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人类学之维――论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ZT

本帖于 2008-05-07 22:19:3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ZT

http://www.far2000.com/information/article/20080307/030H002H008.html

建筑人类学之维――论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来源:自由建筑报道 作者:未知

提要 文化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为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维度。认为建筑作为构成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它的研究应当建立在文化整体观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习俗与建筑、文化模式与建筑模式、社会构成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建筑人类学的定义。



一 什么是建筑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早期着重研究原始人类社会的状况。随着各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突破了原有研究范畴,拓展到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对其它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筑学便是其中之一。

建筑人类就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即不仅研究建筑自身,还要研究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的活动。因此, 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进化的高度,来审阅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建筑人类学注重研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研究人类的习俗活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美学观念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可最终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细部装饰等表露出来。美国学者摩尔根认为,要在同质一般的历史环境中理解特定的文化。他曾研究美洲土著人的房屋,发现风俗习惯、家庭生活方式,与一定的房屋的构成相适应。列维·斯特劳斯则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对文化现象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拉普卜特研究了大量的传统住屋,提出社会文化最终决定住屋的形式。这种"间接"的研究,对传统建筑本质的探索产生了最根本、最直接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建筑人类学关注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也强调对"现行习俗"的考察,因为,传统习俗和"现行习俗"都将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建筑的使用,尤其是建筑空间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满足。从而指导当代建筑设计,突破物质层面的"功能"要求,从习俗出发,创造与社会行为相对应的建筑空间。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建筑创作等领域的研究中,也已体现出人类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陈志华先生提出"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研究, 东南大学提出"东方建筑比较研究"等,均强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常青先生也曾著文讨论建筑人类学与当代建筑思潮的关系。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并就"建筑人类学理论框架"提出简单构想。

二习俗与建筑

从狭义讲,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习俗的科学。习俗,是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本尼迪克特认为,生活世界中的人们很难保持质朴原始的眼光自卑看待世界,而总要受到特定习俗和思考方式的制约,从而使万事万物对人类主体的特定文化习俗和历史积淀下形成的非凡文化体验具有对特定人类生活的指向性。它不单纯是形式功能等实用主义的元素。
林惠祥先生在《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曾分析习俗与居住空间的关系,印第安人进入别人家房屋,不能随便坐立,男女老幼都有非凡的行立坐卧的位置规定,形成这种风俗 是由于早期印第安部落居住空间狭窄所致。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住宅的典型,其左右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平面布局是受封建宗法制度影响,这样的空间限制居住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居住习俗的形成:主人居于内院,仆人居于前院,正房为长辈起居处,厢房为晚辈起居处,反映了特有的文化观念。封建制度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四合院变为多户共居的杂院,人口的增长、都市的现代生活打破了四合院的传统形制,人们在院中搭建小屋争取更多的生活空间,完整对称的消失了,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新的居住格局和邻里关系,形成了新的居住习俗。

可见,人类的习俗对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建筑形式也有助于人类习俗的形成,建筑正是人类习俗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人类学学者对习俗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研究建筑环境及人类习惯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颇有借鉴意义。

三 文化模式和建筑模式

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不同??文化物质的表现,是不同民族、社会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心旧特征而对风俗、行为模式所做的不同的选择,她强调对于不同的文化模式的理解,必须将它们与各自的社会相联系,必须与构成社会的所有个体相联系。因此,不同的文化模式" 只有在特定社会的内在逻辑中才有意义"。 建筑及建筑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文化的一支,人类的文化习俗模式深刻影响着建筑的模式。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建筑模式可通过建筑的"样式",即建筑的表现形式反映出来,并成为建筑意义指向的目标。不同的文化模式必然形成对于建筑空间环境形式的差别的表意系统,影响着对建筑深层意义的把握。

例如,中西方建筑形态的迥异,归根结底是文化模式的差异造成的。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呈现由外而内的向心性,而西方的空间观念则呈现由内而外的心理过程;中国传统建筑侧重群体塑造出的空间美,而西方传统建筑突出单体建筑的形体美(图1)。 中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亦不相同,这在园林建筑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我国传统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崇尚自然美,用人工手法效仿自然,并且和建筑相结合,使建筑和自然之间未被分割开来;而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则追求整洁、对称,强调轴线,强调几何图案的线条美,突出人工特点,建筑与园林是脱离开的。水是中西方园林共同使用的构成元素,但自理方法不尽相同,我国园林的布局常以不规则的水面为中心展开,水面平静,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尽倒映其中,情趣盎然;西方园林中的水面,常为规则的几何外形,在中心布置一座雕塑形成喷泉,成为视觉焦点。这表达了不同的静、动、虚、实关系,究其原因,中国传统城市建筑在宗法礼制的严格控制下,布局规整、序列分明,却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一些有条件的文人仕客便寄情于园林,试图在有限而严格的居住空间中创造无限舒服的情境,可以说恬淡清幽的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代表了礼仪纲常的城市住宅的补充和高矮。通过这种文仕园林的情趣和构图原则,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重情"的特点,与绘画、诗词等传统艺术一脉相承。西方园林与西方建筑共同追求几何美,这与西方社会的"唯理"的美学观念有关。综观西方的美学史(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自柏拉图的"美是理工",到亚里士多德的"美是和谐、结构、秩序",乃至黑格尔的"美是观念世界的理性显现",无不以"唯理"为基础,反映在建筑与园林的设计原则中就成为对规则的几何形、标准的尺度、完美的比例的不懈追求。宗教建筑,几乎代表了西方传统建筑最技术艺术水平,追求庞大、高耸的体量,控制着城市的轮廓线;而在我国,宗教建筑只是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经常静静地占据城市一隅或在乡村原野中,仍采用对称的辽东布局方式,充分拥抱自然,有的甚至形成了寺庙园林,将宗教活动融于自然景观和世俗活动之中。"这个问题涉及古代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本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谓\'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人神完全分离的时段,也不会以某一宗教建筑作为永恒的象征。而西方社会是神权社会,人们把对神和上帝的崇拜,转化到为他们修建形象伟岸、永世长存的建筑。

