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由民主思想到底怎么来的?源头是《圣经》,不是古希腊

来源: 骆驼123456 2023-03-17 11:30:4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014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骆驼123456 ] 在 2023-03-18 11:24:0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关于世界民主历史,很多同学看法一致,认为民主最早诞生在古希腊城邦国。后来古罗马借鉴希腊,建立共和国。罗马灭亡后,基督教会控制欧洲,愚昧守旧,把欧洲推入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西欧从伊斯兰世界获得古典文献,重新发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从而崇尚理性和科学,打破宗教控制与压迫,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终促成美国和法国革命,建立现代自由民主制度。所以同学们认为现代自由民主的思想源头是古希腊。

但这套历史观里有多个关键细节禁不起推敲。不久前我讨论过【1】,现代民主起始于17世纪上半叶,英国清教徒在北美新英格兰地区建立殖民地,实行初级民主政治。之后一百多年里,这些殖民地在思想与制度上不断创新,终于在1776年联合起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自由民主制国家。从此以后,这个制度以美国为中心,向全世界传播。在美洲民主诞生与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关键实践者与思想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新教徒,唯《圣经》论者。他们万事依据《圣经》,建设民主的思想也来自《圣经》。他们了解古希腊,但认为其缺乏正义与自由,不可作榜样,只可作反面教材。

一 为民主思想溯源

英国清教徒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美洲,是为了追求神,并不是为了建设民主。民主只是他们追求神过程中的副产品。1516年,马丁路德开启基督教改革,挑战主导欧洲千年的罗马教廷。从此欧洲分成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1534年,亨利八世带领官方英格兰教会整体转入新教阵营,点燃全社会信仰热情,让本来偏远落后的英国变得生机勃勃。当时法律规定,每个英国人都是官方教会成员。“清教徒”泛指与官方教会观点不同、认为它改革不够的人。随基督教改革不断深入,清教徒人数越来越多,但始终是少数派。

新教用批判目光审视旧世界,包括罗马教会,也包括传统政府。16、17世纪西欧新教思想家们希望按神意重建政治。他们查阅《圣经》,并参考犹太教经典文献,很快在《摩西五经》中找到了一套政治原则。《摩西五经》就是《旧约》前五篇,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一般认为作者是摩西,但除去《申命记》最后八节。

神赋人权

《摩西五经》中第一个政治原则就是神造人,并赋予人权利: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造了亚当和夏娃后,“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世纪》1:26, 28)

按现代语言,神按自己的样子造人,让人作为神的代表,为神管理世间一切。人与其他生物都生存,但人有其他生物没有的尊严和权利,因为只有人是按神的样子造的。

希伯来共和

《摩西五经》后四篇讲述犹太人逃离埃及,领袖摩西在路上接受神启,获得“摩西律法”的故事【3】【4】。犹太人在埃及做奴隶,不可能有自己的社会或政治制度。神指示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并保证他们将得到肥沃的迦南地,就在今天的以色列附近。作为交换条件,犹太人发誓奉神为王,并遵守与神签订的一系列契约,就是“摩西律法”,共613条,包括著名的“摩西十诫”。这套律法内容广泛详尽,覆盖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一套政治体制:

图1. 犹太民族第一个政治制度框架图。其中神是君王,权力无限,任期无限,采用成文的契约方式统治犹太国。君王下设教会与政府,二者总体互不干涉。政府之下分设行政长官和大犹太公会,互相制衡【6】。

只看表面,神为犹太人建立了传统君主制。其中神最高,权力从上而下。17世纪英国发生清教革命,君权受到挑战。保皇派理论大将菲尔默(Robert Filmer 1588-1653)以这些《旧约》经文为基础,论证君主制的合理性。其代表作《父权制》(Patriarcha,1680,作者去世后出版)中依据“神造亚当、委任他代管世界”等教义推导出“君权神授”,认为君王是神在人间的代表,亚当是最早的君王。神赋予亚当的权力,由后世君王继承。

但更多新教徒思想家发现图1实际是共和制。因为神不是人,所以图1中没有大权独揽的人。在手握权力的人中,行政长官、大犹太公会、和教会分割最高权力,构成互相制衡。神用律法统治人,就是法制。很多古代民族也有法律,比如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所有法律条文本身都不具备统治力量,它的力量必有其他来源。其他民族的法律依靠血缘或武力维持,只有犹太律法依靠信仰。犹太人因为坚信神,所以遵守律法。并且犹太律法是人与神自愿签署的,所以本质与现代宪法一致。

荷兰基督教学者昆涅斯(Petrus Cunaeus 1586–1638) 总结,“ 希伯来国可以作为理想共和国的典范。它的法律对应自然法,它的社会精神直接源自神对正义的要求,它的政治制度不是君主制、寡头制或民主制,而是共和制度。它的议会(犹太公会)和首领们(士师)把神赋予的律法用于现实社会状况之中。”

名词解释

上文中昆涅斯把民主制与共和制分开。在19世纪之前,“民主”一直是个贬义词,代表乌合之众统治社会,或暴民政治。早期新教徒追求共和制,其含义包括分权与制衡,代议制政府,保护个人基本自由与权力等,但不强调人人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美国宪法》体现共和制,并以多种方式预防乌合之众的危害,比如设两院制议会等。从19世纪开始,在废奴、女性投票权等运动推动下,西方共和制度里的民主成分越来越多。到了今天,民主与共和已成为同义词。下文中除特别说明,民主制与共和制通用,都代表现代自由民主制度。

本文大事年表

本文综述民主历史,涉及众多历史事件。为方便阅读,以下是大事时间表,作为全文参考。

图2. 其中《圣经》事件的时间依据“《圣经》字面主义时间表”(Biblical Literalist Chronology)。

现代民主政治学源自《圣经》

图3. 研究希伯来共和制的三位早期重要学者。左,西古尼乌斯(Carolus Sigonius,约1524-1584),活跃于威尼斯共和国,人文主义学者,教授。中,昆涅斯(Petrus Cunaeus 1586–1638),活跃于荷兰共和国,神学家,教授。右,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活跃于荷兰共和国,神学家,人文主义者,国际法及海洋法鼻祖,也是犹太教经典文献方面的专家。

第一个提出摩西律法中包含共和体制的人是意大利的西古尼乌斯。他在1582年发表著作《希伯来共和制》,从此掀起新教思想家研究古代犹太人政治的学术热潮,延续了一个多世纪,成为17世纪政治学界最热门领域,相关著作超过百篇。几乎每一位那个时代的政治学者都就此论述过,其中最著名的出自荷兰学者昆涅斯,书名也是《希伯来共和制》,出版于1617年。希伯来共和制还有其他名字,包括“基督徒共同体”( Christian Commonwealth)、“摩西宪法”(Mosaic Constitution)、“犹太政体”(Jewish Polity)等。

 

