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对粟裕的评价4

来源: luckman88 2010-04-30 17:41:3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55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luckman88 ] 在 2010-05-01 04:29:4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十二、 彭德怀对粟裕的评价:

1,1957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粟裕从借鉴苏军经验的角度,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提出,请对方提出一份苏军”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以便参考。这件极其正常的事,却被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2,由于存在着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暴躁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不那样写,他又说:“你越级!”

3,1958年6月1日,针对有人担心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搞到大会上去影响不好,彭德怀在主席团会议上再度表明自己态度说:“我不能同意XXX的态度,说是会议有师级干部参加,我和粟裕的问题在军委小会谈即可,不要在大会上搞,怕传出去不好。有什么不好?这是软弱!”因此,对粟裕的批判迅速扩展到大会上去了。

4,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 26日、28日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

5,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 “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



十三、邓小平对粟裕的评价:

1,1948年10月23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签发淮海战役作战预备命令,此后敌情、友情都发生变化。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一部(四个纵队)靠近了战场。粟裕考虑如何将这一部分力量加进来,打大歼灭战。因豫东战役期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都反对打这样的大仗,粟裕只得电请毛泽东令中野阻住胡链兵团等部,结果中野未能阻住,使第三阶段功败垂成。此时,粟裕想出一个将中野力量加进来的法子:10月31日致电中央,请陈邓统一指挥。几十年后,因原中野司令部人员透露出来,粟裕身边工作人员和老部下都知道了当年中野司令部发生的一幕:接到毛泽东转粟裕请陈邓统一指挥的命令,两个四川人用家乡话骂骂咧咧。邓骂:“他妈的,总贪多贪大!我这么点兵力,又没重武器,打个鸟!搞不好是第二个皖南事变!给中央发电,他(按:指粟裕)有本事,叫他自己指挥!”陈也骂脏话。电报员一听,为难道:“怎么发呢?”邓脑子一转,抢白说:“这还不好办?就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这份巧妙的电报于11月2日发出。而实际上,此时陈邓司令部与军委、与刘伯承司令部以及华野司令部一直电报来往,畅通无阻。

[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描写阻止黄维突围前,邓说:“我讲过的,只要消灭了南线敌人主力,花多大代价都值得,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1948年12月19日,中野在华野5个纵队协助下歼灭黄维后,刘伯承、陈毅奉命回西柏坡汇报,邓立即发报给军委及毛泽东,检讨了自己对大仗估计不足等问题。[《邓小平军事文选》]}

2,淮海战役期间,粟裕主动第二次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3个纵队去支援中野,临行前交代:“所有缴获给中野”。陈士榘于12月12日到中野司令部,见到邓小平、陈毅,说:“我带来了3个纵队参加打黄维,请中野让开一个地段,给我们部队进去。”邓不想让华野部队担负主攻,以免到手的缴获丢了,只想叫他将部队分散补充中野,便说:“他们都不愿意让啊!” 陈士榘很牛气,说:“不愿让,我们就不参加了,我带部队去打阻击。”(《纪念粟裕大将百周年大会文件汇编》第41页)说完,掉头就走。邓小平、陈毅一面急忙电告粟裕,一面商量对策。粟裕听说,当即对华野总政副主任钟期光说:“你立即去陈士榘那儿,就说派华野部队支援中野,是(华野)前委的集体意见,必须绝对服从。而且必须听从中野的安排!”钟期光马不停蹄赶到已行进到中野六纵附近的陈士榘处,转达了粟裕的命令,陈士榘才令部队停止前进。邓小平又给中野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打电话,叫他留住陈士榘参加围歼黄维的战斗,不要去打阻击。此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商量,决定让出南集团作战地段给陈士榘。陈士榘即布置 3个纵队,从南面向双堆集方向攻击,并于14日下达总攻黄维兵团的命令。战后,陈士榘按粟裕命令,将所有缴获交给中野。

[《陈毅传》中说,陈毅命令陈士榘将缴获交给中野,还说:“原定打扫战场的陈士榘,只好空手而归”。]

3,新中国成立后,斯大林交代首任驻华大使尤金:“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马苏政回忆说:“尤金到中国后,向毛主席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说:‘ 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 后来尤金又问过陈毅同志,陈老总说:‘ 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邓小平没有讲。”[《纪念粟裕大将百周年大会文件汇编》第34页] 另一个说法是:邓小平当时说:“是两个司令员指挥的”。

4,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错误批判粟裕时,邓说:“只有大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此次批判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调离总参时,邓代表中央找粟裕谈话明确讲:“今后你就到军事科学院去工作,在那里搞学术研究,不必到部队去跑了”。

{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不同意打,后来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粟裕年谱》]}

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明确讲:“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反党集团”(指萧克等)要专门平反;另一种情况(指没有戴”反党”帽子的)也要平,情况不一样也要平”。

