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太阳? 2008-07-31 05:38:32
夏日炎炎,阳光灿烂。东方人见不得太阳,喜欢皮肤白皙鲜嫩,白天打阳伞,夜晚晒月光;西方人喜欢脱光了猛晒,以阳光色为美,皮肤远看像巧克力,近看像麻布,而且秀迹斑斑,各种防晒霜像涂料一样猛搽。
明日有日全食。据维基百科,这次日食的食分为1.039,全食最长持续时间为2分27秒,北美洲东北部、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可见,其中加拿大北部、格陵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部分地区可见全食。
贴一篇前几年编的材料,大热天搞科普,有点拎不清楚。
太阳
概述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本身是一颗自己发热、发光和辐射出各种电磁的恒星天体。太阳系内的其它一切天体都在围绕着太阳旋转。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 33 万倍,体积为地球体积的 130 万倍。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
太阳的结构
太阳可以分为本体和大气层两部分。通常所见的太阳视圆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光球(厚约 500 公里)。光球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它发出强烈的可见光辐射。光球表面遍布着明暗相间的斑点,称为米粒组织。“米粒”的直径大约从 700 公里到 1400 公里,通过对米粒组织的光谱观测,证实米粒实际上为光球底层(对流层顶部)的一种对流效应。它以每秒 0.4 公里的速度上升,并具有每秒 0.25 公里的水平外流速度。米粒的一般寿命为几分钟。光球上层存在的一种超米粒结构,在水平方向运动,直径为 2 万 -6 万公里。在太阳的可见半球约有 2500 个超米粒,其寿命平均约为 24 小时,中心气体以每秒 0.04 公里缓慢上升,然后又以 0.3-0.5 公里的水平速度向四周边缘流去。同时又以每秒 0.09 公里的速度下沉。
太阳光球以上为色球层和日冕。当日全蚀食甚时,光球为月盘所掩,日面外缘显现出的血红色光轮即为色球。色球层厚约 2000 公里,温度高于光球。色球是一个充满着磁场的等离子体层,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常常会发生剧烈的色球爆发,表现为耀目的光焰现象,称为耀斑。
色球层以外是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它又可再分为内冕和外冕两层,内冕厚约 0.3 个太阳半径,外冕可延伸几个太阳半径之远。日冕由完全电离的等离子体组成,主要成分是质子、离子和高速自由电子。日冕亮度仅为光球亮度的百万分之一,约相当于满月亮度。平时由于地球大气的散射,肉眼看不见日冕,需要用专门的观测仪器—日冕仪才能观测到。
太阳的化学成分
太阳是一颗高温气体球,主要由氢和氦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主要成分氢的质量占 71% ,氦的质量占 27% 。太阳内部进行的热核反应,主要是氢氦聚变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1H + 1H - → 2 D + e+ + υ + 1.44MeV
2 D + 1H - → 3 H + υ + 5.49MeV
3H + 31H → 4 He + 21H + 12.86MeV
上式中 D 为氘,υ为中微子, e 为正电子。
太阳的化学成分除了氢、氦外,还有少量的氧、碳、氮、铁、硅、镁和硫等元素。对太阳进行的光谱分析研究已经辨认出太阳大气中包含有 68 种地球上的已知元素,迄今尚未发现地球上所没有的元素。
太阳作为一个恒星演化
根据氢氦聚变的速率,估算出太阳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 47 亿年前,这与对陨石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的结果相符。根据太阳能量形成机制,估算出太阳寿命为 100 亿年。因此,太阳目前正处于“中年”或“壮年”时期。在今后长期的发展中,太阳内部进行的热核反应将逐渐地变为以氦为主。热核反应在外层氢中进行,使外层氢扩张,加快热核反应的速度,大部分能量向外辐射,变成光度更亮、体积庞大的红巨星。这是当代天文学对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演化途径的一种普遍看法。
太阳活动与日地关系
太阳内部在不断地进行着热核反应,以维持向外不断辐射的能量。太阳常数是指在地球大气以外,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地方,垂直于太阳光束方向的 1 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内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总辐射能量。通常用 S 表示,单位为卡 / 厘米 2 ·分钟。
太阳光度、旋转速度和太阳活动在不同时间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系太阳大气中进行的激烈扰动的物理过程,主要表现有太阳黑子、耀斑、谱斑、日珥等。太阳活动的强弱程度可用太阳黑子相对数来表示。一些地球物理现象,如极光、磁暴、电离层扰动等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太阳活动的强弱。
近日,科学家经过观测,对太阳表面冠状喷射物的形成有新的发现,太阳上某一地区发出的冲击波,会引起太阳其它区域的爆炸。早期研究曾认为,太阳表面的这种爆炸现象,是由其地下太阳能量的爆发而直接引起的。但通过日本制造的 Yohkoh 人造卫星观察,研究人员发现,太阳表面有一组能把其南北半球的黑点连接起来的 X 射线圈。当太阳强光产生的冲击波穿过这一 X 射线圈时,这些射线就会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从而爆发出热量极大的 X 射线物质,形成了如今科学家们所观察到的冠状喷射物。
