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阿留要求,我声明,全部论文都是转帖,略有删节。其中古文部分是我翻译。 实际我自己的文字加上古文翻译,应该超过70%,无所谓,懒得在这上面扯皮。
集句诗源于搞笑,而非正式创作。如果认为正式创作,是为剽窃,非君子之道。
集句诗是在北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新生的诗歌创作现象(北宋人并没有关注晋代傅咸的《七经诗》),集句诗在北宋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北宋人对集句诗的认识,是从强调其“调笑”特点开始的。集句诗的调笑特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把集句诗本身看作“调笑”的形式;二是在内容上赋予集句诗更多的“调笑”成分。
北宋人最早注意到的是集句诗形式上的“调笑”色彩。《西清诗话》卷上云:
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
换句话说,使用集句诗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调笑”色彩。就是游戏之作,是不会宣称这是自己是个水平甚至诗歌创作的。
南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十 记录了“东坡讥集句”一诗
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使儿。天边鸿鹄不易得,便令作对随家鸡。退之惊笑子美泣,问君久假何时归。世间好句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
翻译下就是 你游戏集句别人的诗,好像使唤大街上的陌生人如同使唤自己的亲生儿子, 天边的鸿鹄是多么不容易得到啊,可惜被你拿来当做家养的鸡来拼盘。韩愈吃惊的咯咯笑,老实人杜甫暗暗摇头流泪,问你诗人,(说做集句是稍微放个假散心玩玩),你何时归来正式写诗啊。人世间好的诗句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是拿来给你偷来用的,到时候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写的呢)。名句如明月,要照千家万户。
黄庭坚是写集句诗的,但非常轻视集句诗的写作。《后山诗话》载:“王荆公暮年喜为集句,唐人号为‘四体’,黄鲁直谓正堪一笑尔。
晁美叔秋监以集句示刘贡父,贡父曰:“君高明之识,辅以家世文学,乃作此等生活,殊非我所期也。
吾尝谓集古人句,譬如蓬荜之士,适有重客,既无自己庖厨,而器皿肴蔌悉假贷于人,收拾饾饤尽心尽力,意欲强学豪奢,而寒酸之气终是不去,若有不速排闼而入,则仓皇败绩矣。非如贵公子供帐不移,
水陆之珍咄嗟而办也。”美叔深味其言,归告其子曰:“吾初为戏,不知贡父爱我一至于此也。”
这段古文我也翻译下,基本就很明朗了。因为是长者的殷殷教诲,所以说得很明。
贡父说: 你是高明的人,家里也是书香门第,做这样的集句诗,真不是我期望的。我说过,集句,就好像一个贫穷的人,来了贵客,既没有自己的厨师厨房,连锅碗瓢盆都是借的,虽然摆盘子尽心尽力,想费劲学豪华奢侈的大场面,但寒酸气还是没法去除。如果不赶紧绝了这个做法,很快就仓皇惨败。你这不是贵公子设宴,(手里有货),山珍海味随便就办好。 美叔相当同意这个看法,回家跟儿子说,我开始就是做游戏的心态写着玩,没想到贡父爱我到这个程度,这些真知灼见,别人都不会告诉我。
至于为什么集句突然流行,实际原因不难。
1 唐后名句缺乏
诗盛于唐,词胜于宋,北宋词高于南宋。诗到宋朝开始走下坡路。所谓缺少唐人风骨,唐朝文化气质使诗人叠出,宋朝名句越来越少,只好用前人诗句,元王实甫的剧名,有些戏曲使用,都是创新乏力,用前人诗句的拿来主义。
2 脸皮变厚
用别人的诗句,如果正式的叫自己的创作的话,这只能说脸皮厚了。名家,直至现在的稍微自重身份的,也不能把剽窃当再创造,都直言是游戏之作。至于集句突然流行,是跟当下的世风日下,不要脸皮剽窃成风息息相关的。
3 偷换概念的混淆
我刚才看了百度百科,里面肯定是专门提倡集句的人写的,列举了王实甫的戏曲条目,和某些京剧里使用前人诗句,他们偷换概念成集句,这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混淆视听。我们写文章,也经常用到诗句,成语,这不能叫集句,这叫引用。集句诗就是全诗都是拿别人的。也只有这样才敢腆着脸说是集句诗,如果只用别人一句两句而成诗,世人早有定义,是为剽窃,是为偷,是为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