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手記: 又得奇言偏恨隔,偶來佳句不成詩。
偶來佳句不成詩
(一)
偶來佳句不成詩,
複向花叢覓語絲。
絲語方生偏又去,
橫眉豎眼惱吹髭。
(二)
花好燕飛春旖旎,
偶來佳句不成詩。
笺空始恨才情淺,
又悔拋書少小時。
(三)
心有靈犀無一點,
橫斜筆畫西窗剪。
偶來佳句不成詩,
長夜難眠風又卷。
(四)
斜風細雨笑吾癡,
繞賞春花賦又遲。
搜遍枯腸無妙語,
偶來佳句不成詩。
隔
(一)
霧裡看花雖妙景,
何如清氣掃長空。
遙迢天際無邊處,
不見浮雲見彩虹。
(二)
臨淵問水求詩道,
淵自無言水自流。
若曉清潭深百尺,
便知底處有春秋。
《人间词话》王国维
[四十]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补记:
关于“隔”之说,本身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争议。只是王国维之后,诗词大家和诗词评论大家已少,对此有权威的著述应该不多(或者没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并没有给“隔”一个学术上的定义。他只是给一些例句,并加上如“雾里看花”之类的评语。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隔”:该说清楚的没有说清楚,就是“隔”?
如果这样理解是对的,争论也会无休止:什么该说清楚,什么不该说清楚?诗词写得清楚直白还有什么回味,乐趣,和美感?“雾里看花”不也是一种美吗?
这些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诗词的写作和欣赏是意识流层面的。很多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王国维既然提出了“隔”之说,应该有合理的一面和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上面两首关于“隔”的感想,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理解,不一定对,仅限于我自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