根据进一步研究,这些喷射物的主要成分是地磁物质,它会引起很强烈的极光,并且具有远距控制作用,因而会损害地球轨道中的人造卫星,促使地球表面之下产生强大的电流而消耗能量。
冕洞是日冕表面温度较低的部分,在 X 光射线或紫外线下看起来比周围地带要暗,就像是一个个的黑洞。随着太阳自转而旋转的冕洞如同草地上浇水的水龙头,把太阳内部爆发产生的原子流抛向太空,其中的一部分撞击地球的磁场,使得平时被地磁场紧紧束缚的带电粒子四散逃逸,引起地磁扰乱现象。日冕喷射最能引发狂暴的太空气象。通过设置在探测卫星上的广角光谱日冕观测仪,我们看到的日冕喷射就像是太阳顽皮的嘴里吹出的明亮气泡。
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 11.2 年。目前一般认为,产生太阳活动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阳自转的不均匀性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在把太阳活动出现频率相对高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上一次峰年发生在 1989~1991 年间,从 1999 年下半年起,太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期,将持续到 2001 年。太阳剧烈活动的具体表现为黑子增多、大型耀斑爆发,以及太阳风和太阳电磁辐射的不稳定和增强。太阳的变化势必亦要影响到地球和太阳系中天体的变化。
太阳活动高峰期可能对地球带来广泛影响,比如地球磁场活动将加强,从而对导航系统、动力供应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和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同时影响人体健康。
另外,太阳剧烈活动时也会导致太阳电磁辐射突然增强,例如紫外线的突然增强。加上地球臭氧层遭受人类活动破坏,在太阳直射晴朗无云的中午,极易灼伤暴露在阳光下人们的皮肤,或引发其它病变。
因此,在新的太阳活动期到来时,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正处于第二十三个太阳活动周期, 1999 年到 2002 年是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在 2000 年,太阳活动将达到最大峰值。科学家已制定出一系列监测和预警措施。除了国际上已联网的监测卫星和太阳观测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 10 个主要区域都建有警报中心,可提前 24 小时至 48 小时发出太阳“风暴”预报,并提前 3 至 4 小时发出警报。面对今年太阳活动新的高峰期,欧洲空间局计划在 8 月份发射 4 颗科学实验卫星,来测量太阳风暴的变化,以及对地球的影响。科学家将根据测量结果,研究卫星和通讯系统的保障措施。
太阳亮度
太阳每11年左右为一个活动周期,太阳活动频繁时亮度会有1‰到3‰的增强,英国天文学家对在 1999 年 8 月11日日全食期间进行观测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世纪以来太阳亮度有可能增强了1‰左右,最近正值太阳活动峰年,太阳亮度增强属于正常。天文学家认为从长时间看,如果太阳亮度持续增强,将对地球气候特别是气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地球接受的能量将大大增加,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陆变小等一系列有害变化。另外太阳亮度增强也表示太阳活动频繁,这也会导致地球上通讯、宇航等灾难的发生。现在各国天文学家都在密切注意太阳的活动情况。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为光球上的一个相对黑暗的地区,它的温度要比光球温度低约 1500 о K 。黑子的平均直径约为 37000 公里(比地球直径大 3 倍),特大黑子群直径可达 24.5 万公里。黑子中心部分是下陷的,有的可深达 500 公里。每个黑子都具有很强的磁场。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黑子越多,则太阳活动越强。黑子经常成群成对地出现。在大黑子群附近,常会有强太阳爆发和中小爆发现象。强爆发能发射带磁性物质、荷电粒子以及从无线电区域到 X 射线甚至γ射线波区的电磁辐射。因而扰动空间环境,导致“空间天气”骤变,严重影响人类航天活动、破坏空间和地面的种种技术系统,还会使竞飞信鸽的回巢率大大降低。
黑子的一个很重要特性是具有周期性。 1848 年吴尔夫提出黑子相对数作为一个定量描述黑子的指标,发现了太阳黑子具有 11.1 年的平均周期。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及其本质,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
在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中,多有目视黑子的描述,我国是最早有系统地目视黑子的记载的国家。
太阳黑子和地球上的磁暴有很密切的相关关系。太阳黑子和一些地区的降水和季节风变化有相当好的对应关系。世界上许多陆地的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与 11 年黑子周期有关。
耀斑与臭氧层
太阳耀斑是色球层中的能量爆发,它挟带着强大的 X 射线、紫外线和带电粒子轰击着整个太阳系。在太阳最活跃的时间段里,它的威力将比相对平静期强大 1000 倍。当它的威力发挥到极至的瞬间,任何飞行在空中的物体都处于极度危险中,精密电子仪器很可能被损害。首先到达地球的是 X 射线和紫外线,它们轰击地球上层大气,产生电离现象。