中西方两种传统建筑的表意系统,是对建筑和环境的不同的文化认同和命运寄托方式的表达。在《模式语言》中,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以西方传统社会、西方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建筑各部分及其环境给出了他认为最佳的自理原则和方法。这些建筑的"模式语言"反映出对西方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理解和尊重,而只有这样的"模式"是布满省略的,以这种模式语言来表达的建筑和空间才会具有文化物质,从而走上"永恒之道。"缪朴先生在其《传统的本质》一文中,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对宗法社会中人伦秩序、宗法制度的空间性表达,以及具体的建筑处理手法等特征总结为13个方面,这种分析从人在传统建筑空间中的行为、感受出发,并非凡结合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如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分隔",大到城市,小到厅堂室内的划分,可能是空间的分隔,抑或是视线分隔,是中国人内敛性格的反映,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与诗歌中均有体现。13种特征,可理解为对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的一种诠释。

可见,不同的建筑模式总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对应,故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和多种乡土建筑的理解,应放置在各自的文化模式中研究、保护。

四 结构和表层形态

广义的"文化",既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如: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等人文系;也包括社会的特定构成关系,即社会组织、社关系,如:家庭结构、亲属制度、邻里关系等。文化类学者对"人类文化现象"的研究,实际是对文化统(狭义)和社会系统的共同研究。文化系统(狭)和社会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动互补,有社会对文化的整合作用, 也有文化对社会的修作用。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另蹊径,引入结构主义理论,研究文化与社会组。他跨越社会――文化间的区别、联系之论争,把注力投入到隐藏于社会-文化表面下的"无意识结"。

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运用到语言学之外的人类学领域,并在深刻理解荣格心理学中关于"意识――无意识"论述的基础上,把纷繁复杂的人类学材料纳入一个严谨的结构之中,建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理论。他通过对社会组织、神话、民俗、艺术等社会――文化现象的结构主义分析,证实文化现象(广义)的意识性质。一切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均由隐藏于表面下的"深层结构"来支配。制度、习俗等文化现象"作为社会表象系统,都是人类的无意识层次的表现的不同版本", 从而强调对人类文化现象(广义)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人的有意识活动的水平上,而应当从人类活动的无意识基础深入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他发现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对文化现象的形式方面的影响。婚姻制度、家庭关系甚至房主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可通过房屋的形制反映出来。"在世界许多地方,在社会结构和居住地、飘荡或营地的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例如, 温内巴戈人的飘荡划分大致有径分结构和同心结构,这两种村落布局形制的形成是与温内巴戈人中存在的两种偶族划分形式有关(图2)。也即, 温内巴戈人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导致了飘荡空间配置的不同。又如博罗罗的飘荡结构,男子之屋和男子的聚会场所在圆心中,禁止对妇女开放;作为神圣场所的舞蹈台也布置在中间,妇女住在四周的茅舍中。这样的布局,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地位的对立,神圣与凡俗的对立(图3)。因此,列维得出如下观点:通过社会和思想过程的客观的和使之具体化的外部投射去研究社会和思想过程。" 中国传统建筑与宗法礼制的对应关系实际也是这种建筑形态――社会制度关系的表现。太和殿11开间的最高级做法,不会出现在第二座建筑中,这是皇帝统治地位和封建社会统治关系的象征;在传统住宅中,大门形式是主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从气派体面的广亮大门到简单的如意门可看出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或许,建筑正是社会思想过程的一种外部投射,在社会制度和建筑形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 曾建国,俞志和,虚拟现实的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所有跟帖: 

当前建筑创作中的某些问题--刍论"辐合"现象与"禁忌" ZT -晓思- 给 晓思 发送悄悄话 晓思 的博客首页 (7404 bytes) () 05/01/2008 postreply 10:46:02

继续研读,努力想使自己在堆砌的辞藻中看懂、找出精髓。 -钟表店小二- 给 钟表店小二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01/2008 postreply 19:14:47

你整这个狠专业!:) -红袖添香老板娘- 给 红袖添香老板娘 发送悄悄话 红袖添香老板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01/2008 postreply 11:32:46

嗯,老板娘这个评语很专业!:) -钟表店小二- 给 钟表店小二 发送悄悄话 (20 bytes) () 05/01/2008 postreply 19:16:4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