图4. 洛克《政府论》上篇与霍布斯《利维坦》的目录。

《政府论》与《利维坦》都是政治学经典名著,为现代民主提供理论基础。《政府论》上篇的每一章都在讨论神造人、并赋予人特别权利与地位,几乎每个标题里都有“亚当”的名字。洛克论证的起始点就是《圣经》。他驳斥菲尔默的《父权制》,认为神给予亚当的所有,不止传给后世君王,也传给每个人,所以每个人都天生拥有神圣的尊严与权利。《利维坦》第三部分标题就是“基督徒共同体”,意思是“基督徒共和国”。其论述基础是整本《圣经》,其中神造人和摩西律法是关键点。

a. 天赋人权

神赋人权,几千年来在犹太教与基督教文化圈里是常识。基督教改革后,学者们争论“神赋人权”中的“人”是谁。菲尔默认为是君王,而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等认为是每个人。狄德罗、卢梭等继承了“人人生而有自由与权利”的观点,但认为给予人自由与权利的不是神,而是自然。中国精英们不信神,所以不理解洛克,更理解卢梭,于是追随卢梭思想,推崇“天赋人权”。

但不信神,天赋人权就不成立。法国大革命实践卢梭理论,抛弃基督教,崇尚普遍意志,追求人民利益。他们很快发现,为了这个高尚目标,他们需要剥夺部分人的自由与权利。道理很简单,只要你追求具体的人民利益,就会侵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就会成为你的敌人。你已抛弃神。为了你认为最高尚的目标,你无所不用其极,包括剥夺敌人的自由与权利。你认为这代表自己革命态度坚定,旁人认为你无恶不作。法国大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最开始杀教士与贵族,很快就转而杀原本的革命群众和积极分子,到最后他几乎杀光革命领导层。这些都出自他维护人民利益的真诚决心【2】。

对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天赋人权没有意义。天是什么?真空与星座。自然又是什么?风、马、草木、石头。这些东西怎么可能给予人权利?如果天与自然不能,还有什么东西可能给予人固有权利呢?没有了。推论就是,人没有固有权利,所有权利都是后天的,社会性的,包括生命、自由、与机会。那么平民家的孩子就应该比权贵家的孩子机会少,孤儿的命就应该比其他孩子的命贱。在信奉唯物主义的社会里,社会现实就是如此。相对比,基督徒相信神,所以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基本权利,于是努力帮助天然弱势的孩子。

b. 社会契约理论

从清末开始,中国学者就重视西方社会契约理论。严复和胡适等都熟知霍布斯的《利维坦》和洛克的《政府论》【1】。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者们关于它们的论述汗牛充栋。但几乎无人正视这套理论的基础是基督教。很少人知道,社会契约的概念并非由霍布斯首创,而是来自《圣经》。也没人提醒国人,公民广泛信神是契约社会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如果大家都不信神,维持社会契约的成本太高,自由社会做不到,只有专制警察社会才可能。国人里基督徒太少,即使顶级学者也不懂基督教,所以对如此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造成中文学术界、以及绝大多数中国人,无法透彻理解民主,中国民主化也就无从谈起。

c. 分权与制衡

最高权力分割与制衡是希伯来共和的明显特点。伟大的神学家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提出,平民与贵族之间应该在政体中分割权利,并互相制衡。英国清教徒遵从加尔文思想。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个殖民地都按加尔文的思路设置政府。马赛诸塞湾、康涅狄克、罗德岛等都设置总议会(General Court)与行政主管(Governor)。前者由普通成员选举产生,行驶立法与司法权责,体现加尔文所说的平民意志。后者由议员选举产生。议员们类似加尔文所说的贵族。议会与行政主管分权,互相制衡,目的是避免独裁,同时也避免乌合之众主导政治。

我以前讨论过【1】【2】,加尔文很可能是对现代民主制度诞生贡献最大的思想家。他主要关注神学与教会管理,而不是政治学或政府。而且他的很多想法后来被其他学者更精细和具体的观点覆盖,所以本文不再特别介绍他。

17世纪中期,英国本土爆发清教徒革命,成立共和政府。其设置既体现加尔文思想、也考虑英国传统,包含护国公(Lord Protector)、国务会议 (Council of State)、和议会(Parliament),职责分别是国家首脑、行政、和立法。洛克《政府论》总结英国本土与美洲殖民地经验,把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邦权,三者互相制衡。其中联邦权主管国家对外事务,包括外贸、外交、与国防。

图5. 左,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思想家,本名夏尔·德·塞孔达(Charles de Secondat),爵位是孟德斯鸠男爵。中,《论法的精神》,出版于1748年,孟德斯鸠代表作。右,他的名句,“铭刻在人心中的基督教原则,远比君王的荣耀、共和国的仁德、或专制政府的恐怖都更强大。”

现代民主制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出自《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改进洛克的想法,把国家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套思想强烈影响美国国父们。在当时的英国,司法权被列在行政权之下。在讨论起草《美国宪法》过程中,汉密尔顿引用《论法的精神》,说服其他人,把司法权独立出来,才有了后来的美国最高法院。

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里不断强调基督教对良好社会与政治的关键作用。他发明了“专制政体”(Despotism)概念,用以描述不受限制的独裁。按西欧传统,即使国王也要接受基督教会与基督教原则的制约。但孟德斯鸠发现,东方君主们没有类似限制,造成国民都成为君主的奴才。他特别谈到中国政体的专制本性,对后世西方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有很大影响。

希伯来共和制的运作与终结

图6. 《旧约 士师记》插图。其中女子是底波拉,正在倾听两个男子互相争辩。她是犹太国第四任士师,也是历史上唯一的女士师,活跃时间在中国商朝晚期。士师是犹太共和国最高领袖,字面意思是法官,除去战争时期,主要工作就是解决民间纠纷。摩西律法详尽合理,实行受道德原则制约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犹太人笃信神,自觉按摩西律法生活。所以社会运行顺畅,纠纷少。底波拉一人坐在棕榈树下裁决就够了,行政和政治成本都很低。

犹太人世代努力按律法生活。与其他民族相比,他们对神很虔诚,但远没达到他们对神的许诺。他们经常违约,一般老百姓和领袖们都如此。到了撒母耳做士师的后期,共和制已延续四百多年,变得岌岌可危。撒母耳本人是个称职的士师,但年老退休,他两个儿子接任。这时犹太人与邻国发生战争,两个儿子领导不力,吃了败仗。于是犹太长老们联名向撒母耳表达不满,要求像其他民族那样设立君王。神的回答是,犹太人“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 撒母耳記上》8:7)。共和制乃神为人设立,人立君王就是抛弃神,表明神支持共和制,反对独裁制。

但神最后还是应允犹太人设立君王。神恨人的罪与错误,但神爱罪人和犯错的人。共和制最好,但要求人坚信神、遵守契约,人却经常做不到。神也知道人做不到,于是退而求其次,容忍了君主制。《圣经》中撒母耳对犹太人列出一长串警告,包括君王将征召你们的儿子当兵,征召你们的女儿做厨娘,向你们征粮去供养他的臣子和随从,等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废除共和、设立君王,老百姓将失去自由与财富。这些警告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信神不坚定的人民,只配被独裁统治,失去自由与财富。更何况不信神的人民。

二 早期新教徒自相矛盾

在后人眼里,清教徒历尽千辛万苦逃到美洲,目的是追求自由。他们想以自己的方式崇拜神,在自己选择的地点、按自己的理念组建教会,传播自己认同的教义等。现代人总结,他们追求的是信仰自由、迁徙自由、结社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等。很明显,在所有自由里信仰自由是核心,是其他自由的目的与基础。基督教的道德金律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清教徒在英国被压迫,没有信仰自由。他们在美洲掌权后,按理应该支持信仰自由。但事实并非如此。

