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飘散的记忆》- 9.静夜萦思 - 9F.九州风骨

9F. 九州风骨

 

“所有的文化都只讨论一件事:就是怎样生活”。其中最让人犹豫,可能也是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处世为人,因为人是群体动物,更是精神动物。

 

“若将国家政府比作人体,那么信仰与道德体系相当于人之免疫系统”。

 

中华文明建立在内生的基础上,依靠自力更生,与西方文明依靠扩张和侵掠有基本的不同。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尚为生存而挣扎时,就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强不息、大公无私的风气,并成为精神寄托,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但在物质有剩余时就产生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起先或许就像我们困难时期食堂的一些大师傅,在给亲近者或者他认为应该尊敬的人打菜时会盛得满一点。后来发展为“亲亲尊尊”,被固定下来,成为板上钉钉的规矩。领导者为私,如何叫老百姓为公呢?不过发明了“等级制”这种聪明的办法,形成渐次的梯度,相邻能看得见的差别不太大,加之于“礼”的威严与约束,大致可维持稳定。只是少了些东西,应该就是精神追求。掺杂了私欲,就会将为公众办事理解为个人的地位与荣耀,左右逢源会失去应有的刚度。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也是思想活跃,精神高峰迭起的年代。

 

屈原才华奔放,在污泥中独善其身,宁愿玉碎而不愿瓦全,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兮而求索”,表述了他顽强的不受时空约束的探索精神。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气势磅礴璀璨照人,催人振奋。影响了当时好几代人,鲁迅说:“楚声在汉宫中”,高祖《大风歌》,武帝《秋风辞》皆楚声也。后世称颂屈原者,延绵不绝,例如南朝刘勰赞叹:“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言其开阔飘渺,珍稀高贵,后人难于企及。

 

与屈原同时代的孟子继承和整理了远古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孟子定义了“何为人”的概念:“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有四端‘仁义礼智',这就界定了人和禽兽的差别。后来的儒者加入了‘信',于是‘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人自身修养的根本,称‘五常'。也成为东北亚文明圈所接受的‘共同价值'”[2]。

 

孟子认为人应当有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而有别于禽兽,其基本行为应该体现关爱、担当、谦让与理智,这也是社会进入良序发展的基本保证。其中“谦让”应该不只对公约良序遵守的自觉,还包含了最基本的互相尊重,不计锱铢、保持必要的距离、投桃报李等,形成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缓冲垫”与“润滑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纷争。此外“谦让”体现了谦虚、“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具有从大处着眼的开阔气度,有利于在群体内部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总之,关爱、担当、谦让、理智与诚信,小则可以作为家庭和谐稳定的坚固基石。推而广之,可以成为健康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交往的立世之本。

 

孟子还表达了一种批判和抗争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变革。例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有人说:“今天我们阅读那些抗日将士在生死关头留下的遗书,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光芒。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孟子思想的滋润,中华文明无法绵延两千多年”![2]

 

孟子的思想基于“民本”,倡导平等的人与人关系,希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人以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即化生于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

 

战国时代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形成的铿锵之声延响于汉,“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称赞屈原:“蟬蛻穢濁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緇,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马迁颂扬铲除不平,救人于水火,轻生死重节义的侠义精神。认为人的精神追求是人生的第一导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故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武帝以后,中国历朝尊孔。总会出现上层奢靡与下层贫穷的二极分化,由变腐而变弱,内部朽烂亦无力抵御外敌的入侵,若干代后都逃脱不了消亡的结局,以致成为周期律。究其原因,不乏缺少正义精神的支撑,即缺少骨力。以富贵为激励,难以聚集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于水火,为人民谋幸福的仁人志士,反而混入了大量投机分子和奸佞小人。等级制与生俱来的利诱导致对民众的漠然,消弭了人民群众拥戴的热情,终使矛盾激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讲的是文学需要风骨。推而广之,人们的思想认知,即精神世界的建设,何不亦是如此?

 

“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文辞有待骨力,如同人必须有骨骼。人的精神世界,同样依赖信念的支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当指端正、率直,坚持真理,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人有精神追求,才会坚强,思想的脊梁方能站立起来。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文章须要内容充实,不能干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生活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是健康灵魂成长的必要条件。“意气骏爽”,当为俊美、雄健、畅亮。我的理解,是要健康向上,符合“真、善、美”。

 

何谓“真、善、美”?

“真”即真诚、真实,非诚不达。首先是遵从实践第一,必须“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传递往往会疏漏细节或夹杂传递者的观点,甚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次是,不预设立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此外,个人的观点还不一定正确,需要广泛地包容其他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全面的比较与辨析得到证实,达到可靠、细致、深刻、深远。

 

“善”为优良、优秀之意。着眼于人,包括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包含储备和开拓,如储备知识,开拓眼界;储备健康,开拓能力;储备经验,开拓智慧等。至于如何善待他人,有人以为:“善良 = 善意 + 理解 + 尊重”[3],即光有善待他人的主观意愿还不够,要理解和尊重别人,形成交流与互动。也有人会利用别人的善良达到利己的目的,善良就会蒙上需要自我保护的阴影。所以,善良能否推行,是人群整体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美的含义丰富复杂,百彩纷呈,不胜枚举。美还和情感有关系,每个人的审美观会不一样。但优美的外表需要与优良的内涵配合,内在之美往往会溢于言表,即所谓气质。故有质朴而不失其优雅者,简约而可见清奇者。深沉的精神寄托往往会凝练出高度概括的美,例如“八大”。有人说,至善方能至美;也有人说,美就是真、真就是美,应该有了真和善离美就不远了。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追求完美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成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动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刘勰的著述,对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应该是在二晋动乱之后,对由于统治阶层的物欲、短视与内耗,而造成极大人间悲剧之后的深刻反思,将中国人对精神世界的认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勰的“风骨”之说,亦可涉及于个人的思想建设,倡导读书、实践、思索、比较与辨析,推而广之,正确的思想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林则徐有一副对联,下联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与“骨峻”相合。人的意识有其强烈的自主性,需要平等的对话。这种平等交流的结果,往往是正确纠正谬误、清明启迪愚昧、开阔包容窄小。唯有自身求正向上、胸怀开阔,方能兼容并蓄,抵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

