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鹿文丛::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海外网络文学何去何从?

(2015-01-13 14:10:50) 下一个
大凡喝过两三滴墨水的人总要舞文弄墨,君不见世界各处山水名胜,总有人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痕迹。连那些大字不识的加勒比海盗,维京海盗也要找块大石头,歪歪扭扭雕上自己征服海岛的岁月。 人类活在时间空间的有限中,灵魂深处却是渴慕永无时间空间羁绊的自由。文字的出现,似乎为这些灵魂降下了一把通往永恒的阶梯,文学更是这把天梯上端,一顶耀眼的金色皇冠,不过也常诱得那些只想要皇冠,而非去攀登自由的人,落入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各类的作家们早就有了不同对“文学”的定义,比如罗曼罗兰把创作当作是对真理的追寻,他说道:“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而金庸对自己创作的叙述,多少代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取向:“文学不必追究其影响是好还是坏。照我个人的想法,文学作品是要写人的感情,尤其是描写比较崇高的感情。当然,也有另外的一种,比如《鹿鼎记》写韦小宝,未必是写崇高的感情,而是表示有这么一种人,中国社会之中有这个典型。至于第一种,我常希望的是去表达人性中比较崇高的感情。像《倚天屠龙记》,我企图写男人之间的友谊—不是同性恋”。

不过我还是喜欢这一句:“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好像是鲁迅语)”。文艺载体不同,或载歌或载舞,或铅印或手抄,无苦无闷就没有多少看头。

汉语文学如同英语文学一样复杂,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和加拿大文学都是英语文学中的一支,共性就是英文写作,因此语法,修辞和叙述上几乎有自己遵循的语言规律;差异性则在于内容上的不同,描述各自的“苦”,各自的“闷”。

再说海外华人文学,必然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前提下写作,必然要遵循汉语的修辞和文法。文学肯定不能脱离大众语言文字的特征,否则只是些有字的天书。
如此看来,海外华人文学的不同就在于其内容的不同,在于作者通过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所经历或所想象你我他的“苦闷”。不过海外华人离故土时间越长,以当代流行汉语的标准来衡量其作品是不公正的,文字毕竟只是载体,内容才是文学的灵魂。

老一辈的海外作家几乎都是走印刷品的路,其中的门槛就是要能被 编辑看上,没有通过编辑这关,再有读者也没有用。这种制度牺牲了许多天才。这条路有点象音乐中的学院派,能达到当代文艺副刊的要求就行,读者的感受一般很难感受得到。要想尽早出名者,这条路是捷径。上了印刷品,下一步就要被影视导演看中,这样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大红大紫的地步。不过作家们似乎摘了天梯上的金皇冠,但五十年后,一百年后还有人阅读吗?

网络的兴起,给各类草根作者带来的希望, 不需要学历,资历,每个人都可以“洋洋傻傻”地写上千言万语。文本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无需中间任何威权的裁判,作者也无需再戴上各类专家的帽子,你的故事好坏,完全依靠当下读者们的掌声。

不过网络作者的致命诱惑就是,有了小群的读者,总希望有更大一群的读者,喧喧闹闹中反而成了取悦读者的编故事者,这样又丢掉了文学高度的修辞性和艺术性,成了拴住读者和自己又长又臭的裹脚布。 网络小说的优点不用多言,一个词概括—–自由。 任何文学创作不在自由的环境下进行,还要看着所谓权威的脸色而书写,那么这种文学充其量只是部半宣传品,半八股文。

下面二十年,人类对网络的依赖会更加达到“不可自拔”的地方,新兴的小说家们首先都会从网络小说先入门,而印刷品将渐渐成为一种收藏品。以国内一知名小说网“榕树下”自己的数据,他们共收录了421643 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超过200万部(比中国所有文艺刊物六十年的累积还多)。那么多的文学作品,足够见到网络文学的爆发力是如此巨大,也证明网络文学肯定是今后文学创作的大趋势。

相比之下,海外华人网络文学创作还是不够兴旺,除了美国几个知名站点外,其他地区的文学创作基本还是草创阶段,这可能和读者群现阶段的爱好有关以及网站本身自己的定位。不过按照需要层次的理论,人一旦吃饱喝足,总会寻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文学早就静静地等候在这条路上了!

没有巨大读者群的需求,给创作者也带来创作时的苦闷:“我这些创作有意义吗?”对网络作者而言,稿费和成名早已不是什么终极目标,而是自己的作品被读者认同时所带来的“价值感”或“成就感”,这完全是精神层面上人的一种自我实现。当然当有了庞大的读者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相应的名和利。

现在在海外走上这条路的人不多,不过坚持下去者,走完这条路者更少, 用那句国人熟悉的歌词鼓励一下身边的网络作家们:“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写下去,不回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