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懵懂少年捡到一块锈迹斑斑的“废铁”;原来是一条碧玉龙

来源: JustWorld 2023-07-13 19:07:5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0021 bytes)

1971年,懵懂少年捡到一块锈迹斑斑的“废铁”;原来是一条碧玉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而有着华夏第一龙之称的红山碧玉龙,从被发现到闻名天下,其过程既曲折,又充满了传奇。

 

 

1971年八月,17岁的小伙张凤祥已经辍学,每天跟乡亲们一起,在农田里辛苦地劳作。闲暇时,他总是心事重重地坐在山坡上发楞。

张凤祥的家乡翁牛特旗,蒙古语就是“王的聚集地”的意思,但沧海桑田,现在的张凤祥,只能在想象中,畅想祖辈的辉煌。

这一天下午,张凤祥到村东的小泉山南坡果林地修水平梯田,几个小时后,他再一次坐在山坡上,百无聊赖之际,他抓起一块又一块鸡蛋大小的石头,用力的远远的投出去。

突然“哗啦”一声,他抓石头的位置,塌陷出一个坑,再一扒拉,露出一块光滑的石板,显然是经过人工打磨的。

张凤祥把石板揭开,下面是一个人工砌成的石坑,石坑里塞满了碎石,张凤祥把碎石清理干净,只看到一块锈铁泥蛋子,半圆形,类似于马蹄铁,但是比马蹄铁个头要大一些。

张凤祥还不死心,继续在石坑里找寻,最终一无所获。

上工的时间到了,张凤祥把锈铁泥蛋子随手一丢,干活去了。

到了收工的时候,张凤祥琢磨着,那个锈铁泥蛋子总有三四斤重,拿到收购站去,二分钱一斤废铁,也能卖几分钱,给四个年幼的弟弟换糖吃。是他又把那个绣铁泥蛋子拎在手中,回到居住的赛沁塔拉村。

 

 

半路上,张凤祥碰到自己的叔叔,叔叔问他:“你捡这么个铁锈疙瘩有啥用?”

张凤祥回答:“好歹是块铁,怎么也能换几块糖吧。”

叔叔接过锈铁泥蛋子,使劲往铁锹上磕,喝了好几下也没见铁锈脱落。叔叔说:“锈死了,收购站也不要”。然后随手把绣铁泥蛋子丢进路边的草丛中。

可张凤祥一直惦记着,用这玩意儿给弟弟们换糖吃,等叔叔走远了,他又把绣铁泥蛋子找回来,偷偷摸摸带回了家。

可这东西实在是太埋汰了,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也认为这玩意一文不值,张凤祥只能把它丢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等着收废品的来,好歹换几块糖。

张凤祥最小的弟弟张凤良才4岁,他废物利用,将锈铁泥蛋子拴上绳子,当成玩具,每天拖着这块锈铁泥蛋子到处疯跑,看到小弟如此喜欢,张凤祥也就把换糖的事给放下了。

十几天过去了,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意外发现,张凤良整天拖着的锈铁泥蛋子,锈迹已经快磨没了,露出斑斑驳驳晶莹的墨绿色,村里有懂行的人说:“这是块玉,是个好东西”。

张金贵问他这块玉能卖多少钱,对方却茫然地说不知道。

张凤祥捡到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张凤良的玩具也被父母没收,还专门买了二尺红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村干部韩玉龙来到张家说:“我给你们明天放一天假,用队里的驴车,到旗文化馆去一趟,让他们看看这是件什么宝贝。”

第2天,张凤祥和父亲赶着毛驴车跑了十几里路,来到旗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是个假行家,只看了一眼,就断定这东西没什么用,更没有收藏价值。

无奈之下,张家父子只能把东西带回了家。

这件东西文化馆虽然没有收,可很快有人找上门来。他说这件玉器可以做成六个五寸长的烟嘴,当地牧民有“赏鼻烟壶”、“玉石烟袋嘴”的爱好,可真正的玉石非常难得,所以拥有一只上好的玉烟嘴,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个玉烟嘴可以换一头大犍牛。六个玉烟嘴就可以换回六头牛,相当于整个生产队的半个家当。

张凤祥一家确实动心了,父子俩特地到城里转了两圈,价钱谈妥了,那件玉器放上工作台准备切割时,村干部韩玉龙及时赶到,他说这可能是件宝贝,千万不能损坏了,别洗、别割,先把东西拿回去,村里再帮忙想想办法。

虽然玉器换牛的生意没有完成,可张家那件宝贝能值六头牛的消息,却在十里八乡地传来了。

张家父子担心这件宝贝被贼惦记,于是把它送到村委会,执意要把这件玉器交公。

村委会感觉这是件好事,可他们担心出现意外,也不敢保存这件玉器。于是韩玉龙再次陪同张家父子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找到馆长王志富。

王志富也知道这件玉器的传说,就勉强把这东西留下了。

 

 

王志富当时每个月37块钱的工资,他从刚领的工资中,抽出30块钱交给张家父子,算是他们上交文物的酬劳。

对这件事,很长时间张家父子都耿耿于怀,六头牛在当时至少可以卖5000块钱,结果文化馆只给了30块钱,这其中的差距实在是有些太大了。

好在这件神秘的玉器,有了合适的归宿,被文化馆收藏,至少不用担心被小偷拿走了。

但仅仅过了一年多,王志富馆长因病去世,他生前是否知道这件玉器的真实价值,也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随着王志富的去世,那件玉器又开始备受冷落,它被放在文化馆厕所的一个角落里,在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都无人问津。

