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省思
(综合)台湾医疗团队四、五名医生,5月16日上午搭乘澳门航空班机,经澳门前往成都救援。 他们预计在下午三时与上海前往成都的医生会合后,一起进入灾区协助救灾。 亚洲医生协会这次全权委由联新国际医疗集团位于上海的辰新医院,以及台湾的坜新医院负责统筹协调支援,包括上海的张焕祯医生、台湾廖文山医生为首的医疗团队,将与骨科、家医科、泌尿科、创伤外科及护士等上百人,前往灾区,展现台湾人的爱心。
中国接受更多国际地震救援小组。 在日本救援小组抵达四川灾区后,中国政府周五(16日)宣布将接受来自俄国、韩国和新加坡的救援小组。 星期五,新华社援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话说,中国已经接受来自俄国、韩国和新加坡的救援小组前往地震灾区帮助救灾。 中国总理温家宝周四(15日)说,从震情看,这次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中国政府在过去数十年来的救灾行动中一直拒绝接受外国的救援专家,而是依靠动员军队救灾。
5月12日下午突然发生的四川省大地震,顷刻间使汶川及周围一带的多个市镇变成了人间炼狱,震后余震不断,加之大雨连绵,更令灾区愁云惨雾弥漫。经过了好几天的抢救,许多人脱险了,但已知有一万多人丧命,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人生死未卜,如此惨状,怎不叫人一掬同情之泪。随着拯救工作的展开,以及电视和其他媒体的及时传播信息,一幕接一幕感人的镜头也呈现在世人面前,罹难者家破人亡的情景令人心碎,痛失亲人者呼天抢地哀号的镜头也令人同悲。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使处于迎奥喜悦中的中国民众大受挫折,也使全球和国人目光一下子集聚灾区。人命关天,中国党、政、军、民当将救灾当成了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震灾发生几分钟后,震灾信息就通过公开的媒体管道播发出来,使全国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信息。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透明,既是对5月1日甫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践行,也体现中国政府在遭遇突发性公共危机时执政行为和思维的双重进步。
信息透明的重要性
时空拉回至同样震级的1976年的唐山,那时人为的信息壅塞不惟使救灾工作处于黑幕状态,也使全国民众陷入恐慌之中。当时除了泛滥的谣言,还有全国人民齐集街上搭防震棚的现象。从而形成信息不公开态势下不仅形成了不了有效系统的救灾合力,反而使全国各地过度消耗了和震灾无关的行政、财政、舆论和民意成本。
2004年的“非典”(沙斯)肆虐同样如此,起初的疫情信息不透明,也造成了全民性的恐慌。所以,此番汶川震灾固然惨烈,但由于政府信息透明行动迅速,有效地舒缓了民众的心理压力,使高层决策、国内外救援、舆论载体和民意指向,有机融合成一股力量,源源不断地流向灾区。这种力量既体现政府执政能力和意识的进步和升华,也濡染着普世的人类大爱,还有现实的物质和财富的奥援。人们有理由相信,当然也默默祈望,这场震灾所致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能够降至最低限度。
灾区救灾工作是政府当前首要任务,而救灾工作必须将灾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断壁残垣之下,瓦砾灰堆之中,都有渴望救援的生命在翘首期盼,都有恐惧的灵魂和焦渴的眼眸需要救赎的光明。所以,人们希望舆论载体和救援机构由此更新思维,将更多镜头和版面留给灾民,而不是讴歌救援者的所谓奉献精神。在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救援的机构和人群并非灾民的救世主,而是惺惺相惜情境下的自我救赎,是平等博爱的生命自救。公众期望,不幸的灾情之后,我们的社会不再有宏大叙事式的总结和滥情式颂歌,而是从悲情中学会珍重生命、也更加重视民生民权问题,往后要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让有生之年对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奥运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考验,年初雪灾,此时震灾。自然灾害是坏事,然而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因为突如其来的灾害不仅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也是中国接受全球聚焦下的考验,也可以说是接受全球的监督。中国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承办好奥运,但是彰显自己的软实力,体现本国的人文关怀,赈济震灾,无疑也是对政府和国民的一大考验。
自然灾害频发 国际社会应共商对策
2008年以来从全球范围看,影响人类生存在和安全的仍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今年5月2日,缅甸遭遇风灾,以及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都同样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出自人道主义的关怀外,无可否认的是,任何天灾对于第一受害国的冲击,很快地会蔓延到邻国,甚至全世界,不容国际社会坐视不理。因此国际社会也关怀救灾国,并积极展开救援行动,是正确的。但在援助救灾之余,国际社会也应正视和天灾频发相关的气候突变与环保问题。
正视灾害衍生的各种威胁
在人类历史上,严重的地震和强风暴等自然灾害,以及曾经爆发过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创伤。有史以来,地震和强风暴等自然灾害以及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肆虐不仅曾夺去了数以亿计人的宝贵生命,并对社会经济造成惨重破坏。虽然受到收集数据方面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经济学家目前还无法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估算,但人们所看到的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五方面:
首先是,直接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巨大,多年经济发展积累起来的财富有可能瞬间毁于一旦,随之而来的种种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也非常巨大,难以估量。
其次是,不但受灾地区和国家灾后的救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今后的重建和经济的恢复也需要政府动用巨额的财政支出,而且重建和经济的恢复都需一段时间。
其三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有可能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扭曲了旅游、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导致社会消费缩减,进而引发通货紧缩,经济发展停滞。
其四是,灾害会造成公共设施的严重破坏和导致劳动力紧张,从而降低了经济生产能力。
其五是,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次生灾害”,由此衍生的新的各种灾害使已有的灾情雪上加霜,危机进一步加剧和蔓延,导致社会经济陷入更为困难的境地。
中国地震格外受到国际关注
