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逛书店, 其实是最早从逛书摊开始的, 地摊上几毛钱买来的<<故事会>>, 第一次读到一个有点悬念的抓坏蛋的故事, 从此就开始喜欢侦探推理小说, 后来但凡能买到的象<<福尔摩斯探案集>>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都看过。
当年没有五花八门的电子游戏, 也不象现在的小孩那样被人为要求努力发展各种特长,那段自由生长的时光真是幸福。前几年回国看到原来常逛的书店还在, 扩大了不少, 反而显得拥挤得透不过气来。小时候的书店是静谧美好的所在, 那里还没有被各种习题集参考书占满, 也没有那么多忽悠炒作出来的鸡血成功学, 仔细地找, 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书比如科学家探险探到幸存的活恐龙或者在海里开出一片牧场放牧鲸鱼….对小孩子来说, 那是一扇隔开眼前的单调日常通向神秘远方的门。
后来功课忙起来, 无论高兴还是情绪低谷的时候, 都会在那个书店的书堆里消磨掉闲暇的时光。 对我影响很深的<<简爱>> 是从那里买回家的, 也是从那时开始懂得单纯以貌取人是浅薄的。前一阵在NETFLIX上看到新版的电影, 有些惊讶作品仍然能带给人力量感,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那种对内心原则和独立人格的坚守, 放在今天也一点不过时。
上大学的记忆里好像没有逛书店, 学校的图书馆足以代替书店了, 梁晓声的几本知青小说就是那时候读的。出国以后也有逛书店, 不过英文看起来总没有那么放松, 更吸引人的是店里摆放的那些小东西比如一个橄榄木做的盘子或者一块切CHEESE的小木板, 就是日常可以用到的, 因为做工的用心而自带了工艺品一样的优雅和精致。
和中文书店再续前缘已经是疫情开始之后了, 这时候终于摆脱掉以前对电子书的种种嫌弃, 开始从网上的亚马逊中文书店买书, 尤其听说到明年六月那边要彻底关停, 更是加快买书速度, 打算尽量地多囤一些留着以后看。逛网上书店格外方便, 现在每隔几天就点进去看一看。
最近几本买得很满意的书:
<<每个人的战争- 抵抗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 作者是一位很年轻就患癌的医生, 整本书是他确诊之后站在患者和医生的双重角度, 从心理, 生活习惯, 饮食, 锻炼各个方面对癌症的成因, 治疗和预防做了探讨, 他自己得病之后又活了十几年。 读过之后仔细对照检查了一下自己家, 做出的比较大的改变之一是下决心改掉了从COSTCO买牛肉的习惯, 换成附近农场的草饲牛肉。
蔡澜先生的<<寻味世界>>系列 , 介绍的好吃东西自然很多, 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却常常在美食之外。在上海吃蟹, 遇到态度恶劣的店员, 同行的朋友忍不住要发火时, 老先生只笑吟吟地说: “不可以用别人的愚蠢来制造自己的痛苦。” 结果大家都笑, 一脸佛相。 旅行是一件快乐又有意义的事, 但有时老先生笔下的旅行是这样的: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 这是旅行的另外一面: ) 这些令人莞尔的小地方, 读来感觉通透又亲切。
叔本华的 <<意志决定命运>> 还没有全读完, 也不懂关于哲学的艰深问题。感觉好玩的部分是有关女性的, 据说叔本华和他母亲关系恶劣, 所以就像预料的, 他对女性评价真的不高, 很想说他是性别歧视, 所以仔细读了那部分,平心而论, 就我自己来说, 承认他分析的关于女性的理解力倾向于凭直觉, 容易纠结眼前此刻局部, 而忽略大事的毛病多多少少都有。 相信有很多女性这方面做的很好, 生活里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智商情商双高很有大局观的, 毕竟分得清轻重缓急是职业女性的必备技能之一。 只是觉得居然200多年前的一个古人早就指出了我今天的毛病, 这事挺让我惊叹的。再想就觉得他说的这是人的格局吧, 平常普通人就是普通人的格局, 格局小是不分男女的吧。
还有北野武的《返朴》, 蔡智恒的《爱尔兰咖啡》读来都有惊喜, 好书不少, 一时说不完, 摘一段书里的文章来收尾, 这段文字出自《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是看了一位文学城博主“南山碧竹”的点评买的。
"书,是最便宜的奢侈品。
我们未必能让孩子体验最经典的博物馆,最顶配的电脑,最豪华的海滩,最好的学校,最贵的夏令营,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买得起人类最深邃的思辨,最华丽的想象,最珍奇的发现,最震撼的情节,最刻骨的情感。
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就会在焦虑中感到安慰,因为,余生有几乎供给不尽的愉悦与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