在距地面 20-50 公里高度的大气中有一层含 O3 较多的地区,称为臭氧层,它的作用是能吸收太阳辐射中大部分的紫外线。在地面上,紫外线太多会影响到生物的生长。臭氧层每减少 1% ,则紫外线辐射要增加约 2% 。紫外线增强对生物可产生致命的危害。对 DNA 和蛋白质的破坏作用是相当大的。因此,臭氧层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耀斑对地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臭氧层的变化来影响生物和气候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是提供热能的一个来源,是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尤其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对生物来说是使它不受有致命作用的紫外线的伤害。
太阳活动不仅影响动物,而且影响植物、微生物和病毒等。对一株有 3200 年树龄的世界爷树的年轮资料分析表明它的生长速度有 10-12 年的周期变化,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影响。
太阳耀斑导致生物死亡。发生在极性倒转时刻的耀斑,由于没有磁场屏敝,耀斑的粒子流对 DNA 物质破坏会和很大,有可能导致生物大量种属灭绝的发生。
耶鲁大学、“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和印第安纳大学的美国学者谢弗、金格和泽利提尼斯,最近在观察邻近类似太阳的其他恒星后,记录了 9 宗恒星冒出“超级耀斑”的个案。“超级耀斑”是这些恒星的表面突然发生猛烈爆炸,将辐射和带电荷粒子送到太空,令环绕它们的行星大受影响。太阳会否有朝一日突然出现“超级耀斑”,将地球上所有生物吞灭呢?虽然这种机会极微,太阳从未出现过这样的超级耀斑,但研究人员亦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若太阳出现“超级耀斑”,会使地球的气温迅速上升,电离层瓦解,臭氧层被毁;来自太阳的致命辐射和带电荷粒子,得以直射地面,令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消灭殆尽,只有深海生物能幸免于难。
太阳风
太阳风是从太阳外层大气向外发射的一种较稳定的 高速 粒子流,主要成分是 H+ 和 4 He+ 。它的速度为每秒 450 公里,密度为 8 克 / 厘米 3 。质子温度为 4000 о K ,电子温度 1 × 105 - 1.5 × 106 о K ,磁场强度为 5 × 10-5 高斯。太阳风随着时间而变化。在太阳活动较小时,太阳风的风速相应地降低,可降到每秒 320 公里。 通过这一形式,太阳平均每小时要把 3000 吨左右的物质抛向宇宙中。
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方式:
首先,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直接损害在地球大气层之外运行的卫星、轨道空间站等,使其电子系统瘫痪或短期内不能正常工作。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高能带电粒子甚至可能直接损害宇航员的身体。
其次,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大气层后,会使地球电离层发生剧烈扰动,由于短波无线电通讯是依赖于电离层向远方传播的,因此电离层扰动可能引起短波通讯的扰动甚至短时间内的完全中断。
再次,太阳风中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后会因磁场作用发生运动方向的偏转,同时它们也会反作用于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发生剧烈扰动,这就是磁暴现象。磁暴发生时也会影响地球上的一些敏感的电子控制系统等,使它们工作不正常或完全瘫痪。
Turville(1961) 认为太阳风中吹来的氢与地球上水的形成有关。地球从形成后到现在从太阳风中吸收的氢的总量为 1.70 × 1023 克,把这些氢全部和氧化合则可产生 1.53 × 1024 克的水,已知海洋里的水的总量为 1.42 × 1024 克,两个值很近似。此外,水中氢与氘含量之比为 6700:1 ,与太阳表面两者的比值亦很相近。因此,他认为地球上海洋中的水都是由吸收太阳风中的氢( 1.5 吨 / 秒)而形成的。
另外,科学家猜测,地球气候的变化亦与太阳风有关,大量来自太阳的粒子流可能额外促使大气中水珠凝聚,增强云团的形成。
太阳风与冰期。从地质记录上可知,主要冰期的时间间隔是 2.5-3 亿年,一个大冰期延续时间约为几百万年,每次小冰期延续约 5 万年,小间冰期的时间约为 25 万年。有些科学家提出地球上冰期的形成与太阳系运动有关。
在地球周围有太阳风存在。太阳风经常吹过地球,对地球地质作用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亦保护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线的辐射和其它宇宙物质的袭击。当太阳系进入一个相当稠密的星云地区,太阳风遇到阻力变大,因而强度变弱,或在从太阳到达地球的路途中就停止下来,太阳风不能到达地球。这时漂浮的尘埃和物质可以落到地球上来。在地球的大气中宇宙尘埃增加可吸收和反射太阳光,使地球上能吸到的太阳光辐射减少,气候变冷,导致了冰期形成。
太阳磁暴
据哥斯达黎加大学天文物理研究所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从 1996 年 11 月以来的太阳活动明显活跃,这表明平均每 11 年发生一次的“太阳磁暴”将再次来临。报告称,“太阳磁暴”过程中散发出的大量带电粒子将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地球磁场,从而影响卫星航天器、卫星导航、卫星定位和地面通信以及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报告预测,受可能出现的“太阳磁暴”影响最大的将可能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卫星通讯网络等。目前,该研究所正同世界各国天文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严密监视太阳的活动。