 

图7. 玛丽·戴尔(Mary Dyer,1611-1660),基督教贵格会(Quakers)女传教士,在马萨诸塞湾(马湾)殖民地传教,被逮捕并判处死刑。左图里她被押送刑场。右图是她的塑像,现立于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前。清教徒革命后,英国宗教环境宽松一些,出现众多新派别,贵格会是其中之一。它与清教徒类似,都是来自英国的新教派别,都坚信自己唯一正确,都反对官方英格兰教会。按现代人眼光,二者区别很小,但他们水火不容。清教徒掌控马湾,不允许其他派别传教,但贵格会传教士们心意坚定,频繁违法传教。马湾于是修法,加重惩罚,直至死刑。玛丽曾多次因违法传教被驱逐出境,但她每次都重新回来,毫不屈服,于是在1660年被捕,判处绞刑。这类严重迫害事件发生在1656年至1661年之间,共有4位贵格会成员被杀。消息传回英国,刚复辟的英王发来正式信件,表达强烈不满。马湾随即住手,但敌视继续存在。

清教徒为逃避信仰迫害来到美洲,但他们掌权后又迫害其他教派,程度甚至超过英王,这是他们的自相矛盾。但他们不觉得自己矛盾,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移民只为追求神。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对神的正确理解,其他人都错了。犯错的人应该向正确的人学习。如果前者拒绝,后者就有权以神的名义惩罚他。罗马教廷千年一统,造成西欧人普遍认为真理只有一个,对神的正确理解只可能有一种。马湾领袖温斯罗普将这种心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来美路上他发布著名演讲,提出要建立神的“山巅之城”,意思是众人看得见的榜样。他要把马湾建设成《圣经》精神的典范,让英国官方教会和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促使他们改邪归正。在这种思想认识下,马湾绝不容忍异议者,没有信仰自由。

大西洋对岸的西欧也类似。自16世纪初基督教改革开始之后,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新教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不断,互相杀戮时有发生。 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欧洲战争数量大增,遍布各地,要么由宗教冲突引起,要么包含强烈宗教因素。所有人都认为信仰不容含糊。如果两个人信仰不同,至少有一个是错的。错的人如果不改正,就是神的敌人,神的忠实信徒们与他不共戴天。

图8. 左图是胡斯(Jan Hus,1372-1415)被火刑处死。他是捷克神学家、哲学家、大学校长、宗教改革先驱。他认为《圣经》是唯一权威,早于马丁路德。天主教会视其为异端,将其开除教籍,后来诱捕他,并以火刑处死。之后他的信众揭竿而起,爆发“胡斯战争”,延续十几年。右图是塞尔韦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3)被火刑处死。他来自西班牙地区,是神学家和医生,第一位描述肺循环的欧洲人。他响应新教改革,反对三位一体论,被天主教和新教主流同时看作异端。他路过日内瓦时被逮捕,正值加尔文主政,批准判处他死刑。当时新教与天主教一样,都不容忍异议者。即使新教神学巨擘也逃不出思想上的自相矛盾。

据学者统计,在基督教改革后的一百多年里,所有欧洲宗教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最低估计数约7百万,最高估计数约2千万。孟德斯鸠有句名言,“没有哪个王国比基督的王国让人流更多血!”宗教改革造成的死亡人数,在欧洲前所未见。不过孟德斯鸠的视野太窄,只知欧洲,不懂世界。中国三国时期延续近百年,战争死亡人数近4千万。唐朝安禄山叛乱仅持续8年,死亡人数在1千3百到3千6百万之间。明清改朝换代死了至少2千5百万。太平天国死了2千到7千万。国共内战死了大约1千万【11】【12】。社会变革最好不造成伤亡,但很难实现。退一步讲,死了很多人之后,如果世界因此变得更美好,死去的人也不算白死。基督教改革造成那么多人死亡,但创造出现代自由和民主制度,应该算让世界变好了。而中国的那些战争和死亡,却很难说让世界变好了。那么多生命和鲜血都白白浪费了,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

基督教崇尚爱,追求和平。新教自认找到神的真谛,信众队伍迅速壮大。新教徒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在日内瓦、荷兰、美洲殖民地、英国本土等地相继掌权。但无辜的人因此被杀,欧洲变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这岂不是讽刺?新教徒们急需一套新政治制度,体现神的精神,促进人爱人,维护和平。但这样的制度在17世纪初还不存在,新教徒们需要自己去创造。从那时起到18世纪后半叶美国成立,新教徒们经过一个半世纪的不懈努力,走过很多弯路、犯过很多错误,才最终找到恰当的制度,就是现代自由民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新教徒心中火热的信仰是他们进步的动力,唯《圣经》论则是带给他们成功的方法论。

三 被统治者同意权

自由与民主相辅相成。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国人对民主最直观的认识就是选举。加尔文在代表作《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36)中主张在教会与国家管理中都实行选举。他引述《旧约 弥迦书》5:5,亚述人入侵以色列时,犹太老百姓选了“七个牧者,八个首领”作带头人。其中牧者是宗教领袖,首领是政治与军事领袖。加尔文写道,“神让人民选举自己的政府与官员,这真是无价的礼物”。清教徒深受加尔文影响,新英格兰各个殖民地都施行选举。

并非所有投票选举都符合现代民主理念。比如在13和14世纪,中国和欧洲都出现类似股份制的商业公司,股东们按占股比例投票决定公司事务。在比如近现代苏联和北朝鲜式的政治选举。这些例子里的选举都算不上民主。现代民主选举的核心原则是“被统治者自由同意权”(fre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或称“被统治者同意权”,最早由中世纪的苏格兰神学家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约1265-1308)提出,依据就是《圣经》。当然,受时代所限,他并没导致现代民主制诞生。

1620年第一批英国清教徒登陆北美普利茅斯,船上全体41名成年男性自愿签署简短的《五月花公约》,作为殖民地基本法,体现了被统治者同意权的基本精神。但普利茅斯殖民地很小,后来被1630年成立的马赛诸塞湾殖民地吸收。后者人更多,历史影响也更大。马湾殖民地举行投票选举,原因是移民们在来美之前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马湾以公司为法律主体进行管理,决策都以公司董事会为基础。领导层后来跟据现实情况,成立了总议会,扩展投票权,但设立严格限制,只允许通过宗教考核的男性清教徒参加。新来的清教徒、其他基督教派别成员、没有通过考核的人等,都不得投票。

图9. 四位马湾殖民地早期著名人物。从左到右,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1588-1649),马湾殖民地领导人;科顿(John Cotton  1585 – 1652),马湾殖民地主流牧师;胡克尔(Thomas Hooker, 1586 – 1647),康涅狄克殖民地创始人;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1603-1683),罗德岛殖民地创始人。他们都是牧师出身,都受过良好教育,学识渊博。在英国本土时,他们都是清教徒中的名人,互相熟悉或听说过彼此。

牧师胡克尔对马湾制度提出异议,造成他与温斯罗普和科顿发生矛盾,最后被逐出马湾。1636年,胡克尔带领大约一百名随众,逃到康涅狄格建立新殖民地。1639年初,在胡克尔领导下,康涅狄格殖民地通过《基本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符合西方法律标准的成文宪法。它允许所有成年男性投票。

