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提供线索,近虎自己琢磨吧。哈哈。
1 现在大众感觉的孔子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孔子,成了儒学的一尊佛像,代表孔,孟,程朱一派,代表中国古哲学。
2 法家理念最初的执行者,韩非李斯都是荀子门生,可是荀子也是孔子的信徒,只不过跟孟子走相反的路。换句话说,孔子也是法家最初的来源。嘿嘿,有意思吧?
3中国历史上基本文人当道。文人原本是感性的,追求自由自在,最会灵感什么的。打个机灵来个新鲜的,擅长去搞些创意。但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后基本没有。因为思想的束缚,或者说是对前人的拜服。这并不是孔子的错,是后来者把孔子当成佛像行使自己的目的。这导致文人的大脑从此被割掉了一部分,只擅长学和问,苦练接受能力,结果愿意去质疑,去思索,准确表达得很少——形而上思维的缺陷。
4中国有哲学的某些理念,但是不擅长构架一个完整体系。本源在于不擅长用什么样的态度质疑对方,以及自己怎样对待质疑的声音。而简单粗暴地把对抗当成解决问题唯一手段,这是二元论的最大缺点。孔子确实不擅长辨论,孟子好些,但是相对而言,荀子最会辩论——因为够具体,有形而下的思维。现代话讲就是接地气,生活能够验证。这种缺失反而产生了厚黑学——明显是反着干。
5 抛开情绪的话,黑格尔讲得没错:不能只提一个概念就直接到结论,还让人完全听从。你要推导,用实际生活证明,然后修正。黑格尔也讲过:“翻开中国这本书,只有一次次的重复,没有历史。”结合上下文,本意是看不到理念上的进化。在认知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程朱,最后到王阳明,其实是越来越收缩。王阳明有没有明白,他的理念正是孔子之前的主流理念,是社会的问题弊病,而孔子正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看看,这是一个千年的圈圈啊。读书读书,大家只有跟着一起转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