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较量,岂能以一场战斗说短长?甚至在强弱对比悬殊的时候都不能以胜负多少矫情而要以最终结果定胜负

在我看来,粟裕是解放战争的  “黑马”。46-47两年,毛泽东最关心的,一个是西北与胡宗南的周旋,其次对东北最关注,一直想要遥控指挥。不过林彪不听。连南下打锦州差一点也泡汤。而保卫四平,林彪就根本没有想过。不知林彪没想过,绝大多数中共的高级将领也没想过。他们的战略观念还停留在游击战运动战的阶段。完全不能适应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要求。如果是一个有超前战略眼光的军人,道路东北就要有吧国民党军队经过消耗阻止在某个战略要地的思想准备。就应当选择这样的战略要地,锦州太靠前,国军很快就会到达,恐怕来不及做防御工事。而四平足够远也有较好的地形。如果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应当会率先占领四平,部署防御,争取像一颗钉子钉在东北的中心,成为我放的中流砥柱。经过努力这是做的到的。但是如果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到了敌军大兵压境的时候当然守不住,或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林彪,既没有守住,也付出了八千人的代价。后来两次攻打四平,又付出了几个八千人的代价。主要是一年之后的那一次,轻敌了,也没有研究好攻坚战的战术,十七天还没打下来,死伤惨重。让陈明仁成名。其实陈明仁也不过是执行了一般的坚守的基本原则,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按说,陈明仁能做的,1946年林彪也应当能做到。而且这也是毛泽东期望的。

然而困而知之,林彪和四野的主力部队,经过這次惨败,认真研究攻坚战。特别是把爆破技术总结出几条经验再打四平,一天解决了。

而华东,本来不是共军的重点,反而到了47年是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地。而粟裕发挥的超出绝大多数热的想象脱颖而出,特别是吃掉了整编74师,五大主力第一名。而林彪的运气就差多了,五大主力的新一军在长春,以现在人民银行分行为据点工事坚固,就攻不进去了。改成围困,又饿死了十多万市民,成为中共历史上最大的污点。

还是说华东吧。接下来,粟裕意气风发,产生了小淮海的构思,毛泽东同意了他的意见,并且扩大为大淮海。硬是把一锅夹生饭煮熟了。而且是少于被围对手人数的不对,打了一场歼灭战,这是前无古人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