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 著作人 林三郎编著 转贴

来源: ouyanghui 2013-09-27 10:18:0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895 bytes)

书名 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  

著作人 林三郎编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研究所日本问题研究室译
 

出版人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9-01
 

印刷时间 1979-01
 

开本  32  
 

页码 222 页  
 

装帧 平装
 


 


 

 

以下文字为我论坛首发,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日本陆军对苏军的看法
 

   上面多次谈过,在日俄战争中获得胜利的日军,由于害怕沙皇俄国进行报复,在1907年制定的国防方针中,规定俄国为第一“想定敌国”,说的干脆一点,当时日本陆军是害怕大国俄国的。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日本陆军对俄国的这种恐惧的心理消失了一些。正如上面所说的,1923年日本修改了国防方针,从“假想敌国”中去掉了苏联。
 

   1929年中苏纠纷后,日本陆军感到“苏军未来另人可畏”,在1931年满洲事件后增加驻满洲的兵力,以便与不断增加的远东苏军对抗,与此同时,陆军开始正式研究对苏军战法,教育总监部于1932-1933年编成了《对苏军步兵作战》第一卷和第二卷。1933年,参谋总部编写了《对苏作战法纲要》作为大兵团作战的指导方针。
 

   在1936年修改国防方针时,海军和陆军分别把美国和苏联作为“目标”。当时,日本陆军对苏联怀有极大的戒备心理。其一是苏联根据战争注定不可避免的战争观,采取了彻底加强国防的政策,凶猛的发展军事力量;其二,就是对苏联那种侵略性和渗透性总是感到不安,一旦被苏联抓住弱点,它就会乘虚而入。这两方面因素成了日本陆军持续不断的加强对苏战备的强大动力。
 

   《对苏作战法纲要》在开头部分提到了苏军的特点,目的是使人们了解苏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军队。可以说,这是日本陆军对苏军的基本看法。
 

   《对苏作战法纲要》中提到的对苏军的看法   本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苏军的特点:1.民族特点,2.政治及社会因素,3.建制、武器装备和训练。
 

首先,来自民族性的主要特点:
 

1.        基于事大主义的民族特性,苏军是欺软怕硬的。
 

2.        .苏联人莽撞、粗鲁、缺乏进取心和创造性以及独立自主精神。
 

3.        苏军最大的缺点是不善于协同动作,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各部队往往分散作战不统一。
 

4.        在兵力部署方面,苏军往往机械的执行各项规定,不能随机应变和加强重点。
 

5.        苏军善于防守,正面作战表现十分顽强,对侧翼非常敏感,尤其是后方补给线受到威胁时更是如此。
 

6.        苏军不固守一城一地,进退灵活,往往是大踏步后退。
 

7.        苏军刻苦耐劳,耐寒力强,而且受局部失利的影响较小。
 

8.        苏军善于宣传鼓动和进行谍报活动,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受敌人的宣传。
 

其次,主要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形成的特点:
 

1.        苏军由多民族构成,各民族的利害关系往往不一致。
 

2.        苏军往往把作战指挥服从于政治上的战略和策略。
 

3.        苏军不管部队大小,都有专门从事政治工作的机构(如对占领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宣传工作等)。在作战的同时,花费很大精力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工作,以便提高军队的阶级觉悟,改变战场上的政治形势,使之有利于自己。
 

4.        苏军主要是通过政治工作上发动该地区的人民群众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
 

最后,主要由于建制、武器装备及训练等因素形成的特点:
 

1.        苏军高级指挥人员,一般说来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壮年,但他们亦有诸民族共同的缺点。不过其中有些人,指挥勇敢果断、雷厉风行。非俄罗斯民族尤其如此。
 

2.        苏军的组成几乎完全立足于无产阶级社会基础之上,具有阶级性。正规部队一般都经过两年的军营生活,由于普通教育的迅速普及,所以他们的战斗技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苏军中班长级的下级指挥人员在战斗技能方面大体上只有日军上等兵的水平。由于平时干部定员充足,所以战时部队中干部比例可能比日军高。一般说来,干部比较熟悉相应的正常指挥职务,但对战术上的广泛应用和理解比较差。
 