在酝酿和讨论《基本法》阶段,胡克尔于1638年5月做了一场布道演说。其中他讲到,“权力的基础首先是人民在自由状态下的同意”,点明这个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被统治者同意权”。他引用《旧约 申命记》1:13作为论据。摩西对犹太大众说,“你们要按着各支派选举有智慧,有见识,为众人所认识的,我立他们为你们的首领”。意思是,各级政府领袖的选择权在老百姓,这是神的意愿。

图10. 左为胡克尔一行人到达康涅狄克时做集体祈祷;中为1639年初通过的《康涅狄格基本法》(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原稿;右为胡克尔在1638年5月31日布道时一位听众(Henry Wolcott Jr.)的笔记原稿。胡克尔布道演说原稿早已遗失,这份现场笔记成为美国宪政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胡克尔布道辞中关于选举的几项要点,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觉得深刻、精辟:

1.公民应该按神的精神投票,而不是按个人好恶。

2.公民不但有权力选举领导人,也有权力为领导人设立限制。

3.人民自由选择领导人,就会更爱领导人,更愿意服从领导。

4.选举是人民的责任,也是神给予人的恩惠。人要牢记和感恩。

英国精英密切关注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康涅狄格基本法》通过并施行后,英国思想界进一步探讨和发展“被统治者同意权”原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洛克在1689和1690年出版的《政府论》与《人类理解论》。其中讲到政府的所有权力与财富都来自人民,如果没有人民授权,政府就没有任何权利。更早的学者总假设统治者是君王,无论人民同意与否,君王都握有权利。洛克的观点具有革命性,来自基于《圣经》的社会契约理论。神只给予每个人权利,并没有直接给政府任何权利。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放弃一部分给政府,政府才开始有了权利。

胡克尔的实践、洛克的理论、以及他们以神为依据的论证方式,直接影响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其中讲到,造物主给予每个人不可割舍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政府是人民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个人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都来自被统治者同意。新生的美国拥抱“被统治者同意权”原则。

四 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

信仰自由是所有自由的核心。它如此重要,却来之不易。神的信徒们经过几千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才逐步认识它、接受它。这期间他们经历无数血与泪的考验,可歌可泣。

信仰自由与政教分离等价。在政治制度设计中,如果政府与宗教之间树起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政府完全不能干预个人信仰,个人就有了完整的信仰自由。反之,如果人希望获得信仰自由,就必须要求政府不干预信仰问题,就需要在政府与宗教之间建立隔离墙。

希伯来共和时代

摩西律法有一条,“不可欺压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作过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 (《出埃及记》23:9)。犹太国里存在一些外邦人。出埃及时,有些埃及人跟随犹太人一同离开。他们攻入迦南地后,很多旧居民选择留下,与犹太人混居。这条律法规定犹太国如何对待外邦人,体现基督教道德金律,“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

荷兰神学家格劳秀斯翻译并研究犹太教经典文献,发现在希伯来共和制度里外族人与犹太人适用不同法律。前者需要遵守他们自己宗教里的规矩、外加7条基本戒律,后者则需要遵守全部613条摩西律法。外邦人遵守的7条戒律包括,他们必须设立法庭,不许亵渎神或偶像崇拜,不许杀人、偷窃、或性犯罪,不许从活着的动物身上割肉等。另外,关于希伯来共和制对待犹太教会的方式,图1组织框架表明政府与教会基本分开,但不绝对。两个机构内部一般成员无权干涉对方事务,但政府最高层与教会最高层参与对方运作。

按现代标准,希伯来共和国实行信仰容忍,但不算信仰自由。相应地,它在机构设置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政教分离,但不完全。这种状态有更深原因。在耶稣之前,只有犹太人才是神的选民,外邦人不是。在耶稣之后,神的福音传给外邦人,才开创“在神面前所有人平等”的时代。所以在希伯来共和制下,外邦人与犹太人的地位不同,比如外邦人不可成为希伯来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申命记》18:15)。

巴比伦囚虏时代

到了公元前6世纪,希伯来共和早已消亡,犹太国被君主统治。它周边涌现出三大帝国。西面有埃及,东南有巴比伦,更东面有波斯。大国争夺霸权,战争不断。犹太国左抵右挡,但还是被巴比伦攻破。犹太人被迫流放,散布到巴比伦帝国各地,持续约70年,犹太人受尽苦难,史称“巴比伦囚虏”。我们大学时流行一首英文歌《Rivers of Babylon》(巴比伦的江河),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可惜当时无人知晓。

像所有国破家亡的民族一样,犹太人分成两派。一派反抗,包括武装暴动,逃离囚虏,或消极不合作,退出社会生活。另一派投降和融入,放弃犹太人传统与信仰,接受巴比伦同化,让自己变成巴比伦人。但先知耶利米建议第三条道路。他要求犹太人采取积极态度,保持正常生活,努力为巴比伦服务,在神面前为巴比伦祈祷,为此可以放弃次要的律法,比如关于饮食的部分,但必须坚持核心律法,比如不可崇拜偶像、不可亵渎神等。这是史无前例的思路,本质上把信仰与政治分开,在个人层次上实现政教分离,目的是在极端困难环境中继续信仰神。

图11. 两幅历史名画,取材《旧约 耶利米书》和《耶利米哀歌》。左,描述巴比伦囚虏。犹太人被赶出耶路撒冷,开始70年的流放。右,先知耶利米与犹太百姓坐在耶路撒冷城的废墟里,所有人充满哀伤。

《旧约》里《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分别以各自主人公名字为题,讲述两个英雄故事。但以理是犹太人,生活在巴比伦,为巴比伦国王效劳,因为聪明能干被提拔为高官。当国王要求他崇拜偶像时,他冒生命危险拒绝。虽然经历险境,他在神的帮助下说服国王,化险为夷,并成为一代先知。以斯帖是犹太姑娘,生活在波斯,隐瞒身份成为波斯王后。当听说国王宠臣计划除掉境内所有犹太人时,她赌上生命,在国王面前讲明自己是犹太人,并揭露大臣的邪恶,得到国王信任,除掉大臣,拯救了犹太民族。这其实也是个宫廷浪漫爱情故事。但以理和以斯帖只身处于外邦人中间,按耶利米思路生活,保持了对神的忠诚。这些故事证明,在个人层次上可以实现政教分离,耶利米思路切实有效。

耶稣一锤定音

从巴比伦攻破耶路撒冷开始,犹太民族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巴比伦之后是波斯,然后是希腊的马其顿,再后是罗马帝国。在这几百年时间里,犹太人虽时刻面对压迫与敌视,但采用耶利米思路,大致保持了对神的信仰。罗马统治约60年后,耶稣诞生。

图12. 历史名画,描述耶稣智斗法利赛人的故事(《新约 马太福音》22:15-22)。法利赛人是犹太教神职人员,谋划迫害耶稣,尽显虚伪本性。耶稣进入神殿,法利赛人问,犹太人可以向凯撒交税吗?凯撒是罗马皇帝。如果耶稣说可以,就代表对罗马屈服,背叛犹太民族,将被众人鄙视;如果说不可以,就是反叛罗马,罪可至死。耶稣看出其中恶意,于是要求他们拿出一枚用来交税的钱币。如右下,是当时真实钱币,头像是凯撒,文字意思也是“凯撒”。法利赛人拿出钱币后才发觉上当,因为携带皇帝头像进入神殿,属于偶像崇拜,即使按耶利米思路,也是严重违反律法。耶稣于是说出那句著名的话,“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