6,在1979年夏天,得知邓指示要平反这一情况的粟裕在烟台看望叶帅时,向叶报告了他要求平反的强烈愿望。叶当面对他讲:这件事应该解决一下,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京后同小平同志也说一下。以后从叶副主席处得知,叶已同小平同志谈过,小平同志同意。但是叶仅是传达了邓的同意,中央却没有什么具体的文件下达或具体的批示,最后不了了之。

{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前夕,南京华野老战士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联名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个报告,南京军区原政委傅奎清赞同并转给总政于永波主任。报告建议召开纪念会或座谈会,或发表军委领导同志文章,为粟裕同志在1958年蒙受的冤屈平反,恢复粟裕同志应有的荣誉。总政领导和军委首长对这个报告很重视,一致认为应该解决,决定采用写文章的方式。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一文,在1994年12月 25日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文章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同志平反。}

7,邓小平曾说:“有的人写回忆录,我从来不写”。邓小平还说:“我多次拒绝外国要我写自传。如果自传只讲功不讲过,本身就变成了歌功颂德,吹嘘自己,那有什么必要?至于一些同志回忆自己的历史,写一些东西,即很有益处。聂荣臻同志写的那一段亲自经历的事,很真实。有人也写了自己的错误,比如李维汉同志,但有些自传还是宣扬自己的多,这种事情值不得赞扬”。

[邓小平从最高决策领导岗位退休后,他的女儿毛毛立即着手写《我的父亲邓小平》传记。传记中记载:毛毛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只回答三个字:“跟着走”。有时问到那些重要关头或重大问题的处理,或重大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时,邓总是淡然微笑地说得很简单或是沉默。传记中提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时,都是采用相同的记述模式:第一,战役是在总前委指挥下取得胜利的;第二,邓是总前委书记。]

{《粟裕传》里面提到,粟裕正在写回忆录时,上级把帮助粟裕整理材料的人调走了。}

{粟裕在写《粟裕战争回忆录》时,没有写淮海战役,给历史,给后人留下巨大遗憾。楚青(粟裕夫人)说,粟裕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后来楚青根据粟裕的谈话等零散资料,整理出一份《粟裕谈淮海战役》,但1988年出版时也没有录入,直到2007年再版时才作为附录收入。}

8,邓小平在1989年11月21日曾对写战史(对二野历史的回顾)的人说:“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我的父亲邓小平》;《邓小平的军事谋略》;《风雨钟山路》;《大决战-淮海战役》]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五周年之际,有一名法国记者问邓小平:“你在长征中起什么作用?”邓小平沉默良久,最后才迸出三个字:“跟着走。” ]

[2008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决战淮海》中,引用了中野参谋长李达在1982的谈话,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在以邓小平为总书记的总前委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

{1991年拍摄的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描写总前委书记提出了很多关键建议,比如借周恩来之口说“小平和陈老总建议:中野主力摆在徐州、蚌埠以西的机动位置上;粟裕建议整个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看演出时提出提前攻占宿县’、‘提出先打黄维’、‘说战役要分为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休息征服俘虏兵,才能保证必胜’、‘冬天洗冷水澡时听取两位司令员的汇报,并提出了自己早就构思好的总方案’、‘总攻陈官庄前,听取粟司令的汇报,并指示对敌人的最后一击’等等,并特地旁白:‘总前委书记’亲自拟定了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总前委书记曾说:[《大决战》拍的非常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1949年3月26日,总前委在蚌埠市南郊的孙家圩村,第3次召开第二、第三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邓小平主持会议,讨论渡江作战方针原则和部署。会议期间,邓委托陈毅,写一份包括两大野战军行动在内的渡江作战命令。陈毅把任务转交给了三野参谋长张震,张震综合三次会议讨论形成的统一意见,在粟裕、张震等拟定的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预备命令》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很快便拿出了一份全面、细致的渡江战役作战命令初稿,呈给书记邓小平。邓小平看了张震起草的作战计划后指出:“从总前委的角度讲,对大兵团的指挥不能太具体,要给一线的指挥员留有临机处置的余地。所以,只要说明战役企图、作战纲领、可能产生的敌情变化及预案等项即可。”1949年3月27日,邓小平率领总前委机关,进驻到合肥东郊瑶岗村,在这里,总前委第4次召开二、三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讨论渡江问题。经过前3次会议讨论,100多天运筹,在这次会上邓就敌我态势、作战纲领、战役部署、通讯联络等项作了报告。会后,邓亲自执笔撰写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报中央军委。]

