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青的我看到了现在的我,会不会觉得尴尬呢?绝对不会。信也好不信也好,请继续读下去。
不得不承认,对于年青的我来说,时尚不只是一个高贵的梦,更是一个昂贵的梦。出生时不是含着銀匙,成长时家里又逢逆境,穷困的我面对着那些宝典般的时尚杂志、亮丽橱窗里的春夏秋冬时装,能不黯然神伤?当然,下一秒钟我又照例指天誓日,要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心想:不多花钱,哪能拥有贴身贴心的时装呢?无巧不成话,在更早之前,香港最卖座---即售票最多---的电影名曰《發錢寒》(“爱钱狂”)。
时尚拜金,时尚错了。
今天站在镜子前,我能自信地说:我对时尚的热爱,有增无已,因为时尚原来不必贵得要命。所需的是、我选购衣着合其时、得其法,即可用有限的预算,过无限的优雅生活。
实践证明、时尚一旦结合了现实生活,就可取,就可得。可取,因为对自己滿意,所以有理由让人家对我滿意。可得,因为完全在预算以內消费,理财有方。可取可得,当然就能让我在清晨穿上一件衬衫时,整个人精神一振;它能在我走进职场的那一刻,让人眸子一亮。它甚至能在疲惫不堪时,为自己打气,因为我有底气。底气何来?来自我有眼光,我懂得精打细算,懂得香港人所说的“禾稈冚珍珠” (‘’禾秆盖珍珠”)。香港人还这么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靠衣装的人,身非佛身,不必弄金缕衣,不必弄高价衣着,只要肯花心思,肯尝试,就行。如果必要凸显名牌来证明自信心的话,则那种自信心其实只是玻璃心而已。
我对时尚的热情不是来自高价时装店,而是来自平实生活的。记得有一次,我在街角的小店里,看到一件米白色的亚麻连衣裙。没有名牌,没有包装,只是静静挂在衣架上。我走过去试穿,镜子里的自己突然多了一份悦己的光彩---不悦己、何以悦人?那一刻,我明白了:所谓时尚,不在价,而在心。在心,然后有所得,所得的是自我完成(self-actualization )这感觉。
也许有人认为、实惠意味着妥协,意味着“退而求其次”。可我恰恰相反,我觉得“实惠”让我变得更聪明。我学会了挑选---不再只问流行不流行,而是挑那适合自己身材与气质的款式。从此,我学会了搭配---同一件外套,可以和三条不同的裙子、两双鞋子组合出全新的面貌。再者,我也学会了等待——不是立刻买下第一眼令我心动的“靓衫”,而是多看几次,确认它能融入我的日常生活。我是我嘛!
这些智慧,正是“实惠”教给我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优雅、不在乎钱囊的深浅,而在乎善于取舍。所取者实至惠至,足矣。基于此,我自信有选择权,有选择能力。有了这般能力,又何必跟风?跟风的话,休想自我完成。
有人说,女人一过四十,时尚就会慢慢远离。我不同意。恰恰在这个年纪,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风格。
二十岁时,我盲目模仿明星的穿着。
三十岁时,我在品牌与品牌之间摇摆不定;而现在,我知道了:舒适比一切都重要,因为我要在自己的衣服里自由呼吸。还有,我说的:天使藏于细节里,而细节可以决定气质。不是么?哪怕是一枚低调的胸针,一条柔软的丝巾,也足以让一身简单的黑白焕发新意。另一方面,色彩传递心情,深蓝让我沉静,米色让我温柔,橙色红色让我散发活力,而活力最具魅力。
四十岁的我,既不惧怕皱纹,也不惧怕价格。我追求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优雅姿态。
朋友问:“你穿的这些衣服看上去很高档,可真的不贵吗?”
我总会微笑回答:“当然不贵,关键是看你怎么挑,怎么穿。”
我会邀朋结伴逛街,去小众品牌的工作室,也会坐下找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宝藏店铺。有时候,我甚至会去旧货市场淘衣服,把一件旧西装改成短外套,把一条老裙子搭配新腰带。嘿,我就有这“变身”的力量。力量,不去发挥它,它就不存在。
有力量,便有信心。这信心,正就是我想分享的:时尚并不遥远,它就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只要我愿意在身边发掘,必会有所发现。皇天不负苦心人嘛。
苦心人不求一个华丽转身,只知不懈地追求优雅。优雅何来?它不在钱包里,而在心里。相由心生。
我有一位老友记,她是一名小学老师,收入并不高。可每次见到她,她都穿得干净整齐,常常是一件剪裁利落的衬衫搭配简洁的裤子。她笑着告诉我:“我买的衣服大多是打折时入手的,但我一定会熨得平平整整。” 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优雅是一种对自我的尊重。
四十岁的人生,还远没有到终点。我依然会在凌晨写下关于时尚的笔记,也会在周末拿着手机,拍下自己的日常穿搭。坦白说,我每天都做功课的,一直乐此不疲。
我相信,每一个女人,哪怕只是买一条十多块钱的围巾,也能燃起心中那团时尚的火焰。时尚让我的热情燃烧,而实惠让我保持清醒。两者交织,才让我活成了一个平凡却自信优雅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