耶利米思路本质是权宜之计,耶稣的“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则是全新观念。耶利米考虑到环境因素,暂停执行部分摩西律法,但没有改变它们。从巴比伦囚虏归来的犹太人又恢复执行全部律法,不再分核心与次要。耶稣看清了本质。神是精神,信仰在人内心。而律法规定人的言行标准和相应奖惩,都是外在的。只要人心里坚信神,所有外在的都次要,所以耶稣的追随者们相信“因信称义”,只重视心中的信仰。如果心中有信,言行自然会反映,方式可能多样,具体哪个不重要,所以基督教彻底抛弃律法。并不是律法错了,也不是基督教无视人的言行,只是它们都被信仰覆盖了、代替了。这就是《新约》的核心。耶稣带来神与人之间的新契约。它注重人的内心,取代了注重人外在言行的《旧约》。

“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 的意思是政治归政治,信仰归信仰。前者关乎外在,后者只看内心。这句话是基督徒追求政教分离与信仰自由的《圣经》基础。

五 信仰自由从观念到现实

耶稣只因传教,被罗马帝国钉死在十字架上。罗马人信奉多神,基督徒却坚信唯一神,自外于罗马文化,让帝国觉得其心必异,于是残酷迫害他们。早期基督徒群体在恐怖中坚持,很多人成了殉道烈士。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是地下宗教。

特土良首创“信仰自由”概念

图13. 特土良(Tertullian, 150-230),罗马帝国北非地区人,第一代基督教神学家、律师、哲学家。大约在公元212年,特土良写给当地总督一封公开信,包含这段关于信仰自由的论述。

特土良出生时,耶稣最后的门徒,圣约翰,已去世约50年。特土良是西罗马最早的大神学家。大家熟知的圣奥古斯都,《忏悔录》作者,是他学生的学生。他们都是柏柏尔人,按一般人讲法,就是中东人与黑人混血。北非地区也迫害基督徒,但远离帝国的两个中心,就是现在的罗马城和伊斯坦布尔。天高皇帝远,造成环境相对宽松,让神学家有机会静下来建设理论。

特土良出生于百夫长家庭,幼年时受过良好教育,通晓古希腊与罗马经典,成年后以律师为业,在中年时经历信仰顿悟,皈依正在被迫害的基督教,后来成为教会牧师。他认为基督徒必须经历信仰顿悟,曾说过一句名言,“基督徒不是天生的,都是被创造的”,意思是人在追求真理中遇到神,才把自己变成了基督徒。

特土良神学成就斐然,基督教的几个重要观念来自他。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位一体论(拉丁文:Trinitas)。《圣经》中没这个词,是特土良发明的。他完整地提出,“神只有一个。圣父圣子圣灵同一神质,三个位格”。他也是第一个提出“信仰自由”的人(拉丁文:Libertas Religionis,或翻译成“宗教自由”),与耶稣的“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一脉相承。在写给罗马总督的信中,他把这个源于耶稣的道理讲给迫害耶稣的人听,因为他相信每个人都是神按自己样子造的,都可以理解神。即使迫害耶稣的人也可能听懂耶稣讲的道理。罗马人虽不信基督教,但也信神,也向往正义与真理。

信仰自由被遗忘

特土良去世后约一个世纪,罗马帝国立基督教为国教。教皇开始坐镇罗马城,掌管全欧洲人民的宗教信仰。权力让教廷回归俗世思维,认为一个国家、民族、或团体,为了保持内部和谐与对外强大,必须统一信仰,不允许异议者存在。于是耶稣支持的政教分离原则、以及早期基督徒从血泪中领悟到的“信仰自由”观念,被严重忽视了千年。

凭心而论,罗马教廷并没有完全忘记耶稣说的“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罗马帝国灭亡后,教廷成为西欧唯一的文明承载者,影响力无远弗至,权力空前绝后。但它一直自我约束,总体把自己局限于信仰领域,没有趁世俗权力空虚时大举抢权。比如教廷没有常设大规模军队,没有攻城略地,也没有撇开君王们、自己当政。

基督教改革之初,新教徒们被罗马教廷压迫,渴望按自己的方式信仰神。加尔文对新教运动影响最大。他认为政府与教会之间应该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因为他害怕政治败坏信仰。但开始掌权之后,新教徒们也认为社会必须保持统一信仰。比如加尔文在日内瓦,以及清教徒在马萨诸塞湾,都曾严厉迫害异议者。在所有变革中,思想变革最困难。新教徒有神作带领,也有虔诚的心,但还需要时间与经验积累,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耶稣精神。

罗杰·威廉姆斯

图14. 罗杰·威廉姆斯是罗德岛殖民地创始者,在罗德岛推行宗教自由原则。他的经验影响了后来的《美国宪法》。在背景图画中,他与从众初到罗德岛,与印第安人友好交流。他尊重印第安人,并以此著名。

在人类探索信仰自由的历史长河中,罗杰·威廉姆斯是一位重要人物。他生于伦敦一个裁缝家庭,从小聪慧,少年时有过一次信仰顿悟,让他父亲很担心。当时英国正处于不同教派激烈冲突中,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对信仰有强烈意见,作父母的害怕引火上身。罗杰毕业于剑桥大学,曾与多名后来成名的同学相熟。关于信仰和社会,他都有清晰和强烈的见解。在旁人眼里他充满理想,但不实际。他本来计划做官方教会里的牧师,但在青年时期成为清教徒,堵死了这条职业道路。

在马赛诸塞湾殖民地,一批刚逃离英国压迫的聪明人发生意见冲突。温斯罗普与科顿代表主流,承担殖民地领导责任,比较注重实际。胡克尔与威廉姆斯都是名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想法,又备受尊重,于是与当权派发生矛盾。其中威廉姆斯曾与科顿就政府与教会关系展开激烈辩论。当时在殖民地里,教会主导各项事务。政府很小,起辅助作用。科顿认为,只有真心的基督徒多了,社会和国家才会变好,所以政府有责任促进基督教发展,帮助教会维护基督教精神与秩序。威廉姆斯则认为,政府的手段是权力与暴力,而教会需要基督之爱,二者不兼容。权力与暴力也许能促使人们外表虔诚,但不能让任何人在心里真正接近神。所以政府介入宗教只可能让社会充斥虚伪的基督徒。

在这些高水平辩论中,威廉姆斯说的很多话后来变成名言,流传至今,包括上图中两句,“神并没要求宗教统一”、“当人破坏了教堂里的花园与荒凉世界之间的那堵高墙,教堂里的花园也将荒芜 ”。他用“高墙”比喻政教分离原则,后来被美国国父之一的杰弗逊引用,成为美国政界和法律界的标准表述,直到今天。

