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院CIC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ivilization(CIC),ChineseInstituteC.org, 凝聚全球华人意志、恢复重建中华主体意识形态、创新发展中华文明,为未来1000年约150亿中华人民立极
正文

智慧社会主义引论 四 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五百年之回顾与展望

(2024-02-14 18:41:00) 下一个

智慧社会主义引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与未来范式

潘和平
panhepingism@gmail.com

四、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五百年之回顾与展望

4.1  社会主义的概念与起源 – 中国人文社会主义理念与历史实践

相对于自然血缘生发的家庭而言,社会作为一个近现代的概念是指超越血缘关系的家庭之外的、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人类群体生存结构。中国自古一直有一个概念叫“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基本对应于现代“社会”概念,也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后来“社稷”就被用来泛指国家社会。现代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一词来自于日本,对应于西文“society”一词。  

社会主义就其字面意思而言是指人们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人人和平共处、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善意和理想,是人文主义的在理想社会制度层面的一种意识和方向。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人文主义强调人类自身高于一切自然物和所有其它动物、植物和生命的价值。前面我们说到,相比于西方哲科文明,中国自古以来是更多地关注于人类社会和谐秩序的人文智慧文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有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倡导的世界是在一个君王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基本相当于我们今天语境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当然,共产主义可以是大同主义的一种形式,而大同主义并不局限于共产主义这种形式,而可以包含更为广阔和多样的可能性。

中国人文社会主义有三个重要理念: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天人合一不仅教导人们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隐含着人类社会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因而人类社会要遵循自然和谐之道。天下为公是人文社会主义的本体论,意味着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和各种资源属于社会整体,而本来就不属于个人私有,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符合自然之道(天理)。世界大同指向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近代50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乃至共产主义理想都是中国世界大同理想的近现代化及具体化。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所有其它私有阶级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等)的人文主义理念和思想,它所追求的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类和谐共生乃至彻底解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等理念和价值,永远占据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这也是社会主义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不仅是人文社会主义朴素理念的发源地,而且是最早的人文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国。战国末期,秦孝公赢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求贤若渴,便发布《招贤令》,许诺能大功于秦国者愿与之分享秦国。 这就已经表现出了天下为公的格局与胸怀。在秦孝公招贤令的感召之下,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抑商贸、废世袭奖军功、建县制严立法等一系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经过秦孝公商鞅变法(以下我们称为“秦国变法”,我们认为商鞅只是秦孝公领导的秦国中央政策的具体执行人),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中央集权制王国;也奠定了日后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中华伟大事业的制度基础和综合国力。我们看到,秦国变法的核心制度在于废除贵族特权,实行人人平等的军功制度。在政治上,除了国家领导核心-君主(赢氏公族)-的君权保持不变外,整个秦国已经废除了分封公族与贵族的封建制,而实行了任人唯贤与依法治国,具有君主民意社会主义性质。当然,秦国的君主集权制度在秦始皇时期过于集中,战时法制到秦朝全国统一后初期未能及时地与时俱进予以调整,秦始皇身后秦朝中央出现内乱而又有农民起义并引发六国贵族残余势力复辟。进而到汉朝时血统封建又出现复辟反复等等。 中国人文社会主义在近代的复兴是得益于俄国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种近代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唤醒了沉睡于中华文明意识深处的人文社会主义。

4.2 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文社会主义理念平行地,环地中海并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带有空想性质的乌托邦社会主义(utopian socialism)理念,也多称为“空想社会主义”[16],其思想渊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前427-前347年)的著作《理想国》。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1478~1535)的《乌托邦》一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在文艺复兴思潮的人文主义氛围影响下,与莫尔同时代及后来有相当一批人探索过这种思想,并最终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有:莫尔、康帕内拉(1568~1639)、圣西门(1760-1825)、欧文(1771~1858)和傅立叶(1772-1837),都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一词是19世纪初圣西门创造的,其拉丁语源是中世纪时代的“社会”这个拉丁语词。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16世纪至19世纪初共300多年,其学说从主张仍然保留私有制发展到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也有人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到了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其主要表现在: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在理论上提出了经济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是阶级分化和阶级剥削的根源等观点,并依此观点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理想的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他们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即未能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