3.        苏军中正规部队和民兵几乎各占一半,但这两种部队的战斗力相差很大。
 

4.        苏军的编制和武器装备有如下特点:
 

     步兵有很多机枪,步兵团所属炮兵也很多,有充足的山炮和轻步兵炮;师属炮兵的火炮一般来说是旧式的;骑兵多,武器装备也很好;有比较强大的航空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瓦斯)部队。
 

5.        苏军善于采取迂回包围战术,但往往犯兵力分散,正面过宽的毛病。
 

6.        苏军在搜索和警备方面常常有漏洞。
 

7.        苏军不善于在夜间活动。
 

乾岔子岛事件和对苏军的看法     《对苏作战法纲要》是在1933年制定的,当时苏联远东军正进一步加强它的兵力,到1936年它的步兵师数超过了日军驻满洲及朝鲜师团数的三倍。
 

日本陆军在进行对苏作战准备时,就是把以少胜多作为前提条件的。日本陆军大学在作战方案中,也想以日军一个师团去对付苏军三个师。关东军计划通过加强训练来对付数量上占优势的苏联远东军,培养进攻精神及提高指挥水平等以提高部队质量来弥补兵力之不足。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苏军的数量优势并不可怕,所以往往出现过低估计苏军、轻视苏军拥有的物质力量的倾向。
 

在1937年的乾岔子岛事件中,关东军所属的一支部队曾击伤、击沉过苏军炮艇,促使关东军内部上述倾向更加严重了。实际上对苏军来说,不过是遭到一些轻微损失,而关东军却认为由于这次战斗的胜利才使边境纠纷得到解决。关东军认为事实已经证明,对苏军也完全能给予沉重打击,甚至竟然说出什么:“对苏军只要给予痛击,它就会地乖乖的退却。”
 

关东军的这种用武力解决边境纠纷的想法,给乾岔子岛事件以后发生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两次事件却给日本陆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它认识到在边境纠纷中给苏军以沉重打击是很难的。作为日本陆军,尤其是关东军来说,在提出武力解决的主张之前,本应更加认真而具体地研究如何给苏军以沉重打击的问题。
 

事实是,关东军在乾岔子岛并没有同苏军大部队交过锋,但是却散布上述那种轻视苏军的观点,这纯属自吹自擂。产生这种主观轻敌观点的原因,也许是日本陆军那种急于以少胜多的使命感过分强烈的缘故。因此,可以说在乾岔子岛事件过程中形成的对苏军基本看法,并不是源于多次作战的实际体验,它的思想基础乃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精神力量,过低的估计了苏军的物质力量。
 

一般地说,日本陆军军官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过急。这种倾向可能受《作战须知》的影响,因为其中规定的指挥原则指出:“指挥官最忌无所作为和犹豫不决”。不能否认,在部分作战参谋中这种判断过急的倾向是很严重的。如果说在乾岔子岛事件中产生的对苏军的看法,是那些关东军作战参谋臆造出来的,恐怕也不算过分。
 

通过以后的战斗所见到的苏军形象    在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和日苏战争中,日军尤其它的情报工作人员,掌握了《对苏作战法纲要》中所没有掌握的苏军特点。现摘要如下:
 

1.        后勤补给能力强:
 

前面已经谈到,在诺门坎地区的战斗中,苏军有三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旅、三个装甲汽车旅及大批炮兵直接参加战斗。当时苏军能在远离铁路干线终点七百五十公里的开阔地出色地完成大兵团作战的后勤补给工作,使日本陆军惊叹不已。
 

在日苏战争时,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的二十几个师,从外蒙东部地区出发,克服重重困难,进军数百公里,他们这种巨大的后勤补给能力是确实令人佩服的。
 

由此可见,苏军一直把保证后勤补给看做是战胜敌军的一项重要因素。他们在战备工作中,十分重视作战部队和后勤部对之间的联系与平衡问题。他们不仅对前线部队干部进行教育,而且也对后勤工作干部积极进行教育。例如1939------1940年间,苏联新建了有关后勤方面的军事大学和军官学校。
 

