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前再看《中国》
(2008-07-13)
● 周兆呈
《资本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手法’未必‘卑劣’,‘用心’却远比《中国》‘恶毒’,但已不可能再引起排山倒海的批判,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获得一些中国人的认同和赞扬,这或许是影片第五集可以涉及的课题。
约了在上海一家银行担任要职的朋友见面。临时发来短信:总行突然召开紧急会议,恐怕来不了。过了一会,又接到短信:原来是关于奥运期间金融安全的问题,我请假过来,等会见。
这大概可以算是不少中国人最近一段时日的生活写照,大家都被奥运环绕着,一切都以奥运为重中之重。昨天虽然是四川地震两个月纪念,但在华人传统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中国就已经开始改变情绪,以原本应有的姿态投入奥运的筹备之中。奥运会开幕式虽然不会有全体默哀的场面,但是地震中的震撼和感人场景,应该会融入开幕式演出的编排之中。
在中国全身心投入奥运的冲刺阶段,世界的焦点——无论是体育的,还是政治或文化的——都开始转向北京和中国,在这个时候制作关于中国的节目,对于不甚了解中国、甚至还抱持诸多神秘观感的西方观众来说,也算是迎合市场的自然选择。
在7月9日奥运倒数一个月之际启播、昨天刚在美国的探索频道(Discovery)播放结束的纪录片《资本主义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apitalism),就是美国新闻主播泰德·科佩尔(Ted Koppel)另辟蹊径报道中国、记录中国的方式。别人都一窝蜂跑到北京,围绕鸟巢、水立方或是拍摄皇城根下北京人的生活变迁,他却拉队到重庆,选择观察北京的另外一个视角。
《资本主义人民共和国》共分四集,每集一小时。第一集“连体婴”(Joined at the Hip),探讨中美两国经贸共生和利益的纠结关系。第二集片名为“毛主义到我主义”(MAOism to Meism),检视中国繁荣的经济对文化所造成的震荡与冲击。第三集“快车道”(The Fast Lane)聚焦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和对社会的影响。第四集的片名引用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名言“是经济,笨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拍摄了中国诸多的社会问题,包括妓院、同性恋酒吧和夜总会等,揭示中国只在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管制却仍然稳固。令泰德有点沮丧的结论是,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未必会必然导致更多的政治自由。
此片播出之前,就已经在美国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试映,《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大报都给予大幅的报道。
中国媒体在介绍该片的时候,不忘批判影片的意识形态。《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刊登文章说,“不难看出,这部纪录片在努力寻找真实,却仍无法摆脱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解读。尽管这部纪录片希望讲述真实的中国,但片名《资本主义人民共和国》足以暴露片子的价值取向。”
这不禁使我想起于去年去世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Antonioni)在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最近刚买到光碟,也就随镜头一起检视30多年前的中国。
这部受中国政府邀请拍摄、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由于被指责为对伟大成就不屑一顾,而是捕捉落后、荒凉的场面,在当时的中国遭到了未曾预料的大批判,也引起外交纷争。1974年1月《人民日报》率先发表题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评论员文章,此后,对导演和影片的批判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在1974年2月和3月间发表的部分文章最后还出版了一本批判文集。
而直到2004年底,随着安东尼奥尼电影回顾学术观摩在北京举行,这部纪录片才正式在北京上映。随后盗版市场也开始流行起来,当代的中国人意外地从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了外国人眼中文革时期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就如同安东尼奥尼自己所说的,“在中国,每天上午,马路染上了一片蓝色,成千上万的蓝衣人骑车上班,川流不息的自行车队占领了整条大街,整个城市:那种感觉就像是8000万蓝色中国人在从你的眼前走过。”
北京奥运举办的200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多年前对《中国》的大加挞伐,现在看起来已成笑柄。电影只是一种表状,它未必能完全展示现实,甚至根本无法履行这样的角色,但是人们对电影的态度,却可以说是现实的真实体现。只从字面来看,《资本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手法”未必“卑劣”,“用心”却远比《中国》“恶毒”,但已不可能再引起排山倒海的批判,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获得一些中国人的认同和赞扬,这或许是影片第五集可以涉及的课题。
(资料来源:《联合早报》)
(编辑:谢盛友)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奥运前再看《中国》 |
• | 出席和不出席奥运会的理由 |
• | ZT:移民融入事关德国未来 |
• | 关于笑的学问 |
• | 中国大学毕业生,难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