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首歌最能彰显法国香颂的味道,或者说巴黎的味道,一定是当年伊夫.蒙当那首“巴黎的晴空下”(Sous le ciel de Paris)了,浪漫,优雅,不缺欢快、调皮,从里到外拦都拦不住的骄傲……是的,我要是巴黎人,我也会骄傲,想想都会,时尚之都,美食之都,历史文化之都……塞纳河畔那些“堆积”得不能再满、让世界无论哪个角落的旅游杂志编辑疯狂的地标哪个不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学与艺术传统背书的?
我尤其喜欢隔岸相望的卢浮宫和奥赛美术馆。前者经历了从军事防御要塞与监狱到王宫再到国家博物馆的发展过程,前后八百余年;后者则是由塞纳河边一座废弃火车站经大规模改建而来的,是法国近代艺术中心。殊途同归,最后都归结于艺术 ——也是我心目中巴黎的定位,没有艺术哪儿来的浪漫?
太多的收藏,如一场盛宴让饥渴且行色匆匆的旅行者无从下嘴,就先奔那些耳熟能详的吧: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被缚的奴隶……或者找安格尔、库尔贝、德拉克洛瓦、米莱、柯罗、莫奈、雷诺阿、塞上、高更……当然,梵高,奥赛馆里他的“隆河上的星空”让里三层外三层踮起脚尖、伸长脖子、高举手机的人们围个水泄不通。这个待遇恐怕只有卢浮宫装在玻璃盒子里由四名工作人员守卫的“蒙娜丽莎”可以媲美了。想梵高生前艰难甚至悲惨的人生经历,眼前的场景让人感动、鼻酸。如果说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的是主人公丽莎·焦孔多发自心底的幸福感的话,那梵高的星空也一定画的是作者心目中最最美好的世界,那里和平、宁静、自由、色彩斑斓……
其实博物馆中的哪一件作品展现的不是作者眼里、心里、专属于他(她)的真实世界?“梅杜萨之筏”充满整个画面的焦虑、不安、恐惧与绝望情绪、“晚钟”夕阳暮色中的原野与人物内心的宁静、“蒙马特大街” 点彩笔法营造的上帝视角的冬日氛围、“自由领导人民”纪念碑式的构图所象征的革命与自由精神,“煎饼磨坊的舞会”中光与影把玩的空间节奏……走过它们,仿佛在一个个智者的内心穿行,或者说是在人类的精神历史中穿行,过瘾。在卢浮宫走累了,到入口不远的休息区歇歇脚,视线无意间就被温暖的阳光引向头顶巨大的玻璃金字塔穹顶,透过那儿,蓝色的天空看起来真实又有些抽象。突然觉得,这金字塔多像一面多棱镜呢,虚拟与现实的世界正是由此自由切换。想当年贝律铭的这个著名设计也曾是卢浮宫改扩建工程中的一个巨大争议话题,绝对的反传统,绝对的诛心,绝对的口诛笔伐……到现在绝对的心服口服、引以为傲,怎样一个传奇!金字塔方案的最终实施、完成离不开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支持与推动,新卢浮宫也因此成为这位颇有文艺范儿的法国总统的重要政治遗产之一。就像乔治.蓬皮杜有蓬皮杜艺术中心,吉斯卡尔.德斯坦有奥赛美术馆,弗朗索瓦.密特朗有卢浮宫。巴黎,就像一个大号的星光大道,每一个“明星”走过的时候都渴望留下自己的印记,以不同的方式。
往前数,拿破仑,有凯旋门——巴黎的另一个重要地标。那是他为纪念奥兹特立兹战役的胜利,并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于1806年下令修建的。然而历史的阴差阳错终究没让拿破仑和他的将士们如愿,但这并不妨碍此后几经周折落成的凯旋门成为巴黎的中心,更是象征,英雄主义的象征。12条大街呈放射状由此出发,最著名的当属凯旋门正前方向东南延展的香榭丽谢大街了,经协和广场与卢浮宫相连成为巴黎的中轴。拿破仑的灵柩、维克多.雨果的送葬队伍从这扇“大门”穿越过,戴高乐的反法西斯英雄也曾经此凯旋……当然,还有98年世界杯法国夺冠的那个夜晚,香榭丽谢大街百万人狂欢的喧嚣与灯火,让巴黎也让整个法国无眠。一个国家,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也是需要英雄的。值得一提的是,中轴的西北端还有一座别具特色的建筑,纪念碑式的新凯旋门,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与拿破仑的凯旋门遥相呼应。