辩论的结果是,科顿变得备受欢迎,威廉姆斯与胡克尔等异议者败下阵来,被驱离出马湾殖民地。这些异议者之间也不亲近,于是各找出路。胡克尔出走后建立康涅狄克殖民地。威廉姆斯和一小批从众则逃到荒芜的罗德岛。他创建的罗德岛殖民地欢迎各类宗教信仰人士。他还成立了美洲第一所浸礼会教堂。浸礼会是目前美国人数最多的新教派别。

科顿在世时是马湾重要人物、整个美洲殖民地的名人,算是功成名就。他去世时,美洲各地都悼念和赞扬他。威廉姆斯和胡克尔则是马湾的失败者,离开后就变得少人问津。尤其威廉姆斯,去世时无声无息,没什么社会反应。但是几百年后的今天,威廉姆斯被推崇为美国自由精神的先驱,胡克尔则因主持起草世界第一个成文宪法而名垂青史,但科顿近乎被遗忘。真是世事无常。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图15. 立于费城独立公园内的石碑,刻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费城是美国刚建国时的首都,公园位于联邦政府旧址旁边。译文: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第一修正案》于1791年通过,标志信仰自由从思想家头脑里的概念,真正变成大国法律。此法案体现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原则,同时赋予公民信仰自由必需的其他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自由等。

在法案通过之前,先贤们经历漫长的酝酿和讨论过程。其间存在两派。一方主张信仰容忍,另一方要求信仰自由。双方都反对当时西欧通行的国教制度,支持赋予人民更广泛的信仰选择。但支持宽容一方主张保留少许禁忌,而支持自由一方寻求完全放开。二者之间的争论持续很多年,最后以杰斐逊和麦迪逊为首的,支持信仰自由一方胜出。

美国成立之前的13个殖民地各有主流宗教,经常得到政府力量支持。比如马赛诸塞湾是清教徒,马里兰是天主教,弗吉尼亚是英格兰教会,宾夕法尼亚是贵格会,罗德岛是浸礼会等。这个局面造成不同殖民地吸引不同宗教派别的移民集聚,其他派别被歧视或禁止。从政治现实出发,如果这些殖民地希望联合建国,就必须找到办法调和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破除各殖民地之间的隔膜。新生的美国强烈需要宗教容忍或宗教自由。

1649年,马里兰通过宗教容忍法案。简单讲,只要基督教都允许,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各派别,但不容忍伊斯兰、犹太教等非基督教信仰。之后多个殖民地效仿。1689年,英国爆发光辉革命,主要原因就是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同年,洛克发表著名文章《关于容忍的一封信》(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力推信仰容忍,同时拒绝信仰自由,在英美两地影响深远。同年,英国通过《1689年宗教容忍法案》,内容包括放松英格兰官方教会对人民的控制,容忍新教各派,但不容忍天主教、犹太教、穆斯林、无神论、和否认三位一体论者。在实际执行中,天主教徒获得默许。

美国独立战争于1775年爆发。在此之前,英美两地的改革都比较谨慎,宗教容忍派占主流,信仰自由被认为太极端。但战争与革命总让极端派得势、稳健派靠边站,美国革命也一样。未来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森在独立战争期间是军事将领和弗吉尼亚州议会议员。1777年时他只有34岁,已是政坛明星,为州议会起草了一份信仰自由法案,但没通过。两年后他任弗吉尼亚州州长,再为信仰自由提案,又没通过。1786年,杰弗森的重要盟友与亲信,未来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在弗吉尼亚州议会里巧妙操作,终于通过信仰自由法案,让信仰自由派士气大振,也为几年后的《第一修正案》打下伏笔。1788年,《美国宪法》被各州批准,麦迪逊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政治地位跃升。一年后他组织起草《第一修正案》,继承了弗吉尼亚州信仰自由法案的精神,并在1789年9月顺利通过。从此以后,美国奉行信仰自由,并把它逐步推广到西欧和世界其他地方。

信仰自由依然存在问题

a. 无神论者不适合现代民主

曾经的古巴、委内瑞拉、甚至民国时期的中国等,都遵循政教分离原则,赋予公民各项自由,包括信仰自由。但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利用这些自由获得政权,掌权后再全面剥夺国民自由。其中道理很简单。以美国为样板的民主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给予公民最大自由,因此法律严格限制政府,造成政府只有能力阻止诚实守法的基督教势力操纵政治,却没能力遏制为登上权力宝座无所顾忌的无神论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制度,最后让小人得势,君子遭殃。

图16. 民主先贤们早论证过,现代民主要求公民信仰基督教,无神论者不适合。

当年马赛诸塞湾殖民地里的绝大多数人支持科顿,觉得威廉姆斯太天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科顿认为,社会里基督徒比例高,来自不易的自由才安全。反之,假基督徒和无神论者多了,社会堕落,自由就会得而复失。洛克的思想也类似。在《关于容忍的一封信》中,他主张宽容所有新教派别,但坚决排斥无神论者。科顿与洛克都很理性冷静,都不支持信仰自由。

信仰宽容与信仰自由各有利弊,断言任一方绝对好都属偏驳。但目前在学校里、政坛中、与社会上,大家一边倒地歌颂信仰自由,几乎无人谈论其中危险。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信仰宽容曾经是民主先贤们的主流意见。我希望两派理性辩论的局面重现。

b. 政教分离不应涉及中小学校

几十年来,美国最高法院援引《第一修正案》,多次以政教分离为理由,将基督教完全排挤出公立中小学校,造成师生们不能在校园里,或学校活动中祈祷,对神宣誓,分发、阅读或讨论《圣经》。我认为最高法不恰当引用了《第一修正案》。政教分离的原因,如特土良、罗杰·威廉姆斯、洛克、和杰斐逊等先贤们指出,是政府的暴力与权力属性。但学校不是暴力或权力机构。政府代办教育,不改变学校本质。暴力与强迫无法让不信神的人变得真正相信神,但传授知识、引导和劝说可以,并且完全正当。尤其对孩子,因为孩子不会天生不信神。总之,政教分离的存在理由,在中小学里不存在。

孩子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判断善恶与是非的能力,他们非常需要这些能力。《圣经》就是最好的教材,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不受限制地研习。孩子们的主要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学校里,将《圣经》排挤出学校,造成社会下一代大面积无知,对善恶是非认识肤浅。另外,每个孩子都面对各种思想的劝说和诱惑。好的、坏的,帮助人的、和危害人的,在孩子周围和心里互相竞争。最高法把基督教逐出校园,却以言论自由为名,允许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各种偏激的意识形态体系,如批判种族理论(CRT)等留在学校里。公立学校师生不可分发、阅读或讨论《圣经》,却完全不受限制地分发、阅读或讨论宣扬这些似是而非理论的著作。这不但荒唐,而且危害自由民主制度的根基。

六 古希腊民主与文艺复兴

现代民主是基督教改革运动的产物,由新教徒们按《圣经》精神建设起来。但那么多人以为它来自文艺复兴和古希腊。到底文艺复兴和古希腊起了什么作用?简单讲,没什么作用。原因有二。第一,古希腊民主存在严重不足。现代民主的核心是个人自由,尤其是信仰自由。希腊民主和后来的罗马共和都没有,并且16、17世纪的西欧人很了解这点。第二,文艺复兴运动重点在艺术、哲学、与科学等领域【3】,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北部,受众是精英群体。它没有挑战基督教或政治制度,对欧洲腹地或英格兰岛上的大众影响很小。而这些人才是后来基督教改革和民主探索的主力。