至今最激烈的一次“太阳磁暴”发生在 1989 年 3 月,摧毁了 9 颗正在工作的卫星,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数小时停电,全球许多通讯和广播系统出现故障。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电离层骚扰预报中心作为代表国家正式对外发布电离层骚扰预报的机构,其分布在全国的 10 个电离层站每 15 分钟分别进行一次观测。
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
太阳光是地球热能的主要来源,它是地球上气象变化的主要能量来源,地球每年接受来自太阳的能量约为 1.3 × 1024 卡,比从地核输送出来的能量要大 3000-4000 倍。由于到达地球的太阳能量分布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地磁场、经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大气各部分受热和运移方式不同,在不同条件下影响显示的滞后时间亦不同。因此形成一个十分复杂的图案。
对太阳活动影响气象的机制。一般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通过云量变化、大气中臭氧层含量和悬浮微粒的变化,改变了到达地球表面的日照量值,进而改变了大气组分的垂直分布和热平衡,影响到风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移动,使大气环流和气压产生一系列变化。
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怀疑地球气候变化与日冕洞有间接的关连。根据最近一项由天文学家与气候学家合作的研究发现,日冕洞与全球暖化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地球大气层温度可能与数月至数年间改变的太阳活动有关。
据长岛大学布鲁克林分校的气候学家 EricPosmentier 与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家 PiusOkeke 、太阳物理学家 WillieSoon 等在《新天文学》期刊 2000 年 2 月号上发表的以 MSU 气象卫星上的辐射计地球对流层温度异常所做的研究结果,比较自 1979 年 1 月至 1998 年 4 月二十年来地球温度与日冕洞大小的关系,显示地球大气温度受到太阳活动的强烈影响。
他们发现,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会影响地球水汽云的性质,特别是云对地球的覆蔽率,而云量多寡对地球低层大气温度有绝对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高层的臭氧化学变化也对整个气候的动力因素具有影响。还发现,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不止会撞击地球大气,还会调节来自银河的宇宙射线。研究结果发现,太阳表面日冕洞所占面积的比例,是影响地球对流层温度的最主要因素。当然,地球本身的因素也会造成温度的变化,例如 1991 年皮纳土火山爆发的冷却效应与 1997~1998 年圣婴现象所造成的暖化现象,都使太阳与地球气候关连变得更复杂。这是首次以实际资料对地球与太阳关系所做出的调查报告。
太阳活动与现代构造变动
世界上许多地区(如日本及我国的西藏、华北、新疆、河北等)地震活动有 10-11 年周期。我国历史地震记录经频谱分析结果亦表明有 11 年、 22.5 年周期存在。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对应。
太阳活动与人体健康
自 50 年代以来,日地空间物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太阳活动—地球磁层—高层大气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现象。更有甚者,这种现象还能向下延伸继而影响到地球上生活 , 已有许多统计事实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天文因素可能导致人类疾病加重。
太阳活动与人类流行性疾病
一些科学家从日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太阳活动对人类流行性疾病的影响。
早在 1922 年~ 1930 年,俄国的齐热夫斯基系统地讨论了各种流行病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周期的关系,疾病死亡率和太阳活动的关系以及肺结核死亡率与大气电场强度的关系,确立了“微机体的生活功能直接与其外部宇宙空间的电磁扰动有密切关系”。
马月华和宋谊探讨了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南京市 10 种传染病的关系,结果发现伤寒和猩红热的发病率与太阳活动 11 年周期变化一致。
