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李翊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阳光灿烂。我们就情节进行了友好的辩论。对她来说,真正好的短篇小说就是“无事发生”。

来源: handy4car 2024-02-21 10:38:5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022 bytes)

通过抵抗,完成创造

 
这天,李翊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阳光灿烂。我们就情节进行了友好的辩论。对她来说,真正好的短篇小说就是“无事发生”。她告诉学生,你一开始讲“故事的弧线”——情节交代、起始行动、高潮、下降行动、冲突解开——“你就错了。”“因为故事没有弧线,”她说。“这是个人为的概念。你不是靠弧线来生活的。你不是靠情节来生活的。人生没有情节。生活会自行发生。”
 
“写作坊还有一个陈词滥调的说法——你觉得人物应该有目的吗?”
 
“哦不!”
 
当下我正处在对情节兴趣盎然的阶段。情节,一系列精心搭建的因果关系,它暗示着搭建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认为我们的所作所为会产生后果。爱尔兰裔英国作家艾丽斯·默多克是我今年最惊喜的发现之一,这位哲学家和小说家乐于编织情节,哪怕它们有时近于荒诞。她的作品跌宕起伏,富于娱乐性,却探讨着最为严肃的课题。
 
“我刚刚重读了很多艾丽斯·默多克的作品,”李翊云说。“我不喜欢她……我时不时会读她的书,就为了提醒自己我不喜欢她。我觉得她是个道德家(moralist)。”
 
李翊云的父亲是一名宿命论者。在他的影响下,李翊云从十二岁到二十三岁期间熟读佛经,从佛教对“空”的阐释中获得了许多慰藉。情节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几乎可说是宿命论的反义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命运讨论情节是否合理、是否合乎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写作能不能教?自创意写作教育被引入国内以来,围绕它的争议便从未停止。在李翊云看来,写作不能教,但阅读可以;老师不必向学生指出哪条路可以走,但可以教他们避开哪些弯路。当年在爱荷华写作坊上,李翊云孤身一人面对美国同学代表的西方叙事;如今她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创意写作,并于2022年接任美籍印度裔作家裘帕·拉希莉成为创意写作系主任。她的教学理念和她的写作风格一脉相承:通过抵抗,完成创造。
 
华裔作家艾达·张(Ada Zhang)就读爱荷华创意写作专业时,曾参加过一场李翊云的体验写作坊。在课堂上,李翊云将她的短篇“大卸八块”,但“不是恶狠狠地(把它拆解),而是带着决断和智慧。”她用三个关键词形容李翊云的作品:颠覆性的、敢于冒险的、好玩的。美国写作坊的金科玉律是“呈现而非讲述”(show don't tell),“而翊云喜欢说,去讲述,除非你不得不呈现……她已经超越了技法,某种意义上,她是‘反技法’的。”
 
继《亲爱的朋友》之后,李翊云的写作发生了变化。自2019年起,她出版了长篇《理性终结之处》(Where Reasons End)、《我该走了吗》(Must I Go)、《鹅之书》和最新的短篇集《星期三的孩子》(Wednesday’s Child),在这些作品中,她的人物依然沉默、内敛、坚韧——他们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忍受时间和关系的磨损,不对世界怀抱过高期待,也甚少将自我意志强加于人,不同的是,他们如今不再戒备他人的善意,也不再害怕暴露脆弱,暴露自我。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