古希腊民主的不足

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民主制城邦国。其中雅典最发达,留给后世的资料也最多。以雅典为例,当时的民主制度存在深刻问题。

1. 参与人数少。只有自由的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民主的权利。女性,外邦人和奴隶都没有。古雅典存在大量奴隶与外邦人。现代学者研究后认为,正因为奴隶承担了雅典社会和公民家里绝大部分工作,公民才有空闲和精力参与民主。雅典民主效率极低,非常费时费力。实际上,公民群体是雅典的少数特权阶层。在数百年雅典民主历史中,具有民主权利的人占成年人总数的10-20%,不超过30%。

2. 现代民主依赖代议制和选举,用间接民主制维持政治职业化,并保证职业政治家有较高素质。但雅典采取直接民主,以公民大会方式做决策,并主要用随机抽签方式选择官员。每次举行公民大会,各地的人都要赶到现场。虽然按现代国家标准,雅典很小,但很多人单程需要数小时,并且全民大会频繁,经常几天一次。很显然,这样的制度非常初级,只适用于很小的国家,不可能广泛推广。

3. 缺乏权力制衡,决策速度慢、质量低下。重大决策,包括战争、外交、宗教、公共事务等,都由公民大会决定。法律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大会上发表政见。参与公民大会的人数众多。有研究者认为全体雅典公民被分成五组,轮流参加公民大会,每次取其一。大会上每个议题当场表决。这样的决策经常被乌合之众的情绪主导。公元前427年,雅典的一个小盟国米蒂利尼(Mytilene)反叛,很快被镇压。事后雅典召开公民大会,决定如何惩治反叛国。第一次大会决定杀掉所有成年男人。命令发出后第二天,雅典又举行公民大会,决定只杀带头的群体,于是派人火速追回成命。雅典民主把军国大事变成笑话。

4. 没有信仰自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被判死刑。

17. 历史名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苏格拉底就要赴死,但还用最后时光为学生们讲课。他面部表情严肃,完全投入自己的思维。但听众们难掩哀伤,不能自持。没人认真听他讲的内容。

古希腊思想家们在当时就看出民主制的缺点。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从没出版过著作。柏拉图有多部著作流传下来,其中他总借用老师苏格拉底的嘴表达观点。一般认为,那都是师徒二人的共同观点。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记载苏格拉底说,独裁最理想,独裁者应该在登基前接受长时间严格教育。大众太愚昧,容易被哄骗,所以民主置国家于危险之中。柏拉图又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记载老师的话,说诚实的人与雅典民主不能共存,必然被很快铲除;又说雅典在民主制下已经败坏,这里的人不看重公正,等等。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把政治制度分为六类:

图18.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制度分类。其中“共和制”指中产阶层主导政治。他们人数较多,且能够为社会整体着想。“民主制”指底层穷人主导政治。他们人数最多,主要目的是从有产阶层手中夺财以自肥,将伤害社会。在亚里斯多德看来,民主是最坏的制度。

三位伟大哲人都鄙视雅典民主。他们的悲观预警被历史证实。雅典与远比自己落后的斯巴达敌对。后者是军事专制,不容内部异议,决策快速有力。结果雅典败北,从此一蹶不振,与它的民主制一起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后来的罗马共和国参考雅典经验,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比如强调等级制度。但随时间流逝,底层政治参与度越来越高,罗马变得越来越民主。就像亚里士多德预言的那样,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先有劫富济贫的土地改革,再有军人干政,奴隶暴动,最后发生军事政变。内斗冲破共和体制,罗马变成独裁制帝国。

在现代民主的酝酿期,支持派与反对派都了解古希腊民主,都对之嗤之以鼻。前文中讲到的英格兰保皇派理论家菲尔默认为,雅典民主只是个“公正可以被买卖的系统”,雅典人从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公正,只服从乌合之众的意志。菲尔默认为只有基督教让人认识真正的公正。他对罗马共和制的看法也类似,认为只有进入帝国时代以后,罗马政治才变得好些。

菲尔默时代的英国人普遍对神虔诚。他如此推崇基督教、看低古典民主,也许不足为奇。但一个世纪后,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普遍敌视基督教,推崇不含基督教义的卢梭版民主理论【2】。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经过半生思考,也认为任何政治制度或法律制度本身都不足以产生最好的政府,最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他撇开所处社会的流行情绪,看清了基督教对美好政治的基础作用。

现代民主基于基督教。信仰让早期美洲移民舍生忘死,让现代民主根基牢固。希腊民主没有类似基础,只是利益平衡的结果,所以根基相对浅薄。虽然两个制度名称里都有“民主”二字,但本质不同。希腊民主无法靠自身进化成现代民主。但前者的好东西并没有被丢失,因为基督教本身吸收了希腊的精华。思想界有个说法,基督教就是古老的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相结合。以色列曾长期被马其顿帝国统治,之后犹太人崇尚希腊文化,犹太文化被深刻希腊化。“耶稣”就是犹太名字“约书亚”的希腊语版。《新约》用希腊文写成,共27卷书,一半出自保罗之手。保罗受过良好教育,熟悉古希腊思想,并且访问过雅典。

文艺复兴与意大利城邦共和

a. 辉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发起于意大利半岛北部,以弗洛伦萨为中心。在14世纪下半叶,中国明朝早期,西欧在黑死病施虐后逐渐复苏,一些学者开始热衷于寻找和翻译古希腊和罗马经典文献。到了15世纪,这个苗头逐渐有了规模,变成了一场社会运动,后世称之为“文艺复兴”。

很多人以为,文艺复兴让西欧学者了解到古代民主制度,然后推动现代民主发展,却是错得离谱。文艺复兴开始时,意大利半岛上的城邦共和国群体已存在几百年,著名的有弗洛伦萨(1115–1569)、威尼斯(697–1797)、热那亚(1005–1797,1814–1815)等。它们富足强大,继承了古罗马传统,包括罗马共和国和希腊民主的经验,并有很多制度上的改进。人都骑驴找马,但有了马谁还稀罕驴?古籍里的政治思想远落后于现状,虽然象牙塔里的书生们感兴趣,却无力改变真实世界里的政治。

图19. 左:弗洛伦萨的领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就立在这里,但现在展示的是复制件,原件被搬到另一处室内美术馆。弗洛伦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起点和中心,众多伟人云聚于此,包括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美蒂奇家族、马基雅维利等。中:威尼斯的总督宫(Palazzo Ducale),内有众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威尼斯是当时的海上贸易中心,拥有强大海军。它也是马可波罗的家乡,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背景地。右:热那亚的费拉里广场(Piazza De Ferrari)。热那亚也是海上贸易中心,与威尼斯竞争。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富裕发达,对欧洲的重要程度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它们国土面积不成比例。即使在今天,那里的艺术之精美、建筑之雄伟,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那时的意大利人完全知道自己为什么拒绝古典政治思想。他们身处罗马教廷周围,基督教气氛浓厚。主流社会坚信神,懂得自己的文明、富足与强大与信仰密不可分。古希腊信奉多神论。意大利人认为那是原始和愚昧的异教,又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已吸取了古希腊的优点,并剔除了它的缺点。具体到政治思想,西欧学界从来熟悉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让他们认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这三位哲人都对希腊民主持强烈批评态度。读他们的著作怎么可能让任何人拿希腊民主当榜样?

