写。就好比说你不能空谈面粉好不好,关键要看厨师做面食的水平。

宋雨: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很值得一说。“汉宫”这里显然指唐朝的皇宫。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汉皇”、“汉关”、“汉家”、“汉将”等词汇比比皆是,连皇帝的诗中也这么写,这就是所谓的“以汉喻唐”。汉唐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汉王朝的文韬武略常让唐代诗人心中豪情万丈。此外,“以汉喻唐”还可以有以古为镜的作用。有时唐朝诗人还借助汉朝来委婉表达对本朝统治者的不满。

唐风:在傍晚时分,皇宫里派人来“传蜡烛”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寒食节最后这天晚上,虽然全国都还在禁火,但皇帝却赏赐蜡烛给达官显贵,以示恩宠。这时候太监骑着马从宫中出来,带着火种和一批蜡烛,每到一个侯门家里就点燃一根分发下去。不要小看这根蜡烛,在普通人家已经两天不见火的情况下,高官得到一个皇帝御赐的火种,这是莫大的恩惠。

宋雨:那时的人到底是用油灯还是用蜡烛照明啊?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朱庆馀的“洞房昨夜停红烛”,晏几道的“红烛自怜无好计”,蒋捷“红烛昏罗帐”等等,好像都在说蜡烛。是不是那个年代人们都用蜡烛照明?

唐风:不是的。那时的蜡烛其实是奢侈品。诗人们张口闭口侃“红烛”,应该是反映他们心中的诗意,跟实际情况并不一致。不像现在的蜡来自石油的副产品,那时的蜡烛原料是蜂蜡与牛油等的混合物,产量低,价格高,甚至作为贡品。绝大多数普通人家里都是点油灯的。直到明清以后,蜡烛才逐渐进入普通百姓之家。

宋雨:所以说,皇帝给贵族豪门传蜡烛,显示的是皇恩浩荡和被授予者的特殊地位,而且,火种本身就非常宝贵。“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些人家当晚就可以照明,第二天清明就可以生火做饭了。那么,普通老百姓家里的新火种是怎么来的呢?

唐风:在盛唐和中唐,钻木取火仍然是民间百姓生火的主要方式。另外一种开始普及的取火方式就是火镰,方法是用铁片和石头撞击,火星落在“火绒”上以后,就可以引起燃烧。然而,在唐朝时取火还是相当费时费力的。直到宋代火药发明后,火镰与带火药的火绒相结合,普通百姓取火才变得方便快捷。

宋雨:这首诗具体作年不详,如果真依照典籍,本诗最后一句中的“五侯”来自汉朝典故。西汉成帝和东汉桓帝都分别在一日内封过五侯。

唐风:如果作于唐玄宗时,“五侯”可指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和杨銛及其三姊妹,当时称为“五家”。若是作于安史之乱后,则还可能是指唐代宗以来日盛的宦官擅权。

宋雨:在群星璀璨的唐朝,韩翃算不上大诗人,但这首《寒食》构思巧妙,写寒食节不写禁火,而是写结束前的赐火。小诗结构严谨,多层次转折自然,短短28个字,从白天到傍晚,从都城到皇宫,从景物到礼俗皆涉及。而且诗本身只有优美的描述,不包括任何作者的主观评价。

唐风:本诗千年来多受好评。比如清代徐增在其《而庵说唐诗》中总结了本诗里面一系列字词的前后呼应,最后说: “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这是从遣词造句上盛赞作者。

宋雨:韩翃虽然早年仕途不顺,但他的诗却传遍朝野。他早在玄宗时就进士及第,但却一直在节度使处做幕僚或赋闲在家。然而这首《寒食》却在他晚年时改变了他的命运。据晚唐孟棨撰写的诗论著《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知制诰(撰写皇帝诏令)缺人,中书省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用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于是韩翃升任驾部郎中(从五品上),从一个毫不起眼的节度使的幕僚突然被升为“局级”。

