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斯

心中自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正文

宝钗费尽心机为那般?

(2021-10-10 07:11:51) 下一个

经典名著《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几乎就伴随着诞生了研究它的文字,譬如脂砚斋的脂评红楼,而这数百年间考据派、索引派更是风起云涌,针锋相对,竞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之事,足见其魅力之大。读《红楼梦》, 最耐人寻味的是品人性,书中大大小小几百号人物,个性鲜明,性格迥异,无一雷同,为人处事也各有自己的立场,读者们似乎也都能从书中人物中看到自身的影子,善恶对错及喜好读者们更是有自己的评判和选择倾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谓千人读红楼,自有千般滋味。

宝钗是书中的女主角之一,作者将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她比作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才高貌美,和另一位女主角黛玉不分伯仲。和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且至情至性的诗人黛玉不同,宝钗一直都是务实有野心的人,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大度宽容,“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便一语道出了她的高远志向,为此她一直在贾府努力经营人际关系,上至老祖宗贾母和王夫人,到黛玉,湘云,邢岫烟,香菱等姐妹们,下至袭人,赵姨娘及其他丫鬟们,不可谓不周全细致,正如她自己所说“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可我却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有如此远大人生追求和世俗功利目的宝钗,何以会费尽心机想嫁给不通世事俗物的宝玉?尤其是在她清楚地知道宝玉黛玉心心相印的情况下?

这恐怕还得从宝钗进京的缘由说起。宝钗一家进京,书中曾明确交待,其兄薛蟠是“送妹待选”,显然宝钗本是来参加皇宫选妃的。可此事在书中却不了了之,后再未提及,但合理推测宝钗定是落选了,此乃作者厚道之处,对此避而不提,也可说是作者狡猾之处,定要读者细心体会其言外之意。而后府内便有了“金玉良缘”的传闻,让骄傲的黛玉为宝钗时常吃醋、耍小性,不知哭闹了多少回,因此处处给人留下小心眼、爱哭的印象。落选后的宝钗难道退而求其次,选择贾府的二公子宝玉为其婚配对象?从家族门第地位,毫无疑问两家自是门当户对,甚至可说身为皇商的薛家是有些高攀了。宝玉是老祖宗贾母的心肝,又是其母王夫人的全部人生依靠和指望,虽秉性乖张,生情怪谲,但其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就是他说贾府子侄辈中唯一略可指望其承继家业的。他的婚事绝对是贾府的头等大事。明眼人都可看出贾母是属意她的另一个心肝宝贝…外孙女黛玉的,老太太对二人的疼爱也非同一般,人精似的王熙凤便非常笃定地和丫鬟平儿聊起过此事,说这二人是一娶一嫁,不用使公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王熙凤还曾借送茶给黛玉公开拿此事玩笑,当时宝钗可就在现场。就连贾琏仆人兴儿和尤二姐闲聊,都能从口中随口道出,林姑娘将来一准儿嫁给宝二爷。但身为母亲的王夫人显然并不认同老太太的安排,她一直不喜黛玉,更属意自家外甥女宝钗,只是身为儿媳又不便公开反对老太太,合理推测应是她和薛姨妈姐妹俩在宝钗落选后,一起炮制了“金玉良缘”的说法,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透过薛蟠之口,得知薛姨妈曾提过,宝钗的“金项圈”须拣有“玉”的才能婚配,而此人除了宝玉还能是谁?王夫人深知自己不便和老太太唱对台戏,便通过贵妃女儿元春借端阳节赐礼,含蓄暗示此意,让老太太知晓。到她抄检大观园时,将老太太送到宝玉房里的、眉眼长得像黛玉的晴雯看作魅惑儿子的妖精,对老太太先斩后奏,不留情面地将其赶出园子,王夫人的心思已是昭然若揭。虽说长辈们各怀心思,宝玉一颗心可是扑在黛玉身上的,宝钗这样想挤进二人中间又是为那般?