{淮海战役胜利后,我二野、三野百万大军兵临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渡江战役前夕,小平同志由陈毅同志陪同,来到蚌埠以南孙家圩子三野司令部,听取我们在粟裕同志赴济南治病前研究的关于当面敌情、渡江部署与作战方案的汇报。小平同志根据会议讨论意见,综合二野、三野当面情况,亲自起草了著名的京沪杭战役纲要。我们按照纲要以及三野预定方案区分了四个兵团的作战任务。粟裕同志回来后,我把整个作战部署情况向他作了报告,并按照他的交待,根据京沪杭战役纲要确定的方针原则,拟制了部队渡江战役计划。---[张震《粟裕在东南野战军组成以后》]}

[2008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决战淮海》第1集和凤凰卫视《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记录》中,均引述诸多当时的电报记录和当事人谈话,事实上纠正了这一打擦边球的说法,并肯定当时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粟裕同志才是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构思者、策划者、关键决策的提出者和主要指挥者]。

9,杨得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

10, 1994年2月1日上午,大百科军事卷编审室主任奚原到粟裕旧居悼念,谈起1984年(给粟裕)治丧时写讣告的情况,当时对在(粟裕)讣告或生平中写不写 1958年受到不公正批判的句子,一种意见写上,一种意见不统一。请示后得到的回答是:不能用死人压活人,于是就写不成了。

11, 1994年6月21日上午,原总政编研室副主任郭得河到粟裕夫人楚青的住处听取对《追忆粟裕同志》一文的意见,谈到:‘1980年5月13日,总政党委曾开会讨论过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问题。总政副主任华楠首先发言,认为对会议的评价和为批评错了的同志平反分两步走,先解决人的问题。韦国清主任作总结是同意的。会议明确对批评错了的同志应该予以平反,并责成总政组织部和军纪委对批错了的同志起草平凡决定。对粟裕同志的平反决定已经写好了。但郭得河查到了会议记录,查到了档案目录,也查到了其他档案,唯独找不到平反决定。最后,在军纪委的帮助下,终于在甘渭汉副主任的个人公文包中找到了’。这时甘副主任已过世,当年他为何将粟裕的平反决定放到个人公文包中不拿出来,是受到何种影响还是有什么其他的考虑,已不得而知了。



十四、聂荣臻对粟裕的评价:

1,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聂荣臻说:“如一个普通人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他可以做小偷,偷人家一点东西,做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1958年7月17日,聂批判粟裕的发言]

“过去我对粟裕同志也是认识不足的,我认为他很忠厚,经过考验,有战争经验,有一定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助手。但到总参谋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对工作极不负责任,开始我还以为我的领导有毛病,没有发挥他的积极性,以后又发现他宣扬自己诽谤别人,才认识到他有毛病。我没有向他这种思想和行动进行正面严肃的批评,同时对他这些毛病和危害性估计不足,因而直到这次大会对他的揭发和批判,从整个历史贯串起来看,才真正认识到粟裕同志的错误本质和真面貌。” [1958年7月17日,聂批判粟裕的发言]

2, 建国后调军事科学院工作,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史副主编的张照远,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对屡打胜仗的粟裕十分佩服。每当收到中央转发的华野捷报,他总兴冲冲地进去报告司令员聂荣臻,聂皱皱眉头,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

(张老干副军级十余年,一直未能上去。文革中有一回,机会来了。正要填报升职表格,粟裕当时兼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某重武器兵工厂发生内斗,急点名调张老前往,却因那里已有正军职,如果去,只能依旧担任副军职。张老却觉得被常胜将军粟裕赏识,是终生荣幸,于是毅然丢弃正军职务,继续屈就副军职。)

3, 粟裕长子在北京军区工作,其身边工作人员有一人是聂荣臻女儿的亲信,聂女叮嘱该人:粟长子有何举动,第一时间告我。不巧这人是粟裕原秘书鞠老夫人的姨甥亲戚,忍不住说了,粟家才得知。

4, 1980年春节是2月16日,在元旦至春节期间,楚青陪同粟裕拜望聂荣臻副主席,在室内只有他们三人时,粟向聂副主席汇报了自己向中央写了申诉报告和叶副主席已批示总政办理的情况,请聂副主席为这件事说说话。聂说:“这件事应该解决。那个时候说话上纲都是很高的。但总政写的报告我还没有看到,等送到我这里,我会说话的。”

5, 1984年2月2日晚8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尚昆在住地接见粟裕夫人楚青,谈到:“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当时我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他的事说起来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和聂,半个是陈...这件事(指58年军委扩大会议错误批判粟裕),就是元帅们当时对粟有些意见,主要是彭、聂、贺,陈也有些意见。当时都说了过头话。粟裕同志自己的发言,特别是第二次发言也说了过头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违心话...当时有意见的现在还有在的嘛!聂嘛。搞得不好那头又起来了。我为此事同聂老总谈过,问他怎样处理?他说:"我考虑考虑。"...”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