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根据云南地区自建国以来的 15 种流行性疾病每年人数的资料,对每种疾病人数的相对比率与自 1950 ~ 1996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平均值对应作图比较,并求其相关系数。这 15 种疾病是:猩红热、疟疾、炭疽、百日咳、白喉、流感、乙脑、痢疾、麻疹、脊髓灰质炎、姜片虫病、肝炎、伤寒、斑疹伤寒、流脑。考察结果,伤寒、斑疹伤寒和流脑与太阳活动显著相关。伤寒与太阳活动在 0.025 水平上显著相关,斑疹伤寒及流脑与太阳活动在 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其它疾病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不明显。研究人员认为,尽管人类的医疗事业蓬勃发展,预防措施也有改进提高,各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云南地区的伤寒、斑疹伤寒和流行性脑脊髓灰质炎 ( 简称流脑 ) 的发病情况仍时高时低,刚好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较为吻合,显示出较显著的相关性。这一点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为太阳是人类所处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生活与太阳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但太阳活动与某些流行性疾病没有相关性,而与另一些流行性疾病有较好的相关性,这说明太阳活动只可能是某些流行性疾病滋生、流行的一个因素。
太阳活动与人体磁场
太阳活动高峰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表现在爆发大耀斑时,太阳释放出大量电能,电场变化导致地球磁场变化。而与地球磁场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的人体磁场也随之波动,大气中氡气浓度升高、太阳光能量增强和某些宇宙射线的穿刺,人们会产生情绪波动,容易引起心脏病、精神病,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车祸也会增多。由前莫斯科研究员多尔曼领导的以色列宇宙研究中心的研究分析报告说,每次太阳风暴“吹袭”地球时,心脏病、中风和车祸均增加了百分之十五。
太阳活动与人体免疫力
俄罗斯科学家纳塔利娅 - 卡尔瑙霍娃最近指出,太阳在活动高峰期发出的辐射可降低人体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
淋巴细胞负责人体免疫状态,可以产生对付外来有害影响的抗体。俄科学家利用自己研制出的 " 拉季卡尔 DIF-2" 微型荧光计进行的测量表明,太阳辐射使淋巴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几乎降低了一倍,而蛋白质正是合成抵御病疫感染的新抗体的原料。这就是说,太阳在剧烈活动期发出的辐射是产生病疫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尚难确定太阳辐射的哪一部分影响了人体的免疫力。为此科学家建议,应尽量避免在阳光下曝晒。
通常情况下,人和动物得传染病均与自身的免疫力有关。免疫力下降,就容易染病。为此,科学家把研究目光放在了直接影响动物免疫能力的淋巴细胞身上,研究太阳黑子活动强度对动物血液中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程度。
俄罗斯科学家通过因特网从乌苏里天文台得到太阳黑子爆发量与粒子流大小相关数据,并以此来研究太阳黑子对家兔和大白鼠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太阳黑子活动强度的增强,家兔和大白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量增多,但淋巴细胞的抗体合成活动受到抑制,活性降低,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
俄罗斯科学家进行的上述研究说明,太阳黑子活动能够抑制动物体内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太阳黑子活动强度越高,抗体产生受抑制程度越大,动物免疫力越弱。
太空气象预报
太空气象预报一般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种,其中短期预报难度最大。国际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是专门从事预报太空气象的机构,要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太空气象预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太空环境中心在互联网上预报太空气象,网址是 www.sec.noaa.gov 。现在北京天文台有个预警中心,每两周发布一次太空气象预报信息,还达不到每日太空气象预报的要求。
最可靠的太阳风暴警告预报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设置在太空中的太阳探测卫星离地球 150 万公里,太阳冲击波只需 1 小时就越过这段距离,到达地球。一个小时,要把警告信息传遍全球,实在令人有点措手不及。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高级合成探路者号太空船,配有一个磁力计和一个电粒子探测器,能在太阳粒子到达大气层前 45 分钟发出警告,它不仅能保护电网设备,而且还对于气象预报,自动取款机甚至寻呼台等人造卫星应用者都有帮助。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计划把一颗新型探测卫星,追踪记录从太阳到地球的风暴轨迹。同时,还将与能源部等部门通力合作,把新型器材运送上气象卫星以搜集预报太空气象的信息,力争在 10 年内达到准确预报太空气象的水平。
思考题
1. 太阳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成分。
2. 太阳活动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及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啊 我的太阳!( 最新超猛信息大爆炸!)
本帖于 2008-08-05 10:29:46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