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代价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思考人性,展望未来
正文

另类知青的回忆(完)

(2021-11-19 09:15:24) 下一个

六、参加高考

学期进行到快一半时,国家宣布了恢复高考的决定。那时的规定是,应届生不能报考中专,除了老三届(1966年到1968年三年共三届高中、初中毕业生的统称),已婚的不得报考。公社教办的负责人告诉我:“你可以报考中专。”我回答道:“要就不考,要考就要考大学”。幸好真的考取了,否则这句话又要成为我骄傲的证据。十多年来的第一次高考,学习再差,只要有资格报名,谁都不愿放弃这次机会。我不可能抽身去参加县中为高考举办的补习班,倒是有好些人拿着一大堆笔记来问我,我就根据笔记的上下文给他们解答。

填志愿是一件头疼的事,没有什么石头可摸就要过河。我只听说过北大和清华,就打算填这两所学校。汪老师对我说:“反正你还年轻,考不取下次再考”。可另一位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却用现身说法,坚决要我报考师范学院。他当时就是因为第一志愿没有报考师范未能上大学,比他分数低的反而录取了。我最后还是听了他的劝告,第一志愿填了省师范学院数学系(我本来就喜欢数学,再加上徐迟的影响。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写道﹕“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这篇发表于恢复高考之际的文章﹐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报考数学)。公社教办的负责人看到我填报师范学院后,告诉我应该填地区分院,到时反正会就近录取到分院的。只是因为不好涂改才作罢。“分院”这个词真是坑死人,差一点害我报考了“专科”。

高考过后,成绩还没有出来,我觉得考得不好。数学也就及格,反三角函数、排列组合、复数等都没有学过。物理是我的弱项,和化学同卷,可有机化学我也没学,所以理化的分数也不会高。作文的标题是《难忘的时刻》,大概还过得去。政治几乎全是瞎蒙,半年前在公社的老师考试时,我就没有及格。而一位从县城下放到我们公社的同班同学说他考的不错,周围的人都觉得难以置信,我也深表怀疑。

考完数学时,就看见汪老师守在校园门口。他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比较沮丧地告诉他,可能就是60几分。他却说,60多分就很好了。

那位说他考得不错的同学后来复读过,还是没有考上。

我上大学之前还被我所在中学附近的一位父亲请去给他的儿子辅导(好像还没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开始了)。只是晚饭加一点夜宵,没有报酬。

拿到通知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到县里参加体检时,身高体重是两个45:身高4尺5(1.50米),体重45公斤。全县考取的人数不到三十,七五届我是唯一的。

我父亲知道我被录取,并不是很高兴。因为又要花钱,虽然不用交学费。我四年大学大概花了五百块的样子。前三年都不超过100,最后一年多一些。不过,我父亲还是找一个熟人,搭他的便车到衢州,然后送我上火车。记得在衢州的街上,第一次见到很多车辆,眼睛忙不过来。几次都是被我父亲拉住,才没被车撞上。

我肩上扛着箱子,手里提着被子走出火车站。车站门口有很多接新生的在校学生。我用不利索的普通话报了校名,就被接到了就读的大学。我就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大学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angLin6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爱城华侨' 的评论 : 96岁的确是高龄了。我父亲3年前走的,90岁。
我的那位同学正是这样,东西没有真正学会,自以为是。这种人补习的作用不大。
YangLin6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是的。我正在写一个”番外“,就会谈到这一点。
爱城华侨 回复 悄悄话 当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是的,我是1979年,从农村考上大学,家里祖辈都是农民,改变了祖祖辈辈当农民的命运;等我大学毕业后,也极大的改善了父母的晚年生活,我有二个哥哥二个姐姐,父母的生活费基本都是我孝顺的(我独自给他们买了楼房),我妈妈今年走的(96岁高龄,我村是有3000多人口的大村,走前是我村最高龄的),虽然很伤心,但也有点安心,自已总算尽了一份孝心。
爱城华侨 回复 悄悄话 那位说他考得不错的同学后来复读过,还是没有考上。)那些自认为考得好的同学,分不清对错,最麻烦了;我考试时:那些会,那些不会,那些模凌二可,都很清楚的。我有位同学考了五年,我都大学毕业了(1983),他还在考,而且也没有考上。他每次考完,都认为考得很好;有一二次我跟他对题、对他说,并没有他所说的那么好,他认为做对的,其实并没有做对;结果成绩下来,就跟我说得差不多。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当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现在上了大学也难改变命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