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人,随着现代人寿命的增长,患病人数将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就知道了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是老年痴呆症致病蛋白,但十几年来,没有人看清它到底“长成什么样”。
获得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世界上多达几十个实验室都在进行科研攻关,但十几年来都未有大的突破。外国科学家只能将蛋白酶解析到12埃(1埃等于0.1纳米,1纳米等于10的负9次方米)的分辨率。
此次施一公教授对获得的复合物样品进行了冷冻镜分析和数据收集,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4.5埃的γ复合物三维结构,更进一步地分析出了其三维结构。
施一公表示,此次空间结构上解析为首次,“好比国外科学家在100米外看一个馒头,而我们在5米外看一个馒头,我们的目标是做更精细解析,未来能在10厘米外看一个馒头。 ”
2014年3月,施一公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晶体学领域国际最高奖项——爱明诺夫奖。这是一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持续数十年最激烈赛跑,中国科学家以一次完美撞线赢得了胜利。
2014年6月29日,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个让世界顶尖生物学家为之一震的惊人发现。它是罕见的,让世界顶级期刊《细胞》《科学》“疯抢”的重大成果。
http://www.wokeji.com/shouye/rekeji/shiyigong/
顺便提一句,方舟子在2008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报说,施一公在申请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时涉嫌造假。施一公所获得的“极高荣誉”非常廉价。并且施一公在《自然》发表的论文有充数之嫌。
ZT: 施一公团队解析老年痴呆元凶清晰面貌
所有跟帖:
•
施的成果说好确实好,说充数也有道理.看侧重点.
-auroraA-
♂
(660 bytes)
()
07/18/2014 postreply
16:22:41
•
不是看到了一个样子,是看的精度增加了。就像从放大镜到显微镜。
-xwu622-
♂
(0 bytes)
()
07/18/2014 postreply
18:28:05
•
没看他的文章.如果按你所说,意义就更小了.算是个技术突破.对老年痴呆症的specific作用很小.
-auroraA-
♂
(0 bytes)
()
07/18/2014 postreply
22:51:43
•
就像看一个运动着的人,精确测出某个时刻胳膊和大腿的夹角到0.00001度又有什么意义呢?
-auroraA-
♂
(0 bytes)
()
07/18/2014 postreply
23:00:16
•
是个进步,但吹得太厉害了一点。即使把结构完全搞清楚了,距离治疗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阿留-
♂
(0 bytes)
()
07/19/2014 postreply
06: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