4.3 马恩“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马恩)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与傅立叶及英国的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一种有着初步科学逻辑的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马恩使“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得以在工人阶级中迅速传播,而空想社会主义则逐步走向式微。1848年,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7]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著作《资本论》[18]和后来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19](1875),与恩格斯著作《反杜林论》[20](1976-1978)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1](1880)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从马恩发表这些著作的时间顺序上,我们看到,马恩是首先通过《共产党宣言》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断语,断定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然后在其后的三十多年中,通过《资本论》(四卷)、《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 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当时社会的信息条件研究论证了这些论断。这也是一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当然这种研究方法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先入为主的偏颇。这也就埋下了原本的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主要论断被世界近代历史证伪的可能性。当然,马恩历史性地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原创性的导师,归功于马恩“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的大多数-无产阶级-谋求解放、为人类社会设计和平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并且《资本论》等马恩著作也开辟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以马恩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为两大基石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统称为马克思主义。

马恩“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之上的,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恩将以欧洲为主线的世界历史分为四个前后相接的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预言了其后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与奴隶,封建社会中的地主(封建主)与农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与工人,构成各自阶段的两两对立阶级。马恩认为是阶级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但这里,马恩没有看到,在任何一种当前的阶级社会中,并不是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社会的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进步,或者说这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新的生产力阶级与现有的(老的)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欧洲)封建社会,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农民阶级)战胜了地主(封建主)阶级,使得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同样道理,在(欧美)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不是无产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而是未来某种更强大的生产力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从而推动社会进入到更高级的阶段。后面我们会论述,在当前的世界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是掌握着智慧经济生产力的新阶级,如生产计算机的IBM,掌控操作系统的微软,占据社交信息平台的谷歌和腾迅,主导电子商务平台的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最近实现了广义人工智能ChatGPT突破的OpenAI等等。我们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构成一对阴阳太极结构。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为作为阶级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如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不是单纯的“物”,而是有着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和人群。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是一种线性的过程,而必然是一种非线性、非稳态的复杂过程。当然我们也看到,马恩也必然受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毕竟马恩当时的科学也只有牛顿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文明学理。后来出现的相对论物理学、量子力学、复杂性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等)、基因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科学、以及最新出现的广义人工智能模型等,已经极大地扩张了人类的知识圈和想象力。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马克思看到,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理论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这种价值增殖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马克思以此来推理断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的垄断,从而导致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马恩因而主动地号召无产阶级起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后来马恩断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并同时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今天我们认识到,价值是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价值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这是工厂制经济社会的事实。它的表象是劳动协议或劳资谈判合同的执行过程的结果。其实,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合同理论,地位上相当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说的是劳动者不能弄清楚自己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资方最后的控制权,它不属于劳动者。就是说,劳动者对劳动过程没有最后的控制权。这是商品社会的事实,马克思把它称作“剩余价值理论”。狭义地讲,资本主义企业被直接规定为资本家特别利用市场劳动力合约的一个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控制生产方式和劳动合约。但是我们看到,马克思《资本论》中并未实质性地论及“市场风险”-这个在现代经济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狭义的资本主义企业中,市场风险是由资本家承担的,工人阶级(劳动者)并不需要操心;因而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一个法理理由在于对市场风险的承受担当和风险补偿。站在中国太极哲学的视角看,剩余价值与市场风险构成一对阴阳太极结构。

