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啊扑的雅舍闲聊,啊扑说,你写个读后感吧。。我说,那是你们这些才子佳人的事情,劳动人民没你们那文笔。。啊扑说:就像你现在娓娓道来就是。。。
于是扒拉扒拉啊扑雅舍,把以前陆陆续续发的一些大白话,整了个短短的读史感, 没等到读完24史凑齐了,换了手机,旧手机里的数据被抹掉之前扒拉出来贴了博客。。。。
************
中国历代改朝换代,一个朝代的兴,是前一个朝代的亡,读到朝代兴衰,尽管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事态和局势的发展的平铺直叙,那种改朝换代的厚重的沧桑感却跃然纸上。。。。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含蓄但是鲜明的对比了汉朝从强盛到衰落的境地。他那时候的国都长安,已经从繁华变成十里无人烟断壁残垣荒草丛生。。从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表述上,中国文人有独特的一面,就像山水画的写意,中国园林的布局,梅兰竹菊表明的精神境界……一段话扯了2个层面,一个是不用表达情感但是朝代兴衰的沧桑感直溢纸面,另外一个是中国文人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但是却能简洁明了的意会。
*********
是的,正史也不可能100%还原真相,李煜最后的境遇,宋史里一句话带过,新五代史也没多少细节,我隐约记得在一个人物传记中提到他是被毒死的……鲜卑史,魏书记载的也未必能还原事实,崔浩因为写真实的鲜卑史命都搭上了。不过话说回来,以前的史官还是比较记实的,这点很多传记中都提到过。陈寿写三国志被后代的文人诟病就是因为他没有做史官的“职业道德”。收钱才给人家写。
*********
宋朝整个官场结帮拉派,到北宋后期和南宋一直这样。赵匡胤是个孝子,听他妈的话将皇位传给他弟弟,开国皇帝和后来的几个都基本稳定,历朝都是这样。集权,看到宋史,之前一直都这样,就是唐朝安禄山之乱以后“军阀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只不过皇帝用姻亲维持着表面而已。
********
看宋史的一个意外收获,五四时期的文人在国门被打开后痛苦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最后采取极端的方式彻底割裂,其实,宋朝灭亡之后,到了元代脱脱写宋史就开始反思了:宋朝的科举制度规模强大,但是为什么改变不了宋朝灭亡的命运……
*******
唐诗宋词,是中国历史诗词的顶峰期,高在意境,美在韵律,雅在词藻, 缺一不可。同意啊扑,典故可以用,但是多用于借古抒怀,如果没有意境的高度,就会糙而无味成了掉书袋。
*******
读金史,女真到了宋代,竟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辽 元,都是游牧民族,我脑袋里大大的问号就是想verify 一下到底是不是“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国历代礼仪文化,到了元明,到底是怎样的传承,还是就是从此走下坡路了。唐宋,是中国文化历朝历代传承积蓄开花结果的高峰期,元明清,读完之后再下结论。
*******
用词不知出处,主要是历史典故,前阵子看王世襄还是张伯驹的一个纪录片,一个80多岁老人的一番话一下道出了我心里所想的,他以前是学文学的,后来转了史学之后,才明白文学相比史学,轻多了。个中滋味我是有体会的。
*******
算学。崇宁三年始建学,生员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其业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本科外,人占一小经,愿占大经者听。公私试、三舍法略如太学。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大观四年,以算学生归之太史局,并书学生入翰林书艺局,画学生入翰林图画局,医学生入太医局。
宋代的学科布局其实很不错的,以前以为清末到五四开始转型系统重视理工类,其实宋代框架就有了,每个专业还有细分,数学专业下面是这样,美术专业下面也是,花鸟,鱼虫,人物,风景之类的
九章是东汉沿袭下来的数学,九章算术
*******
宋代太学(最高学府)专业学科布局唐代没看到过。唐代突出的一点,是唐玄宗把诗词也加入到进士考试中,在“官方”倡导扶持下唐诗开始绽放,跟东汉明帝倡导佛教的推动作用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