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的话很多家长会跟着学,因为琴类刚开始需要陪练,你要一点不懂听不出哪里错了的话小孩学的会极慢,很容易就放弃了。

我觉得不管学什么,家长要学的初衷只能是一个,就是家长自己有兴趣,而不是为了孩子去培养兴趣。这两个看上去很象,后一种甚至学出的效果有可能比前者还好。但那是假的。家长为孩子去学某样东西,效果和反过来孩子为家长去学某样东西是一样的。就是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养成一种应付表面的习惯。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目的达到了,他就不学了。比如家长为孩子去学琴,孩子弹了十年上大学走人了,你也不弹了。因为你的目的是以此来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你真热爱。那么你和他都共同成长了,你就不再弹了。家长为孩子学习,表现出的热情也会很高,但这个热情是由别的东西带来的,比如成就感(我为了孩子竟然爆发了这么大的潜力,我真能干),价值感(我因为孩子而改变,我是多么好的榜样,孩子会认为我是好家长,我有价值。),荣誉感(别人都赞扬我,因为我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他们都做不到)。这些驱动力可以使一个家长爆发很大的学习和上进的动力,可以学成专家,但区别就是他不能从所学的东西本身中获得快乐。孩子为大人做事,效果也一样。他也可能表现的特别好学有兴趣,但那个热情,是从别的东西中获得的,比如以此获得你的肯定,他学东西的动力是不断听到你的夸奖,而不是真对这个项目本身有很高热情。这样代有功利性质的学习,有个缺陷就是不能持久,浮于表面,对所学的东西乃至整个生活都产生'不得不这么做'的无奈心理。尤其人到中年的时候,容易产生空虚感,好象我奋斗了很多,得到的也很多,但怎么感觉生活没什么意义,似乎都不是我想要的。我真正想要什么呢?不清楚。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