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跟现实不能随便对号入座。但可以分析逻辑和思维方法是否正确。下面分析满洲事变、上海事变、苏嘉防线三大问题。
1930年代日本上层官僚和军部高级将领主流对发动满洲事变并不赞成。起劲的是中下级军官,他们是在违反军令,能调动的兵力也不多。
如果中方坚决反击,日方受到挫折,挑起事变的阵营就会崩溃,发动事变的人会受军法审判。
而ROC上层虽然留日的人很多,所谓的知日派很多,但基本上在混圈子,凭感觉跟着圈子里的同理心走,根本无法了解到日本社会的真相。
他们以为只要退让,国际社会和日本上层就会制止中下层的冒险。其实当时上海的繁华早就超过香港,ROC的发展势头也已超过日本,国际社会早己把ROC当竞争对手,在中日冲突早期乐意看到ROC被日本削弱。而日本既是法制国家,又有下剋上(げこくじょう)传统,成功者是不受审判的。这种复杂性无法用简单逻辑理解。ROC的退让,正好让冒险的日本军官成功,于是大局崩坏。
根据以上分析,蒋介石、杨永泰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未必好。但即使不好,也比暗杀杨永泰强。当时红军势力确实已被大大削弱,特别是西路军陷入困境后(如果西路军成功,红军打通新疆通道,蒋、杨策略更加千疮百孔)。如果真能贯彻到底,也有达成次优目标的可能。但它的不好,正是因为在舆论、民心上非常不利,很难贯彻到底,特别是在蒋介石对其他军阀很不公正的情况下。春秋时期晋国智瑶也是功亏一篑。但蒋介石的情况跟智瑶又有不同。智瑶被灭,三家分晋,三家得利。各种情况各有不同,逻辑非常复杂。
第二个大问题是上海事变。ROC原来的战略是上海不适合防守,花巨资修建苏嘉防线(苏州嘉兴一线)保卫南京外围,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而日本进攻上海需要调动大量海、陆军部队,日本陆军的中下级冒险军官根本没有实力发动,也不敢如此冒险。有说蒋介石心血来潮,认为上海是国际都市,有很多租界;在上海开打,国际社会就会干预。但结果国际社会并没干预。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在上海的ROC军队有被包围的危险,不得不撤退。
第三个大问题是苏嘉防线。在上海之战打得非常疲惫的ROC军队仓皇撤退,前往苏嘉防线的碉堡群,据说却找不到钥匙进去。反正在苏嘉防线上基本没打。纳粹德军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而日军是没受抵抗、直接穿过苏嘉防线。组织撤退部队进入苏嘉防线战斗,当然需要复杂的动态管理和鼓舞士气,这种复杂的生命逻辑、社会逻辑、科学逻辑无法用简单逻辑表达。靠ROC的威权主义当然管理不好这种动态战略,而需要下级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据说后来新一军的孙立人比较有主动性。但从缅甸归来的新一军在广州就难以适应中国现实,闹得鸡飞狗跳。新六军的廖耀湘比较适应中国的现实,但只有战术层次的简单逻辑;最后新一军、新六军等精锐在混乱之中一起葬送在廖耀湘手里。
ROC威权主义的逻辑这么差,怎么会做出台积电这样的高科技行业翘楚呢?其实芯片逻辑只是简单逻辑。而很多人工智能技术缺乏人类特有的复杂逻辑。
我岁数大了,腰和膝关节不好。精力也不济,教不了学生。随便谈点历史。有悟性好、聪明伶俐、适合做书僮的,可以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