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bjut.edu.cn/newscontent.jsp?p=s&articleID=6020
来源: 科技处 时间:2008-04-01 15:51:00 点击:1819
由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李均之教授主持,夏雅琴、陈维升、白志强、秦飞等共同开发研究的“应用多学科的前兆观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研究”项目,荣获中国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地震是人员伤亡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准确的地震预测地震是世界性科学难题。李均之教授领导的地震研究所经过多年脚踏实地的地震预测实践,探索出一条独具风格的“多学科前兆观测方法”之路。通过三十几年的持续观测记录、分析研究,他们发现几乎每种地震前兆观测方法都存在非震异常现象(即有前兆异常,并无地震发生),只有采用优选的十几种多学科前兆观测方法,如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等,互补互助,对其异常现象进行不同层面地综合有效分析,方能做出合理的地震预测。
近几年来,他们对6级以上的地震做出了16次准确的年度地震预测和13次临震预测。这就排除了预测的偶然性,说明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部分预测规律,同时也验证了应用多学科前兆观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研究的可行性、方向性。科技查新报告表明:目前国内外仅有我校地震研究所使用本方法。
李均之教授和他的团队对1997年新疆伽师地震、1999年台湾地震、包括1995年神户地震在内的日本多次强地震的预报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最近,他们又预报了2000年日本伊豆地区的地震,鉴于短期和临震仍旧难度很大这一事实,他们的成功确实令人倍感惊奇,他们预测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多层面多途径,包括次声波,地应力等。
对于他们所取得的地震预测成果,国内外地震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日本著名科学家,日本、美国、俄罗斯三国科学院士上田诚也教授曾这样评价:李均之教授和他的同事们长期积极地致力于短期和临震预报的研究工作。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George C. Lee对成功预报新疆伽师地震和包头地震的评价是“超常准确预报的典范”,认为李教授的研究所在成功进行临震预报方面已处于先导地位。
一位地震科学家一生中能准确预报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李均之教授及他所领导的地震研究所之所以能取得多次成功预测地震的成果,是与他们数十年呕心沥血致力于临震研究分不开的。从1976年开始,李教授便放弃了一切节假日,1995年退休的他,目前仍然以74岁的高龄默默坚守着这份伟大的事业。
目前地震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地震预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编辑: 刘冰N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高校科学技术奖报道一:地震研究所致力临震研究 多次成功预测地震 |
• |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吹牛你爱笑 |
• | 艳遇 |
• | 是质问地震局的时候了(ZT) |
• | 与苏茉儿-------恨君恰似江楼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