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牛奶路,漫步昆仑山。更有常凯申,名闻清华园~~~

来源: 湘西山民 2012-08-23 10:24:0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46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湘西山民 ] 在 2012-08-24 11:21:0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如梦令】七夕遍野2012-08-23 10:14:22

毛泽东著名的《念奴娇·昆仑》 一词,国人可谓耳熟能详。但毛泽东即便能写出如此想象奇绝的词句,恐怕也难以想到,几十年后,当同济大学一位副教授将德国学者施米特引用了《念奴娇·昆 仑》的文章再译回中文时,这首词竟然成了现代诗,作者竟然成了“昆仑”,该副教授并且特意声明“这是本人的翻译,未查到昆仑原诗”。“昆仑”门由此爆红网 络。 

“昆仑”之误,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清华大学一教授在3年前的专著中将蒋介石(ChiangKai-shek)译成“常凯申”,由于被误译对象的身份极其特殊、影响广泛,“昆仑”和“常凯申”堪称人名翻译错误的“绝代双骄”,网友戏言中国翻译界由此进入“常昆时代”。而类似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几位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在翻译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时,将Mencius(孟子)误为“门修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提到Sun Tzu(孙子),结果被翻译成“桑卒”;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John King Fairbank有自己风行于世的中文名字费正清,但却被翻译成无人能识的“费尔班德”;电影《华尔街》字幕,竟然将seven years later(七年后)翻译为人名(斯蒂芬·耶尔斯·莱特)……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错误基本都是人名,只要内容大致不错,也就不必当真。但我们难道不该追问,连毛泽东、 蒋介石、费正清、孟子、孙子等重要人物的名字都能译错,其内容的准确性难道不值得怀疑?更何况,人名尤其是关键人名正确与否,对于读懂文章、看懂内容十分 关键。同济副教授一边强调“这是本人的翻译”,一边感慨“未查到昆仑原诗”,便是最好的例证。世无“昆仑”,何来原诗?专业如学者教授,即便穷经皓首,也 难寻昆仑之诗;对一般读者来说,“巍巍昆仑”之上,更只能产生严重的“高原反应”了。一看到孟子,便会想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等千古名句,可“门修斯”只会让你以为又发现了一位被历史淹没的古希腊哲人;一看到费正清,自然就会想到《剑桥中国史》,而与“费尔班德先生”遭 遇,只能相见不相识;即便你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也无法领悟,“斯蒂芬·耶尔斯·莱特先生”其实说的是“七年后”。 

更为堪忧的是人名误 译背后浮躁的治学态度。在被网友指谬后,副教授“大方”承认,甚至质问:“没错,但想怎么样?”并指责指谬者心态有问题。这恰恰表明了某些学界人士的心态 不正。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这是对从事学术研究者最基本的要求。凡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学术名著,无不是小心求证、反复修改、精心打磨之作。当今学术界当然 不乏坚守学术规范,老老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听取不同意见者,当然也不乏因为种种诱惑而日益浮躁者。为了评奖、职称、名利、经费,赶进度、搭草台班子甚至 抄袭,可谓样样“精通”,核对几个人名岂不太费功夫?治学态度如此,更何谈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养? 

惟愿“昆仑”之后,毛泽东不会再变成“井冈山”、“广昌路上”;有了“常凯申”之后,不会再有“张凯申”、“李凯申”。(安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所有跟帖: 

更有常凯申,名闻清华园~~~ 谢谢山民!深有同感! -遍野- 给 遍野 发送悄悄话 遍野 的博客首页 (47 bytes) () 08/23/2012 postreply 10:31:57

长见识了。哈。 -美国严教授- 给 美国严教授 发送悄悄话 美国严教授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2 postreply 17:00:4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