比起凯旋门、卢浮宫这样的伟大地标,塞纳河边有一座名为“自由之火”的雕塑不那么起眼,就位于阿尔马桥北端的隧道入口上方,距离前二者差不多远。这座金色火炬是由一位捐助者在1987年向巴黎市政府捐赠的,却因黛安娜王妃97年8月发生的那场惨烈车祸——就在隧道口不远处——而有了新的意义:没有戴妃名字的戴妃纪念碑。正值八月下旬,雕塑周围摆满了鲜花、问候卡和王妃照片 ——花丛中的王妃美丽、亲和,眼神里一丝苦涩若隐若现。由此向东跳望,巴黎圣母院高耸的钟楼隐约可见。四年前年那场莫名的大火几乎让这座著名教堂毁于一旦。看来巴黎的天空也不总是阳光明媚的,也可能阴云密布、风雨交加,甚至很多时候。这事儿雨果老爷子和他笔下的爱丝米拉达、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早就知道,沙非警长、坏蛋得纳第(“悲惨世界”)也肯定知道……
那对于一个满怀期待的外来者呢?
拥挤,地铁、街道哪怕带喷水池的街区花园也一样;绝说不上干净的公共环境,包括人人向往的艾弗尔铁塔前的草坪;塞纳河边扎眼的帐篷和桥洞下刺鼻的人类排泄物的味道……尤其是地铁上一遍遍提醒人们看好口袋严防小偷的广播——好像只有这几句用了英语——那声音直白简练和浪漫不沾边儿。这让我想起那年我在同样拥挤的罗马街道上穿行的时候,举小旗儿的导游安娜时不常朝队里喊的那嗓子“吉普赛人!” ,一准儿是她嗅到了迎面哪个包头巾抱孩子的乞丐的威胁,一点儿客气没有。
我真希望这次安娜也在。绕一大圈从德国斯图加特返回巴黎的当晚,拖着行李箱冲上地铁的片刻拥挤与推搡过后,我忽地意识到裤兜里的钱包没了。车门很快关了,焦急地望向车窗外,无奈列车已踉跄前行。我知道我大意了,买完车票把钱包就简单塞在了裤兜里而不是像往常一样装进背包再拉上拉链。恨谁也不好使,只能亡羊补牢。到下一站一家人迅速下车,围作一团,夫人和小子盯行李警戒,我拨打银行电话,老大在手机上手指如飞,锁卡。这还是我头一次看人玩儿手机而不咬牙切齿呢!所幸荷包里除了卡只有少量现金(大头儿老婆守着,当然!),更加庆幸的是受攻击的或者说大意的只我一个,不然护照没了,盘缠没了,就全他娘的完犊子了!所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不是早听人警告过吗?小红书上多少人分享的被偷经历声声血字字泪啊,可没轮到自己头上都不算数!一种深深的挫折感袭上心头,为自己,更为巴黎,心中的巴黎。那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也许这只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反正以后几天上地铁我高度警觉,看谁都像坏蛋,背包也正着背,像抱个孩子,也琢磨着回程去机场叫辆出租车算了,方便安全。最后一天游完凡尔赛宫,在城里找家馆子吃法国大餐,庆祝旅行“几乎圆满”结束。高兴之余最后一次换地铁回酒店,上错了车。两个小子急忙掏出手机在谷歌地图上查看,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我则紧盯着他们身后的一个装扮很前卫的年轻女子,她的鼻子和耳朵上打了好几个不锈钢环。她也在看儿子的手机,仔细看,车一晃动儿子脑袋遮住视线的时候她还会换个位置接着看,欲言又止……该搭腔了,一贯的套路!我有点儿紧张。
“方向不对,越走越远了。” 女子小心翼翼,用带法语口音的英语说。
儿子回过头,朝她一笑,用法语说,“Merci(谢谢)。”
“不用。” 女子回以微笑。
她的声音很美(一点儿不像她的装扮),我放下心来,那声音还有她蓝色的眼睛,又让我想起拥挤的地铁外,巴黎纯净、飘着浪漫的天空。
2023年9月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