 

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人以为,寥寥数语已经将个人与家与族群与国家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了。初读此语,尚不以为然,至少还不完整,因为还不一定能形成合力。然而看中国的历史,孟子是讲对了。中华民族的“人之本”就包含了奉献、顾全大局和自我牺牲,这样的人结合在一起,不是散沙,而是铜墙铁壁,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依然屹立。这即是中国历史上的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它建立在个人对社会付出的基础上,和“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是同一个意思,虽然在一些时候会被“禄蠹”的灰尘所掩盖,乃至形成被颠倒的“悖论”。

 

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光辉,在今天依然会折射出璀璨的光芒。“个人活力解放的最大结果,可能就是科学的惊人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造就了前人不敢想象的新世界”,其前提是群体对所有个人的尊重与包容。也许东西方精英对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是为民众谋幸福,还是个人至上,这个前提都是不可缺失的。孟子思想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含了“谦让”,亦可以理解为通过同时关心他人,作“换位思考”,对自身作出考察与调节,这成为中国古典集体主义中的强大的粘合剂。

 

老子以自然为出发点,认为“道法自然”,希望人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界都能够和谐相处,保持均衡。但人们出于贪婪,往往越多越好。激情会形成潮流,席卷一切,直到撞击坚壁,掀起巨浪。世间事物皆有内在规律,然而人们总是在实践中逐渐体察,循经验的惯性为判断,谁又能预先洞察一切呢?孔子以国家为出发点,倡导“仁”,希望实现其“贤人政治”。但由于人们趋利的惰性,造成逆向淘汰,使其理想难于实现。孟子以人为出发点,确立“人”的概念,高举正义大旗,力求提高人的品质,充分发挥和发展人的能力。其著述闪耀着“舍生取义”的精神光芒。能在“国难”时激励“良将”,但在太平世界却容易被淡忘。但我相信最终他们都能走到一个共同的汇合点,这个汇合点就是一个充分良序发展的社会。

 

有网友以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起伏伏,不绝如线。她的民众,忽强忽弱,忽散忽聚。但在任何时候,总不缺敢于站出来为民族牺牲的英雄豪杰。…… 每到生死存亡之际,都会有一代人能忍辱负重挺身担当。他们在最绝望的境地能看到希望,在看不到希望时还能咬牙坚持。他们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一辈子。为了长远目标,从眼前点滴做起;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甘愿做铺路石。只要有了这样的领袖,只要有了这样的人民,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永远不会被打败的民族,一个迟早秀出世界之林的民族”。[1]

 

 

网文摘录:

[1]《中国之路——从抓革命促生产到改革开放》

[2]《孟子帮中国人补了钙》

[3]《也谈善良》

 

所有跟帖: 

可惜对历史弯路没有真正的反思。 -youtub- 给 youtub 发送悄悄话 (48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06:44:51

单有结论,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此请教,望不吝指正。 -成旭- 给 成旭 发送悄悄话 成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15:42:54

若某处有大作,必拜读。 -成旭- 给 成旭 发送悄悄话 成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15:45:39

本坛的作品 苍生 就很好 -youtub- 给 youtub 发送悄悄话 (96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17:19:44

谢谢! -成旭- 给 成旭 发送悄悄话 成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17:21:52

3 -youtub- 给 youtub 发送悄悄话 (49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17:37:12

应该和我讲的“逆向淘汰”是一个意思,还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至于工业的发展我见到的只是局部,其余是引了一位文学城网友的文章。 -成旭- 给 成旭 发送悄悄话 成旭 的博客首页 (228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18:29:27

前面部分都拜读了,觉得很真实。后面的部分觉得是要留个光明的尾巴,质量下降了。 -youtub- 给 youtub 发送悄悄话 (72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19:40:38

坦诚相见,令我感动!确实曾有朋友以为“静夜萦思”是狗尾续貂,但化了不少功夫,有点舍不得。还得继续学习与思索,谢谢你推荐的 -成旭- 给 成旭 发送悄悄话 成旭 的博客首页 (36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06:30:18

成兄,你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我给你泼点儿冷水哈:多数时候老百姓就习惯点儿俗的,因为他们大多数时候为口中食奔波劳碌, -FrankTruce1- 给 FrankTruce1 发送悄悄话 FrankTruce1 的博客首页 (740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06:49:36

讲的好!我也只是个人的想法,成长经历不同,想法自然不同,大家说出来,才会知道。没有泼冷水的道理,我也一直在思索,自己做的 -成旭- 给 成旭 发送悄悄话 成旭 的博客首页 (84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07:49:18

个人看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流传下来的都是有利于统治,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那些部分。几千年历史大浪淘沙下来,能 -FrankTruce1- 给 FrankTruce1 发送悄悄话 FrankTruce1 的博客首页 (1470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08:12:41

讲得对!走着瞧。 -成旭- 给 成旭 发送悄悄话 成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08:30: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