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蕭功秦,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作者按語:為什麼中美關係近年來會走向持續惡化?在雙方博弈過程中,處於相對守勢方的中國,應該採取什麼合理對策?本文提出以柔克剛;淡化意識形態對峙;用博大寬容開明的形象,來消解外部世界對中國“紅色帝國化”的誤解;柔中有剛地保持定力。中國在四十年改革中積累的強大國力與文明資源相結合,使我們有足夠的力量與智慧來應對未來挑戰01.上篇
中美已進入持續衝突階段
自2019年9月美國國會以414票對0票之比,通過《台灣保護法案》與《與台灣關係法》以來,在美國許多人心目中,中國已經被錯誤地理解為珍珠港事件以前的日本。
人們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二戰時的日本是侵略中國並南下侵犯越南的法西斯國家,由此而威脅了美國利益,這才引起美國的反擊,現在中國並沒有侵略其他國家,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維護自己的主權,美國有什麼理由這樣打壓中國?在我看來,三大因素引起了美國對中國的對立。
首先,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了美国对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的担忧,许多研究者都持这种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因素,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十四亿中国人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利,没有人有正当理由反对中国经济与国力的发展。中国的崛起可能会引起美国某些人的潜意识不安,尤其是那些极端反华的保守派,但不可能是众多美国人把中国视为敌人的正当理由。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在东海、南海、香港、台湾及非洲问题上的强势行动,克里米亚事件以后,中国对处于封锁困境的俄国的大力经济支持,2700亿美元的石油大订单对于俄国是雪中送炭,本是中国近邻的友善的行动,却被西方理解为“邪恶轴心”的出现。此外,中国与被美国认为具有“核弹嫌疑”的伊朗的商务关系,中国对美国所敌视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国的合作,中国促成南美洲的萨尔瓦多与台湾断交,并在作为美美国后院的该国,租借了被误认为可以用于军事目的的港口美国对此作出了过度反应,居然撤回了美国大使)。
这些事叠加在一起,让美国人错误地以为,中国正在对外进行全面的扩张,总是在有意地挑战美国,从而认为,中国已经在全球领域取代了俄国,成为美国的头号挑战者,这个理由比第一个理由更为重要第三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认为中国不但在强势崛起,而且是以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雄厚实力、以“红色帝国”的姿态,以破坏国际现行秩序的方式强势崛起。
在美国的意识形态政治中,中国近年来一系列维护主权的行动,例如建立东海识别区,在南海建島,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的进程、进一步整治香港动乱等种种维护主权的行动与努力,也被美国理解为“红色帝国”的共产主义向外扩张的行动,从而认中国对周边民主地区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文明秩序,构成了威胁。美国政客的煽动下,保守派成功地把这种错误判断,变成主流社会共识。美国两党虽然在许多问题上分歧很大,甚至发生严重的社会撕裂,但在对中国的这一认知上,现在却保持高度一致。
我們不少國人總是誤認為,美國是資本家社會,是唯利是圖的民族,美國人想到的只是做生意賺大錢,其實,這是對美國具有強烈基督教傳統文化的誤解。美國人在逐利的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傾向的民族,只不過他們的利益考量,與意識形態考量,一旦重疊在一起時,他們才會採取直接敵對的行動選擇。
鄧小平當年盡可能地避免美國人以這種方式來判斷他總是說,“中國不當頭,這個頭我們當不起”,他還說要“韜光養晦”,他還總是強調“不問姓社姓資”,從而避免激起美國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化的政治解讀。這樣就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在合作共贏過程中成功地增加了中國的國力,又避免了中國的發展可能帶來的中美矛盾與衝突。
隨著中國的經濟巨大飛躍,國內高調的民族主義情緒逐漸提升。近年來為了提升國內政治凝聚力,為了清理權力腐敗,中國在國內加強紅色基因與共產主義信仰的宣傳教育,對十月革命的隆重紀念等等,在美國卻被普遍誤解為中國政治向“文革極權主義時代”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