b. 意大利城邦共和衰亡

 

图20. 1494年意大利地图。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西欧大陆总体回归蛮荒和战乱,只剩基督教会艰难维持,成为文明的承载者,并直接管辖罗马城及周边。意大利北部曾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受到教廷特别重视和庇护,在帝国与教廷之间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逐渐抓住机会获得独立,变成众多城邦国,其中一些实行共和制。意大利南方曾被信奉伊斯兰的阿拉伯人占领,在穆斯林离开后又长期战事不断,造成意大利南方远落后于北方,并且两地文化存在严重隔膜。

假如邀请一批现代人,不了解西方近现代史,乘坐时间穿梭机回到16世纪上半叶,基督教改革初期,先到意大利北部,再去英格兰岛,全面考察两地社会,然后告诉他们,两地中的一个将滋生现代民主,请他们猜是哪一个,大概所有人都会说是前者,因为差距太明显。当时意大利城邦已有非常完善发达的共和制度,人民有基督教信仰,经济发达,文明昌盛。大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神学家等充斥街头。并且这些城邦国与全世界做生意,人民有世界眼光,其中威尼斯还有支强大海军,称霸一方。而英国居于欧洲文明边陲,经济是农牧业,有一些海上贸易,但与欧洲强国们没法比,老百姓识字率低,社会闭塞守旧。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开始,晚了一个多世纪才传到英国,而且主要内容只是戏剧,中产与贵族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而已。直观地讲,意大利北部人是国际大都市居民,见多识广,理解民主;而英国人都是乡巴佬,不知民主为何物,也不感兴趣。

但是随基督教改革运动兴起,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要求每个人按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来信神。英格兰于16世纪上半叶转入新教,之后全民学《圣经》,人人主动追求神,社会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很多普通英国人为了信仰,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赌上生命,比如那些冒死移民美洲、或在国内造反的清教徒。而原本先进的意大利北部属天主教大本营,在积极进取的新教面前就显得守旧、腐朽。也有意大利人愿意为神赌上生命,比如明朝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包括利玛窦、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巴范济(Francesco Pasio, 1554-1612)、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1560-1640)等,都由罗马教廷派出,从意大利出发。但这样的人是少数精英,一般大众和教廷上层缺乏类似真诚与热情。

1520年代,宗教改革开始不久,罗马教廷为压制新教,卷入欧洲混战,意大利因此被侵入,史称“四年战争”。1540年代,又为抑制新教,罗马教廷在意大利设立宗教审判所,钳制人民思想。再后在17世纪初,英国清教徒满怀宗教激情到美洲设立殖民地,创建现代自由民主制度。而曾经更先进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国们,在这个时候则被比下来,总体碌碌无为,在与新教竞争中败北。最后它们一个个灭亡。其中弗洛伦萨因内斗而变成专制,威尼斯和热那亚在18世纪末被拿破仑灭掉。

如果意大利城邦共和没有灭亡,或在灭亡前其制度和经验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继续生存,那么现代民主还会大同小异,只是不再基于英美文化,而是基于意大利文化。并且因为意大利城邦共和继承了古罗马和古希腊传统,后人就可以说现代民主源于古希腊。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意大利共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英国乡巴佬们没法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历史没走那条路。意大利共和灭亡有很多具体原因,根本一条是它浸淫在天主教文化里,在与新教文化竞争中失败了。两种理念、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看哪一方信念更坚定,更有热情,更有创造力,更愿意为信念舍生忘死。很多天主教徒有坚定的信仰、热情、创造力、和舍生忘死的精神,但是至少在17与18世纪,英美新教徒们有更多。

总结:现代民主的核心理念都来自《圣经》

作为全文总结,以下列出现代民主制的关键理念,以及它们的基督教义基础和《圣经》出处。

图21. 现代民主理念的《圣经》基础。

2023年3月17日

电邮: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网址:https://lyz.com 

注释

  1. 骆远志,2022,中国民主化的最大障碍与解决之道,https://lyz.com/democracy-jesus/
  2. 骆远志,2022,乱世、治世、与现代民主,https://lyz.com/locke-rousseau/
  3. 骆远志,2018,为什么现代科学诞生在西欧、不在中国?https://lyz.com/modern-science/  
  4. 骆远志,2020,读《圣经》如嚼蜡 https://lyz.com/boring-bible/
  5. George H. Sabine, 1937,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6. Eric Nelson, “The Hebrew Republic: Jewish Sour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674050587
  7. Christian History Institute, Hooker’s Most Famous Sermon – 1638, https://christianhistoryinstitute.org/dailyquote/5/31
  8. Scotty Hendricks, 201710, Why Socrates Hated Democracy,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https://bigthink.com/politics-current-affairs/why-socrates-hated-democracy-and-what-we-can-do-about-it/
  9. Theme Analysis, Democracy, Judgment, and Justice, https://www.litcharts.com/lit/apology/themes/democracy-judgment-and-justice#:~:text=%E2%80%9CFar%20from%20it%2C%20men%20of,a%20just%20and%20honest%20democracy.
  10. Tyranny, Democracy, and the Polity: Aristotle’s Politics, https://fs.blog/aristotles-politics/
  11. Wikipedia, European wars of relig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wars_of_religion
  12. Wikipedia, List of wars by death to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wars_by_death_toll  
  13. Robert Wilken, Liberty in the Things of God: The Christian Origins of Religious Free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0300226638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这是您的原创吗?这是专业级别的研究啊。佩服。 -盈盈一笑间- 给 盈盈一笑间 发送悄悄话 盈盈一笑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11:48:39

@盈盈一笑间 谢谢!这是我的原创:) -骆驼123456- 给 骆驼123456 发送悄悄话 骆驼123456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12:39:23

欢迎你。洋洋之作,我需要找安静的时间读。。。 -未完的歌- 给 未完的歌 发送悄悄话 未完的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12:38:56

谢谢。静待你批评指正。 -骆驼123456- 给 骆驼123456 发送悄悄话 骆驼123456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12:40:09

抛开细节去追溯,西方民主体系建立在基督文明之上的,而基督文明又是两希(希腊与希伯来)文化融合与碰撞下形成的。 -未完的歌- 给 未完的歌 发送悄悄话 未完的歌 的博客首页 (501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13:46:07

”希腊的民主与希伯来民主,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答:差很远,前者是乌合之众,后者是共和。文中谈到,但分布在不同地方 -骆驼123456- 给 骆驼123456 发送悄悄话 骆驼123456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23:09:25

按圣经的政府肯定不是现在的民主,但圣经去除了个人崇拜(旧约)、武力强制(新约)这两个独裁的利器, 从而有利于民主产生 -和气客气- 给 和气客气 发送悄悄话 (659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13:27:09

说得好!“个人崇拜不是圣经的道道”, 对,因为个人崇拜是偶像崇拜,文中讲到但以理拒绝崇拜巴比伦王塑像,就是这个道理 -骆驼123456- 给 骆驼123456 发送悄悄话 骆驼123456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23 postreply 23:12:27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