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杭州遇到一位来自河南的网约车司机。年纪大概4、50岁,大女儿学医,准备考博,小儿子读本科,什么专业忘了。听说我们从美国回来的,问了我们一些关于留学的问题。我好奇地问是不是打算送孩子出去读书啊,他摇摇头说,女孩子家走那么远不放心,他都不想让她读博,但成绩太优秀了,导师也建议,那就希望在本地大学读博。小儿子就是个混子,那出国就是玩去了,混不出啥名堂,花那么几十万弄个破文凭,可不中。
我感慨他看问题很实际,而且对自己的孩子究竟啥能耐也很了解。我问他对俩孩子有啥期望没,他哈哈笑着说,这年头,别指望孩子,自己能挣点就挣点,等年纪大干不动了就和老伴回老家养老。“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们没本事给他们铺路,他们就得指望自己。
这让我觉得,国内也好,美国也好,最纠结最焦虑的就是所谓中产父母,渴望上去又害怕下来,忐忑不安地把太多的重担和期望都加在孩子身上。从国内卷到国外,地方改变但焦虑不变。确实有点本事给孩子们铺路,但铺得真是孩子们想走的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