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之音

人生如戏,青衫迷糊眼,小录人世间印象
正文

草见弥生——无限的网

(2008-03-22 05:43:38) 下一个

 

      

     前日在切尔希看画廊,在25街的伽尔森画廊见到日籍画家Katsumi的作品,画家使用了条纹,格子,圆圈等时尚潮流经久不息的元素,制作和设计中突现精致的现代手法,让观者感觉很为之牵动。你不能不承认这类作品传承了草见弥生(Yayoi Kusama
)的思路,然后加以发扬光大而已。
  
    草见弥生是日本当代艺术领域里的一位相当重要的艺术家,更是在国际前卫艺术领域中的一位杰出的先驱,她经历的创作道路也是经由一个不被理解到接受与推崇的过程,至今享有大师级的声誉。国际上对于草间弥生作品的认定——涵盖五十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及行动艺术——是90年代后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在1966年,她以一件户外装置作品参加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1500个玻璃球铺设在草坪上,她光脚穿着一套金色的和服,朝向空中抛球。日本当局认为她破坏了这项展览。然而到了1993年,日本政府在威尼斯双年展中专门为她设立一个主题馆,以表示对她的尊崇。于是,她成为第一位单独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想要颠覆长久以来食古不化,刻板守旧的日本艺术制度的年轻一辈,如今视都草间为典范。她大胆的表现手法,总是能传达出存在于其激进意念中的浪漫精神。
  
    草见弥生在童年时,就是一个独特的女孩子,自幼患有的神经性视听障碍使她长期被大量的幻觉所困扰,却也造就她感受周遭世界独特眼光,成就了她的另类艺术人生。 在她十岁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就用许多小圆点充塞画面,这是贯穿她一生所有作品的基调。说来似乎奇特,在她被幻觉所控制的意识中,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这像是自然和宇宙对于她的信号,让她进入自我的内心混沌中。
  
    依据伏罗依德之说;人类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一个无尽的天体,无边无际,文明的理念如同星辰,点点地闪烁。草见弥生就常有如此的体验:眼前是无数舞蹈般的动态,鲜艳的斑点绕着阳光摆荡,感觉自己变得很轻,如同火焰一般的炽热渴望纵情伸展。脑子里搜索着热烈的旋律,似随时可以带动她往另一个空间般地兴奋起舞。夸张,耀眼。密密包围的节奏,使草间像一根琴弦,在强烈的声场中获得最大幅度的共振。她的创作欲就像是荒原上的一团野火,汹汹焚烧,无穷尽地蔓延。她的早期创作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善用色彩高度对比的圆点,花纹,,生物触角和尖端,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色彩、符号、及间隔的波浪状变化,各种圆点图案鲜明而且赋与人愉悦的视觉感受。她的感觉让她使用构成丛林般幻觉的那些无止境的圆点,是先以铅笔打底,再加以一笔一笔填满色彩。此外,草间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许多作品都以蕈类聚生的造型出现,密集与再生的特色突现茂盛的生机!



 




    
    草见弥生早期作品曾不被人理解,而被批评为图案排列,组合式过于机械化。那是在经过印象派后期,抽象艺术后掀起庞杂的流派之间,传统的艺术种类、样式正在自我扬弃,它们之间的界线也逐渐消融;基因突变蔓生出来的许多艺术新种,更让世人眼光发直。当草间脱离单纯的平面创作,以节奏重复单一形象,玩色彩游戏,表现她迷茫内心的意象,在当年的艺术环境里却是完全陌生的。那年代的艺术家们深入地接触、探索现代生态,进而激发出原始创作力与先锋勇气,与现今随商业化浮沉的艺术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草间青年时就读日本长野县松元女子学校,毕业后到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主修日本画。当1957年她移居纽约,参与六十年代崛起的普普艺术活动,她的艺术创作进入最前沿的活动中,有了重大的发展。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博格等。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令人注目的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各界的注意。 因此被人誉为“前卫女王”。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纳西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美金2元。由于她作品中强调艺术应如超市可销售的概念,还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草见弥生同时涉猎更多的创作渠道,她制作的电影短片“草间的自我消灭”,曾获得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电影节的银奖。
    草间也从事写作,算是日本当代作家之一,陆续出版了包括自传在内的共十几部小说。如《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1978年), 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托弗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圣马克教堂的燃烧》(1985年)、《天地之间》(1988年)、《拱形吊灯》(1989年)、《樱冢的双重自杀》(1989年)、《如此之忧》(诗集,1989年)、《鳕鱼角的天使》(1990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纽约故事》(1993年)、《蚂蚁的精神病院》(1993年)、《堇的强迫》(1998年)、《1969年的纽约》(1998年) 。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她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她的精神世界,以诡异,荒诞的浪漫幻想见长,也表现了一种魅力传达的力度。
  
    九十年代以后,草见弥生的创作理念开始大量运用在商业艺术的领域,她与服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设计许多艺术商品。艺术品终于名正言顺与工业现代化经验结合,能够如商品般无限复制,大幅推广,直至永恒。如今很多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们,把草间的概念作为必修,强调视觉效果,衍生出许多新观念新设计。从服装,鞋子,帽子,拎包,围巾,直到化妆品的眼影等,都可追溯到草见弥生的观念与展示创作积累的影子。 



 
  
    从1973年起,草见弥生离开纽约的评论家、经纪人、及收藏家回到东京,于1977年自愿住进精神病疗养院。疾病是始终附属于她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激发了她的想象与创造力,使她有徊异于常人的视野,也同样使她避世而居,躲避声光幻象嘈嘈杂杂袭来的无尽干扰。“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于是我对于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认为它就像是咒语,正在剥夺我的生活……”从童年起就困扰她的精神幻觉并未因创作而消融在作品中,自称涂鸦者,患妄想症的梦旅人草间弥生被幻境苦苦追逐到情绪低谷时,不止一次地有自杀倾向。虽然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但在草间对自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至今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虽然年事已高仍继续从事艺术创作,从那些圆点幻展出的一张无限大网,像有保护作用地给了她生命安全感,并继续罗织深入心理的自传式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日本现存的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仍以高龄从事创作。她的脸上已布满皱纹,身躯日渐佝偻,却新潮地染着一头蓝色头发有别于普通的老太太。她始终拒绝消隐在任何人生教条里,继续长途跋涉在意念的无限创造之中。从九十年代起,她重回国际艺术活动的舞台,作品在许多国家展出,并获得极高的荣誉与多项大奖。不久前,一场名为“美丽新世界”的艺术展在北京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地区“798”展出,以草间弥生为首,宫岛达男、押井守等多位在日本艺术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也进入中国,展现在国人面前。时间在流动,在草间近作中精心布局的纷乱图案有着蓬勃的生气,从画作尺寸之大以及极端重复、缠绕的构图,不朽的现代符号,可知她并未稍减创作热情。鲜艳的平面图案可能隐藏着诡诈;假以时日,它们即可将人催眠般带入她迷人的艺术境界里——人们所熟悉的黑暗、晕眩的深渊之中。透过她荒诞的幻想彰显的一个无限蔓延、视觉迷幻的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草间再一次向世间证明,创造力足以战胜自我的退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偶灯斯陋 回复 悄悄话 beautiful artwork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