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çoise Sagan, 1935–2004)
【开篇经典】
1954年,十八岁的萨冈以处女作《Bonjour Tristesse》震惊法国文坛。
小说开篇即成经典:
“Sur ce sentiment inconnu, dont l’ennui, la douceur m’obsèdent, j’hésite à apposer le nom, le beau nom grave de tristesse.”
拙译:
萦绕我的,是这种陌生的情感——既无聊又温柔,让我迟疑是否该给它一个美而庄重的名字:忧伤。
开篇点出忧伤,同时也点出忧伤的来由:人不负青春,青春负人。这个讯息一经疯传,能不令二战后的法国新一代徨惑起来---‘’于无声处听惊雷‘’?

主角塞西尔(Cécile)
【故事概要】
少女塞西尔、随着丧偶的父亲雷蒙到法国南部蔚蓝海岸度假。雷蒙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潇洒不羁,此行的身边女伴是年轻美艳的艾尔莎。
然而,宁静的夏日被另一位来客打破了——父亲旧友的遗孀安娜。她的成熟优雅,理性克制,与雷蒙形成鲜明对照。与此同时,塞西尔正沉浸在青春的闲散和自由里,对父亲的浪荡生活习以为常。安娜的出现,无意地把塞西尔推入了一个复杂的情境:少女一方面崇拜安娜的智慧与雍容,另一方面又对她试图改变父亲的生活方式、甚至试图掌控自己未来的做法心生抗拒。
安娜的介入让浪子般的雷蒙认真考虑再婚,这无疑给了塞西尔一记重击。她害怕失去父亲的随性世界,于是与艾尔莎密谋,让她重投雷蒙的怀抱。计划果然成功,不料却因此而带来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安娜因受打击而葬身车祸。尔后、平静归平静,不宁归不宁。不宁的塞西尔暗自负疚,独自忧伤。她、才十七岁。
【美评一下】
最精采之处,不在情节的起伏,而在情绪的描绘。作者用一种冷静而纤细的笔触,呈现少女心理的晃动与摇摆。这在塞西尔与安娜的矛盾关系上,尤为剔透——前者既渴望母性般的关怀,又不容这种关怀约束她。安娜越是温柔理智,塞西尔越是觉得受到压迫。两者的互动,体现了新进小说家的才华。
特别值得一提,描写塞西尔设计使父亲与艾尔莎幽会的那一段、极为精彩。少女清楚自己正在“作恶”,却又以青春的天真自辩、企图获得开解。读者呢?无可避免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矛盾:塞西尔并非真恶,但是她的嫉妒和任性真的间接造成了致命的悲剧。这种悲剧,这类悲剧,早在古希腊神话里出现过。然而,新瓶旧酒也好,旧瓶新酒也好,能醉法兰西民族的,只需一个醇字---对,一个醇字了得!
文醇,这正是萨冈小说醉人的力量——没有夸张的道德审判,有的是如实地呈现青春不可逆料的一面。这一面,反映出塞西尔那摯而狠的心态。无怪乎作者笔笔轻盈,却又笔笔藏机。这位年方少艾的作者不简单啊!
【酷评几句】
当然,作为一部轰动的青春小说,《日安,忧伤》并非完美无瑕。首先,人物的层次感略显单薄。雷蒙的花花公子形象带有符号化色彩,他似乎只代表一种“享乐主义”,缺少内心的复杂性。安娜虽然高雅,但更多的是作为道德与理性的化身,最终被剧情牺牲,略显功能化了。
其次,情节的转折有些突兀。安娜的死亡,虽有心理暗示,不过在处理上稍显草率。读者可能会觉得,她的车祸像是作者为了终结故事、强化“忧伤”而设下的必然佈局。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语言虽然清丽,却时有不尽圆润之处。某些地方情绪的渲染与哲理的点拨,未免显得稚嫩,毕竟,作者当时仅十八岁。也正因如此,《日安,忧伤》有一种“早熟”与“青涩”并存的矛盾美感:它能震动人心,却也留下一丝单薄与不足。
【对华影响】
好像到了本世纪初,才有书名《你好,忧愁》这中译本问世;翻译水平如何,我不好说,因为沒有详读过。只想说,就法文语境的角度来看,还是“日安”比“你好”较佳,“忧伤”比“忧愁”更胜。
至于原著对中国文坛和思想界有什么明显的影响,我实在说不出,因为看不到。要勉強说的话,在上世记八十年代进进退退的改革期间,那些紧跟“西潮”的中国內地青年、应该会接触过萨冈的著作吧。相比之下,在同时代的香港,“日安,忧伤”的英译本早已风行。虽然,当时我还未出生,但是、最近打探得知、该小说居然曾被改编为粤语电视剧,剧名为《日安,憂鬱(忧郁)》,在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播映过,据说收视率蛮不错呢。
【评后感言】
最后,让我留些鸿爪,可以吧?
La tristesse ne vieillit jamais ; elle est le souffle que la jeunesse ne peut fuir.
忧伤不会老去的,因为青春留住它。
文:禾禾
图: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