然而,就日本陆军来说,他们的后勤部队人员往往是刚入伍的新兵,或即将退伍的老兵。载重汽车等运输船车辆的维修工作往往排在维修战斗兵器之后。在陆军大学里有关战术教育中,往往不考虑后勤补给能力。陆军大学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做不太显眼的后勤主任参谋。总之,在日本陆军中,轻视后勤工作的倾向是很严重的。因此,面对苏军巨大的后勤补给能力,日军只好是目瞪口呆。
 

2.        党员越多,战斗力越强:
 

在过去的沙俄军队中,率领部队前进的是现役军官,在部队中这些军官越多,它的战斗力越强。在苏军中,共产党员站在部队的前头,起着“火车头”的作用。例如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及日苏战争中,勇敢战斗,挺身而出的苏军官兵中看来几乎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据说,苏军中的党员在精神上做好了准备,决心以身作则,带动非党官兵,宁死不屈。而在日军的《对苏作战法纲要》中,根本没提党员人数同部队战斗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说在部队中党员越多,战斗力越强,这是苏军的一个特点。
 

在苏联部队中党员最多的是内务人民委员部所属的国境警备队。在这种担负国家安全的部队中的官兵,必须对党忠诚。和国境警备队相比较,属于国防人民委员部系统的部队,党员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坦克、航空及炮兵等部队中有较多的党员。在步兵部队中党员较少,连长或连长以下的军队干部也有不少不是党员的。
 

据苏联公布的有关资料,到1945年8月1日为止,苏联远东军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人数为八十八万五千四百七十八人,即站全军总数的一半以上。党员数和共青团员人数相比较,一般地说,党员数较少。据苏联公布的有关资料,在参加对日战争的是第三十五军(第一远东方面军所属)中 ,党员所占的比例为百分之二十八。这个比例在当时的远东苏军中,是比较高的。看来苏联当局敢于公布这个数字,原因也就在于此。据苏军当局战后公布的有关资料,关于在军队里党员所占的比例,每百人中,国内战争时期为五名。据粗略估计,在对日参战士的远东军中,每百名官兵中可能有十几名党员。
 

3.        侧背受敌仍然坚持作战:
 

日俄战争时期的沙皇俄国军队,从侧翼或者后方遭到日军攻击,在多数情况立即开始退却。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俄国军队中也同样可以看到。综合许多类似战例,日本陆军认为俄国军队对侧背受敌的反应是过敏的。
 

《对苏作战法纲要》中也指出:“苏军对侧翼和后方的反应非常过敏,对后勤补给线更是如此。”日本陆军认为,苏军继承了沙皇俄军的上述传统。根据苏军对侧翼和后方反应过敏这一特点,在对苏战争中推行了包围或迂回战术。
 

看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例如,在诺门坎事件中,日军第二十三师团为打击哈拉哈河东岸的苏军左后方,进入哈拉哈河西岸后发动进攻。苏军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更猛烈的进行反击。同时,在哈拉哈河东岸地区,尽管日军第二十三团对一大片苏军据点式阵地发起夜战,攻占了若干据点,一直打到阵地腹地,但留在前方据点的苏军部队并没有退却,而是继续顽强的抵抗。在张鼓峰事件中也同样才出现了这种局面。日军已经打到苏军的侧翼和后方,但苏军并没有溃散,看来这是苏军不同于沙俄军队的突出特点。这可能是由于沙俄军队多数指挥员缺乏斗志,而苏军指挥员只要上级没有命令就决不退却。
 

4.        大炮、坦克和飞机协同作战,显示了强大威力:
 

在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牡丹江地区的战斗中,苏军依靠大炮、坦克和飞机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给日本陆军以沉重的打击。在《对苏作战法纲要》中虽然没有提到苏联这种强大的协同作战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就是苏军的基本战力。正像日军一样,苏军也提倡军队旺盛的进攻精神和勇猛果断的战斗作风。不过,他也有不同于日本陆军的一面。这就是苏军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有效的使用武器看做是作战的基本原则。其中最典型的是大炮、坦克和飞机的协同作战。苏军的这种协同作战,其力量实在惊人,它使人感到如同沉重的压路机在隆隆声中冲破一切向前推进。
 

毫无疑问,苏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把大炮、坦克和飞机放在首要地位。众所周知,斯大林就十分重视炮兵。经过几个五年计划,苏联踏踏实实的加强了基础战力。而且,在人员装备方面,在炮兵、坦克和航空等部队中安排了较多的党员。
 