1974年冬天,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来翁牛特旗考察,意外地看到了这件东西,并立即断定,这件玉器是红山文化时期的作品,其价值不可估量。

红山文化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西南部区域。根据碳14测定,迄今已经有6000多年了。

自从1938年开始,地处红山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被考古界所熟知。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部门对红山遗址,以及临近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于是将他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由于行程太紧,刘观民先生很快离开了翁牛特旗,但他惊鸿一瞥,引起了当地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这件玉器终于时来运转,被从厕所请到了展览大厅。

省城和赤峰市的考古专家,先后数次对这件玉器进行细致的研究:这件玉器通高26厘米,直径2.3到2.9公分,重1000多克。造型奇特,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由整块的墨绿色岫岩玉精心雕刻,打磨而成。

整件器物完整无缺,呈C字形蜷曲。紧闭的嘴巴略向前伸,向上微微弯曲,双眼突起呈棱形,鼻孔对称,脖项间有鬣。

脊背正中有个通透的小孔,从小孔穿条绳子,把这件玉器提起来,整件物品竟能保持平衡,显然在制作时,是经过了精确计算的。现代有很多玉器工匠,对这件造型奇特的玉器进行过仿制,但绝大多数用绳子提起来,都头重脚轻,难以保持平衡。

省城和赤峰市的考古专家,虽然多次对这件玉器进行过研究和论证,但限于水平,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朝代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文物考古价值。

好在刘观民先生始终记得此事,他每得空闲,就来到翁牛特旗,对这件玉器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还数次来到赛沁塔拉村,在发现玉器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苏秉琦

 

虽然几经努力,刘观民却一直难以下决断,于是他又把当时考古界泰斗

先生,请到翁牛特旗。

当时苏先生已经年逾古稀,他不顾舟车劳顿,当天下午,就和刘观民,以及另外几位地方上的考古工作者,对赛沁塔拉村出土的玉器,从形状到使用的材质,进行系统的论证。

期间苏先生很少说话,只是耐心地聆听别人的发言。

大家对这件玉器的用途没有定论,可是关于他的制作年代,大家的看法却高度一致,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的玉器精品。

最后苏先生一锤定音,他随手写出一个甲骨文,文字的形状,与赛沁塔拉村出土的玉器外型非常相似。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一种,象形文字与所代表的物体,在形状上非常相像。而苏先生写的那个字,在甲骨文中是“龙”的意思。

这件在赛沁塔拉村出土的玉器,就是一条玉龙,已经至少有6000年历史了。随后,苏先生又将之命名为“红山碧玉龙”。

红山碧玉龙虽然有了正式的名分,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以后的几年里,它依旧默默地躺在展览馆大厅里,来去匆匆的游客,很少在此驻足。

甲骨文“龙”

 

直到1983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大批玉器,这才有人想起,睡在大厅角落中的红山碧玉龙。

翁牛特旗文化馆研究员贾鸿恩,发了一个简报。但石沉大海,没有引起重视。

第2年,他又专门为红山碧玉龙写了一篇研究文章,正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刘观民和苏秉琦也联名发文,证明了红山碧玉龙无以伦比的历史价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红山碧玉龙这才引起整个考古界,以及历史界的广泛关注。此时距离它出土,已经整整过去了15年。

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当时已经年过八旬,看到关于红山碧玉龙的报道后喜不自胜。

沈先生重病缠身,已经不能正常行动,但还是强打精神,在病榻前,和来自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几个工作人员,畅谈了三个多小时。

沈从文称红山碧玉龙是国宝,并给他重新命名“中华第一玉雕龙”。并建议将玉龙调入国家博物馆收藏。

沈从文

 

1986年,玉龙正式入驻国家博物馆。被列为国家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人民画报》用整版的篇幅,对玉龙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进一步肯定了这件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

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碧玉龙,把中华文明史至少向前追溯了1000多年。从这一点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碧玉龙的历史及文化价值都不为过。

玉龙俨然成为赤峰市的代表,翁牛特旗也因此获得了“玉龙的发祥地”,“玉龙的故乡”等美誉。

 

 

据说某知名银行的老总就是赤峰人,所以他直接用红山碧玉龙做了银行的标志。

时至今日,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那条造型优美的玉龙,也让人生出无数的遐想。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用什么样的琢磨方法,制造出如此光洁圆润,栩栩如生的大型玉雕龙。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红山碧玉龙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玉龙的发现者凤祥一家,依旧还住在赛沁塔拉村,过着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

 

 

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是年近古稀,经常有人慕名来找张凤祥,替他当年的选择感到惋惜。

而张凤祥总是淡然地回答:我从来没觉得吃亏,更没有什么委屈。把玉龙献给国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玉龙是有灵性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所有跟帖: 

15000年的小南山玉器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 1万年前的东北种植小米的农民将泛欧亚语传向四周,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14/2023 postreply 06:18:28

产生了日语,韩语,蒙古语,突厥语,通古斯语。匈奴语是一种早期的突厥语。土耳其语和维吾尔语是突厥语。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14/2023 postreply 06:18: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