中国这次地震的灾情以及经济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格外引起国际关注。除了救灾速度外,人们所关注的另一个层面是,近年来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亮点的中国经济能否在这场危机中渡过难关,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社会和国际媒体一方面高度评价了中国抗震救灾积极行动,一方面也希望中国早日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消除地震灾害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
这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各国间的关联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中有着突出和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动向和发展变化牵动着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经济能否从地震灾害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能否在这场危机中保持稳定和发展就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尽管目前对此次中国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还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但普遍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有效地采取灾后救援措施,有效控制灾情的发展和蔓延,防止“次生灾害”的出现,中国整体经济已有充分能力应付这次重灾产生的各种问题,并且仍有能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看来,不仅灾后的重建和经济的恢复,都可能会在较短的时期完成,而且经济受到的影响也会受到控制,地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看来应该不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是有限。
从救灾、防灾思考长远的环保
缅甸风灾和中国地震发生时,正值世界经济在经历多年繁荣后处在一个调整和不确定时期。众所周知,主要问题是近期国际油价和粮价持续攀升,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有持续恶化迹象。世界部分地区也因经济民生问题而导致政局的动荡不定,致使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
任何天然灾害发生在经济前景未卜之际,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或多或少的雪上加霜的效应,加深人们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担忧。这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国际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仍有待观察。
虽然中国的地震和近年气候变化无关,但无可否认的,其他地区包括美国和缅甸的风灾,都可能是全球气候突变的一部分。许多科学家已警告,全球变暖或许会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因此,密切关注和应付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和疫情,不仅是受灾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疫情。
国际社会在讨论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天灾预警能力、加速展开救灾工作之外,也应更深入地讨论如何以国际条约和国际合作协调行动,来减少破坏环境及生态的经济活动,加强保护环境工作,确保各国都展开爱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鲜花是灿烂的,人生是美好的,可是,再美的鲜花也有枯萎的时候,再靓丽的人生也有终结的时候。既然人的死亡不可避免,那么,就应当学会正确面对它。
不可否认,中国是一个讳言死亡的民族,好像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鲁迅曾在他的《立论》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而又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可见常人对死亡的拒绝与恐惧。
西方一些国家,小学里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3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其实这就是一种死亡教育,于是人们面对死亡总显得坦然,会提前写好遗嘱,把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相对于他们,我们的“死亡教育”,却是一片空白,人们除了直观地从生活中接受一些死亡实例的感性教育外,就很少有其它的死亡教育,这对公民整体认知世界,全面认知人生,无疑是个缺憾。
四季更替,新陈代谢,这是社会的正常现象,通过对公民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公民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我现在信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个生命;三要发展这个生命(就是进化)”。正如鲁迅所言,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乃至敬畏生命,是为人父母者应当尽的责任,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会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在时空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标示和衡量生命的指数除了长度,还有宽度和内涵。当遭遇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生命回天乏力时,了解了人生的要义,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也能减轻家人失却亲人带来的痛苦。
死亡教育又是一个敏感话题,在具体教育中,要注意方法。可以通过死亡话题讨论、开展死亡游戏以及在临终关怀渗透等形式,让公民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惜生命。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死亡有一万多人死亡,一些学校和组织通过举办烛光晚会来悼念亡者,就是进行死亡教育的一个好形式,在震灾过后,还要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群中开展这项教育。
有位妈妈在临终前对3岁的儿子是这样描述自己死后的情景:“妈妈不久就要到天上为你去种一棵枇杷树(儿子特喜欢吃枇杷),如果你以后学习努力,各方面都很好,那么妈妈就会非常高兴,那棵枇杷树上的枇杷也就会越来越多。”像这位妈妈能在充分理解孩子心情的同时,用温馨的语言来表达冷酷的事实,让孩子愿意倾听,并且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会陪伴他。这样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就不会转化为焦虑,同时也帮助了孩子形成健康的死亡意识。
( 谢盛友 整理 编写 于2008年5月16日,德国班贝克)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震撼人心的省思 |
• | 四川地震賑災 台灣準備好了! |
• | 邻人(小说1):地震 |
• | 出北川记:两名中小学生逃生录 |
• | 生死一瞬 人性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