同它优秀的武器装备相比,苏军的服装显得过分简陋。苏军士兵穿着既不干净的又破破烂烂的军服,实在难看。不过,当时在穿衣问题十分紧张的苏联,这可能是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总而言之,苏军在军备上彻底执行了武器优先的原则。日军士兵的服装和苏军相比,是既整齐又美观的,但在武器方面,特别是火力装备则落后了一大步。
 

日本陆军《作战须知》规定:“战争的胜败,并不以兵力多寡而定,精练的、富于进攻精神的军队,可以以少胜多。”而且它特别强调勇猛进攻精神和旺盛斗志的重要性。日本陆军把步兵看做军队的核心兵种,并根据它传统的打法,善于打端着刺刀冲上去的夜战。在夜战中虽然可以攻占“点”,但占领面就十分困难,至于歼灭敌军大部队就更是无法做到了。在白天进行的战斗中,日军部队发挥了进攻精神,抱着地雷冲上坦克,但归根到底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就是说,日本陆军确信,只要有充分的训练、必胜的信念、极严格的军纪和旺盛的进攻精神,就可以压倒物质的威力而取得胜利。但是苏军却与此相反,认为作战方法的基础,在于有效的使用武器。在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及日苏战争中,最突出的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
 

5.        具有很高的冲破自然障碍的能力
 

    刚进驻新京的苏军部队中,有许多官兵脸上有被牛虻刺伤的痕迹。他们从西部地区过来时可能遭到了牛虻群的袭击。但他们毫不介意,表现顽强。在满洲国东部边界,苏军红旗第一军所属的一支部队不到两年时间穿过大森林地带到达穆棱前线,这件事是很值得赞赏的。还有,在南桦太岛边界线附近的战斗中,大约两个营的苏联步兵,利用夜间一口气越过了当时被日军认为是无法通过的沼泽地带,这也是很惊人的。苏军官兵依靠两条腿冲破自然障碍的能力是超人的。在这一点上,他比日本步兵强得多。《对苏作战法纲要》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估计到苏军会发挥这种高度的冲破自然障碍的能力。苏军不仅在机械化程度方面远远超过了沙皇俄国军队,而且在既粗野又有耐性这一点上,也可能超过了沙俄军队。不管怎样,应当坦率的承认,具有很高的冲破自然障碍的能力是苏军的另一个特点。
 

6.        指挥官生硬的指挥任务:
 

在日苏战争的停战谈判过程中,苏军前线指挥官拒不接受日军关于举行停战谈判的建议,这件事是日本前线指挥官异常为难。尽管日军部队向苏军部队指挥官提出停战谈判的建议,但苏军前线指挥官因没有接到上级命令,固执的按既定目标继续前进。尤其严重的是在南桦太岛,日军军使曾两次被枪杀。日本大本营甚至为此两次打电报给驻在当时已经停战的马尼拉的美军元帅麦克阿瑟,请求他从中协助使苏军接受局部停战。
 

谈判终于开始了,但前线各地的日军指挥官还是遇到了下列问题,使他们感到惊讶。
 

1.        在苏军前线指挥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差。
 

2.        苏军前线指挥官只考虑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关心其它问题。
 

3.        对完成自己任务无直接关系的事物,决不去干。
 

     在《对苏作战法纲要》中所说的关于苏军不善于进行协同作战和缺乏独立判断等问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除此之外,苏军部队指挥官在执行任务方面的教条主义,日军前线指挥官都感到惊讶。苏军指挥官的这种倾向,是满洲事变后曾在苏军中工作过的大约十名日本军官一致承认的。他们之中有些人还提出,在同苏联进行作战时,要消灭司令部等指挥中枢部门。理由是:这样就会使苏军前线部队得不到上级命令,指挥陷入混乱,战斗力将会明显下降。但是,在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及日苏战争中,日军始终没得到这个机会。

所有跟帖: 

苏、蒙军的进攻与关东军之防御 -ouyanghui- 给 ouyanghui 发送悄悄话 (84626 bytes) () 09/27/2013 postreply 10:21:0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