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鹿棒。读得细,认真极了。公交车的里与外想起那篇老文

本帖于 2022-10-18 04:27:4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ling_yin_shi 编辑
回答: 离婚女人 人性的虚伪花似鹿葱2022-10-17 06:22:38

电车上的杂感

      住在大城市里,电車恐怕是最亲近的伙伴之一了,如果有一天居然不听見电車的铃声,那恐怕誰都会感到一点寂寞。我每次挤上电車,看着街道从两旁飞过去,心中总有所感触,但終于沒有写在紙上。今天坐电車时感触忽又浮上心头,回来立刻把它写了出来,名之曰“电車上的杂感”,因为“灵感”是从电車上得来的。

      第一种感触是:車下車上的心情很不相同。当我沒有挤上車时,总希望自己能够拚命挤上去,这时上如果有人喊:“够了,够了,挤不下了!”我心中便非常反感,以为他們不体谅車下人的困难,甚至很憤怒,頗有代未上車的人“仗义执言”的气魄;但自己挤上車以后,心情却发生“突变”,这时希望上車的越少越好,当下面的人拚命往上挤,我身上感到沉重的压力时,我心中也在喊:“够了,够了,挤不下了!”甚至很想代車上人“仗义执言”的喊两句。每一回乘电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便体驗一回,然而不仅体驗,下车后我还認真的想过。

      “設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道理我是知道的,未上的人要体谅車上人的吃重;已上車的人也要体谅車下人的焦急,正因为如此,我始終都克制着自己,沒有同車上或車下的人去吵过。但是,为什么我内心总是会浮起这种厌恶的感情呢?

      那就是我体谅別人的集体主义的感情还不深的緣故吧,如果我上車后能够少去想个人是否难过而多替那些焦急等待上車的乘客着想,是不会发生这种心情的。

      最近看見有些人痛罵軌电車的人不講礼,电車太挤,我便猜他大概是用車上人心情說話的,他在軌电車軌不上时,恐怕又是另一种心情。生活当中类似的事情是太多了,自己沒有得到滿足之前,就罵別人是“过火”“个人主义”;自己得到滿足之后,先前和自己抱着同样要求的人,便会被反轉来套上同样的帽子。官僚主义者和有一些总是为自己主持公道的人,不就是这样的么?

      这种心情的本質,还是自私。但它是一种隐藏得很深的自私。彻底革掉这种自私,还要做极艰苦的工作。

      第二种感触是对別人的了。一位西装朋友衣冠楚楚,等电車时十分講卫生地把痰吐在手帕里,我对他十分欽佩,决心向他学习。但上車之后剛开动,他忽然一声咳嗽:“咳哼!——呸!”一团黄色的濃痰朝窗外飞去。我看見他吐的时候是閉着眼睛的,大概怕看見了不好意思。等他張开眼睛时,已經是“事过境迁”了。

      孟夫子懂得,很多事情可以做,但眼睛不能看,所以他主張紅燒肉可以吃,但却要离开廚房远远的,以免看見血淋淋的样子吃不下肚去。真不料这种“古訓”今天居然还有人在“身体力行”。可是这位西装朋友比孟夫子更进步,他在車下俨然是一位卫生專家,沒有任何人可以来干涉他。

      这种人在生活中也还可以看見的,甚至在很高的位子上。那本質是虚伪,比公然吐痰在地上更坏。但要把这种丑惡的現象从日常生活中革除掉,恐怕需要更長的时間。然而不管要多少时間,不管这件事有多少艰难,我們都应当用終身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做。

      可是电車上有一种好現象,現在已形成风气了,那就是讓坐。这是新道德战胜旧道德的明证。每看見一次自觉的讓坐,我就感到一股溫暖的潛流流过我的心,好象不是在电車上而是在大家庭里。自私和虚伪正被消灭着,无私和真誠正越来越强烈的占据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必須补上这一条,我的杂感才能算完整。

1956年10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