宝玉不谙仕途经济、不求功名利禄,宝钗却有自己孜孜以求的现实目标,她就曾劝诫宝玉应追求功名,多和那些为官做宰之人交往,无奈劝诫无效。细想想,这二人的人生观真是大相径庭。为何内心成熟笃定的宝钗会认可母亲和姨妈的安排?宝钗当然有她现实的考量和不得已的苦衷。其一,家族现状让宝钗不得不作认可此安排。宝钗出身皇商家庭,打小锦衣玉食自不必说,只可惜父亲早逝,母亲又懦弱无主见,其兄薛蟠更因母溺爱而不成器,一无所长还只会犯混闯祸,聪明能干的宝钗可说年少起就成了是家中的支柱,帮助打理家族生意,为母分忧。这很大程度上逼迫宝钗早早形成了稳重成熟性格。可毕竟宝钗是个女孩子,家中生意因父亲去世,哥哥年轻不谙世事,被各省买卖承局、总管、伙计等,连哄带骗,逐渐消耗凋零,不得已母子三人进京投靠贾府。进京路上,薛蟠为抢香菱还闹出人命官司,虽说靠贾雨村胡乱判案了结了此事,说到底依靠的还是贾府的势力,作为皇商的薛家深知商家需官家撑腰方能长久,那么联姻便是最好的纽带。宝钗进宫无望后,“金玉良缘”的说法便开始流传于贾府,而宝钗从家族现实出发,以家族大局为重,对这桩婚事的安排也是心甘情愿的,这从她的一系列行为表现都可看出端倪。元春端阳节赏礼,从前一直都是宝黛一样,宝钗来了后,居然变成宝钗的和宝玉一样,从不喜戴珠宝钗鬟的宝钗还特地把那串元妃赏赐的“红麝串”郑重地戴在了手上,并有意无意让宝玉看到,其用义当不言自明。宝黛一起长大,两人亲密无间,互相走动频繁,无人见怪。可宝钗住进贾府后,有一回晴雯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这话可是冲着宝钗说的,可见宝钗也是常去怡红院走动的,如若宝钗无意于宝玉,她大可不必这么做,而宝玉房中最得力的贴身丫鬟袭人对宝姑娘那可是心悦诚服的。这自然也和她常去怡红院走动笼络有关。宝钗为人处事大度随和,最知看人喜好,也最会投人所好。贾母为她做生日宴,她单选老人家爱吃的绵软食物及老人家爱看的热闹戏文点;金钏投井自尽,她在第一时间赶去安慰王夫人,拿出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殓,甚至为让王夫人稍减歉疚难过,不惜罔顾事实,说金钏不是跳井自杀,估计是贪玩失足落井的;湘云欲做东开诗社,她深知其在家中的烦难,伸出援手帮她办螃蟹宴开菊花诗会;香菱想进大观园住住,宝钗便趁哥哥不在,将她接进园中居住;邢岫烟经济困顿,她也看在眼里,出手相助;甚至对一直和她较劲的“情敌”黛玉,她也劝诫她不可读闲书移了性情,还送燕窝以示关怀;探春对大观园除弊兴利、实施改革之时,她适时抓住机会广施小惠,赢得人心。几乎可说是上上下下都喜欢她,为人做事八面玲珑,上下周全,绝非易事,固然有她为人懂事善于察言观色的一面,但也可说是费尽心机,打点好上下各层关系,为做宝二奶奶奠基铺路。

其二,怡红公子宝玉的人品让宝钗放心。在那个女孩子婚姻无法自主,一切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与其盲嫁暗娶,倒不如嫁个知根知底的人。相信宝钗在心中必定反复思量过。宝玉虽不喜仕途,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可是样样不差,怎么说也是一聪明俊秀的翩翩佳公子。更兼生就一幅菩萨心肠,自小在姐妹群中长大,温柔体贴,天性纯良温厚。再环看周围宁,荣两府的男人,有像宝钗亲生哥哥薛蟠一般粗鄙不堪的,也有像贾琏一般浪荡不羁的,更有像贾赦、贾珍一般好色无度的。如若像迎春那样嫁了个忘恩负义的凶残势利小人孙绍祖,不出一年就将迎春折磨致死,那更是哭告无门。对比之下,贵公子宝玉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里对女性的尊重体贴是多么难能可贵。所以宝钗选择嫁给宝玉,无论如何也是不坏的选择。

其三,宝钗对宝玉虽说不上有多么深刻的爱,但其实心里也是有些喜欢的,尽管宝钗素日稳重端庄,擅长掩饰,不易让人察觉,但不经意间还是会有稍许流露。不然她何以时常会去怡红院小坐?宝玉挨打后,她赶着去给宝玉送棒疮药,口中劝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是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着立马噎住,还红了脸,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宝钗此时也情不自禁露出了一点小心事。袭人对宝玉细致体贴,样样针线几乎都是自己亲自动手,一般不用针线上的织工。第三十二回,宝钗见袭人忙不过来去烦湘云帮忙,宝钗便告知袭人,湘云在叔叔婶婶家是如何劳累及不自主,并主动表示愿意帮袭人做这些针线活,须知这些可都是宝玉身上穿戴的东西,她素来端庄守法,为何此时却不避嫌?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正是宝钗莺儿主仆二人一唱一和,巧妙地提示宝玉“金玉良缘”乃命中注定,天作之合。还有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也是宝钗巧妙地提醒莺儿用金线打个络子将宝玉的“玉”套住,再一次点明“金玉良缘”。这些自然不会是随意的巧合,当是有心人有意为之,宝钗的小心思虽曲折婉转,但依然有迹可循。
 

宝钗的选择固然是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后作出的,她或许认为自己遵从长辈们的旨意,伦理上并无任何不妥,只可惜她万万不曾料到的是,黛玉泪尽而逝后,宝玉虽服从家族安排娶了她为妻,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冷情冷性、一向务实屈从现实的她无法理解宝黛那个追求生命本真的诗意世界,也着实低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腔深情和黛玉之不可取代,最终还是落了个“一场心事终虚化”,她的人生理想和所有的努力,也究竟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或许她最终看不明白的是,感情终究是要讲真情付出和相知相惜的,再如何谋划算计也是无济于事,聪明如宝钗竟未能悟出这浅显的道理,怎不可叹,可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