4.4 列斯苏俄社会主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各国各种政治势力的不平衡和激烈冲突出现了薄弱环节,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列宁(1870-1924)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相结合,首创性地实践了马恩“科学社会主义”,捍卫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国家制度的跨越。列宁去世后,斯大林(1878-1953)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巩固和建设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德日法西斯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极大地激励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各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历史地看,列宁和斯大林(以下简称“列斯”)前后相接地共同创建了列宁主义[23-26]和苏俄社会主义的榜样模式。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创新性的贡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帝国主义理论[22];2)无产阶级革命理论[23];3)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4)无产阶级专政理论[24];5)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6)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7)新经济政策。列宁的天才首先体现在他能够在二十世纪初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版图和风云变幻中以一双慧眼洞察到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进而看到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能够首先在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革命成功(这就超出了马恩的本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为邓小平主导的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战略上,马恩根据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全球化状态,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要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可是,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和利益矛盾,使得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这种不平衡和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成熟度之不同,就使得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国家同时爆发已经变得不可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消弱,导致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链条上出现了易于被无产阶级革命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出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可能性。列宁主义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指引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它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斯大林是一个伟大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有伟大的理论贡献和卓绝的实践和建设成就,也有粗暴地杀戮自己同志并导致无产阶级政权异化的阴暗面。 在理论上,斯大林创立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25],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立有待世界革命成功的思想。依据这个理论,斯大林的政治体系充分发挥了列宁关于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把苏联建成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国家,并且领导了苏联和第三国际的内政外交。在经济上,斯大林开创性地建立了和实践了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七十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即苏联式的计划经济[25]。这是一种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公有制与政府指令性计划、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活动。在当时特殊的困难的历史条件(被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下,斯大林通过他的政治经济体系,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到一种极致,使苏联建立起了较完善的人民福利体系,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也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由列斯所开创并实践建立的苏联模式,包括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也被后来的实践证明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苏联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明显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2)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无视甚至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长,追求高速度,而不讲质量效益;4)在政治上,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导致特权阶层滋生,使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违反共产党人初心的异化,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并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

4.5 毛邓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到今天, 近现代的中国经历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上最复杂曲折、艰难困苦、也最波澜壮阔、辉煌壮丽的绝地反转而后强力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结束在大陆的存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经了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自由的斗争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后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二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后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建立人民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社会主义共和国,使中国走向自立、民主、富强的一段发展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国民党,其精神领袖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其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而“三民主义”也是一种中国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其领导核心是毛泽东,其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当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认为,作为中国红色革命指路明灯和主体智慧的毛泽东思想,具有中华主体文明现代化和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性质。从历史的高度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由毛泽东创立和倡导的,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事业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革命、军事斗争、和国家发展理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前苏联主导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话语权,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更多地被认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而忽视了作为中华主体文明现代化复兴发展的历史地位。中共认可并尊崇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性理论。毛泽东思想专注于将旧的制度和价值系统击垮并摧毁,提出了一整套的战略战术构想,这部分实质性地吸收了中国古代世界大同主义的天下为公的人文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兵家和纵横家的传统智慧,并创造性地发展到新的高度,经过了历史的实践检验,已证明其行之有效。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亮点主要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理论[26-27], “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和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迁灭战”为主的“十大军事原则”[28]等人民战争兵法,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战”[29-30]等抗日战争大战略,“为人民服务”和“走群众路线”的人民主体性原则、“三个世界的划分”的世界势力博弈均衡战略等等。至于毛泽东思想中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些理论,如"继续革命理论",后来不为中共官方认可;毛泽东个人晚年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和运动等被明确否定为严重政治错误并导致经济封闭落后的原因之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袖们过世后, 邓小平重新出山。在邓小平的支持和领导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迅速在全国展开,在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上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31]。这次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在邓小平指导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了把中共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启。在这个历史转折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32-35]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发展,江泽民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个全民党,其党员来自全体人民中的先进者和优秀者。

我们认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主体智慧的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在一个级别上,也同样具有中华主体文明现代化和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性质。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理论是中共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历史上,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三千年文明史上上唯一可以比肩秦国变法的国家体制改革;而且根本不通过流血的革命,而完全通过和平非暴力的体制改革,就实现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推动了政治体制现代化进程(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入)。

邓小平也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所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使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进入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也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中国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将在可以预见的不长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从而恢复中国在世界经济、科学与技术版图上的主体地位。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民族的新时代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6]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把富国与强军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文明内涵。

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37],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可靠的现实抓手和依托平台。这些重大原创,是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博大胸怀和崇高道义、运用科学思维作出的理论创造,必将在人类历史上,包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树立起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