唐风:这首诗用浓淡相宜的笔墨描述了皇城美丽的春景、节日的风俗和皇恩浩荡的气派。这种盛世的祥和景象当然符合帝王的口味。加之唐朝的皇帝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诗书,对于优秀的作品也有鉴赏的能力。于是韩翃在晚年忽降好运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雨:由于此诗描述了“传蜡烛”这种高官得宠的现象,历来有学者认为此诗为讽喻之作,即作者借描写五侯的特权讽刺达官显贵,或具体讽刺杨贵妃的堂兄和姐妹,或讽刺中唐时期宦官的专权,还有人笼统地认为讽喻的是当时的权臣。我个人认同这样的观点,作者虽不明说,但感觉在白描中透着些许讽刺。我有时下意识将此诗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联系在一起。当然我知道两者说的完全不是一类事。

唐风:我属于另一派,认为此诗只是春日的感时之作。韩翃作为臣子,对皇城春景和皇宫的气派非常惬意,他羡慕五侯的特权,赞颂皇帝的恩典。我从诗中感觉不到讽喻的影子,虽然当时作者不过是一个寥落文人 。我认为我们对其认识水平不应拔高。

宋雨:韩翃在历史上还另有一个名声,即中唐小说《柳氏传中的男主角。故事说天宝年间,学子韩翃在长安与一姓李的富家子弟交友。李生家有一位美丽又活泼的歌姬柳氏,她倾慕韩翃的才华,两人暗生情愫。李生便将柳氏赠给韩翃,并资助二人成婚。第二年韩翃中进士后暂别妻子,回家乡看望父母,没想到出了安史之乱。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宠之专房。经过一系波折,最后肃宗下诏断柳归翃,夫妻终得以团圆。

唐风:在前面赏析的赵嘏的七律《长安晚秋》中,我们谈到当他宦游长安时,他在家乡的小妾被大帅霸占。作为无助的书生,他悲愤地写了一首诗,末尾两句是“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赵嘏是《柳氏传》作者许尧佐的同时代人,他用沙吒利之典故,一定是读过这本小说的。

宋雨:我们再谈最后一点:在各种书籍和文章上,韩翃的生年和卒年两者都是“不详”或(? - ?)。他有那么多事迹和与别人的唱和,难道“大约”的生卒年都完全不可能考证吗?如果能获得一个大约生卒年代,至少对于我们这个集子的作者排序是有帮助的。我们作了一点这方面的考证,你跟大家说说我们的结果吧。

唐风:我们从一名研究中唐幕僚的学者的论文中看到,她认为韩翃卒于“783年左右”,这个卒年,与德宗朝早期年迈的韩翃获得提拔一致,因此在这一估计我们完全接受。至于生年,根据记录,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及第共35人,可考者有杨纮、韩栩、元结、尹微、刘太真、吕渭等6人。这6人中生卒年明确者有3人:元结(719 - 772年),刘太真(725 - 792年)和吕渭(734年 - 800年)。他们考取进士时的年龄分别为35,29和20岁;他们享年分别是53,67和66岁。如果我们把十年整年度720年假定为韩翃出生的年份,那么他考取进士时是34岁,寿命是63岁(假设他正好卒于783年)。这两个数字既在上述3位同榜进士的范围之内,也是那个年代仕人的“一般分寸”。据此,我们把韩翃的生年定为“约720年”,其正负误差应该是不会太大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赞,学习了 -颤音- 给 颤音 发送悄悄话 颤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7/2023 postreply 16:23:43

谢谢颤音兄。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7/2023 postreply 18:14:04

蜡烛的问题俺也思考过,哈哈,普通人应该不容易搞到。 -ling_yin_shi- 给 ling_yin_shi 发送悄悄话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7/2023 postreply 17:04:11

可以说在电灯时代之前,任何时候普通老百姓都不是随便点蜡烛照明的。 -唐宋韵-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7/2023 postreply 18:15:31

-lovecat08- 给 lovecat08 发送悄悄话 lovecat0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7/2023 postreply 20:26:4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