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真空涨落的平均值为零,表观上看不出空间中各点有电磁场存在,但真空涨落的均方值并不为零。于是,经典电动力学中的真空,按量子论的

均方值这个概念比较少用,英文mean square。一般用它的另一种形式:均方根值(也就是高中物理里面的“有效值”)。
我们死扣“均方值”这3个字的字眼都把概念弄清楚了--先把各项平方,再求做算术平均。

例如:x、y、z 3项求均方值。
均方值=(x的平方+y的平方+z的平方)/3。搞定

最小均方误差就是求完均方值 还要加上约束条件,求出一个最小值来。

均方根是一种求平均的方法。
求平均有多种方法,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均方根……

均方值就是把正号去掉(平方去掉一个维度)再平均:两军战完,正副相抵,均值零,但消耗的实力和不为零,零点能概念

trading volume, volatility ,even price not moved!






电磁场真空态的能量和Casimir效应

张永德


本讲继续贯彻量子化逻辑,将它用于电磁场本身。指出电磁场的一个重要量子性质,即电磁场存在真空态,并且这个真空态具有无穷大能量。一般情况下,这个无穷大能量无法直接观测,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能表现出可观测的效应。









一,量子电磁场的真空态
一方面,由波导管、微波腔以及许多关于电磁场分析的例子可以知道,电磁场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具有各种频率的简谐振动的集合。电磁场局域形状不同会导致这些振动模的频率分布不同。一般情况,这些振动模的数目无穷多,也即电磁场(即便是局域的电磁场)自由度为无穷多。
另一方面,自Planck对黑体腔内电磁场处理时引入能量子概念开始,迅速建立起了量子力学。由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腔内电磁场便是一系列具有各种频率的量子谐振子的集合,这个集合的整体便是量子电磁场。为了更加形象,也可以将这个集合想像成在空间每一点上有一个量子谐振子。具有各种频率 和量子数 的量子态也就是量子电磁场在该频率下的各种激发态,而Planck的能量子 ——这个概念后来不久就被Einstien发展为光子的概念,便是相应的场量子。
这个量子电磁场的基态,也即空间中任何点都没有任何能量的场量子的态(实际上它是全体量子谐振子基态的直积),称之为量子电磁场的真空态。这便是从量子化的观点所理解的经典电磁学的真空。这个真空态显然不是一无所有的“虚无”,它只是指明空间各处不存在各种场量子 而已。空间每一处仿佛都像一段紧绷着未受激励的琴弦,此时弦上虽无任何振动模存在,但并非是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是一个物理系统的最低的能量状态。



二,量子电磁场真空态的能量
由于量子谐振子基态存在零点振动和相应的零点能,量子电磁场的真空态也存在着零点振动和零点能。量子电磁场所有模的这种零点振动总和称为量子电磁场的“真空涨落”。虽然真空涨落的平均值为零,表观上看不出空间中各点有电磁场存在,但真空涨落的均方值并不为零。于是,经典电动力学中的真空,按量子论的观点来看,其实具有能量,它便是全体量子谐振子的零点能之和。所以,量子电磁场真空态的能量为

这个数是无穷大,因为振动模(自由度)的数目为无穷多(何况还有高频 的模存在)。虽然如此,由于零点能并不参予量子电磁场状态变化的任何物理过程,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恒定的“本底”事先予以减除,即“定义”它为零,从而不必去理会它究竟是多少。但这并不排除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它会表现出可以观测的效应,因为它毕竟是客观存在着的物理事实。




三,Casimir效应的物理原因
Casimir效应是一个关于量子电磁场真空态能量的可观测效应。真空态能量本身不可观测,但它的变化是可以观测的。考虑两块平行并足够大的方形理想导体板,板间距 设两块平行板的平面为 面, 轴垂直两板。由于 很大,在 方向几乎没有空间区域的限制。与此相应,可以近似认为, 方向波数 依然从 到 连续变化;但对沿 方向传播的振动模 波(此波的电矢量在 面内振动)而言,由于两快板都是良导体,板表面应当是 波的波节。于是原先连续取值的 ,现在只能分立取值 ,最小间隔为 。这表明,如两板间距 值越小,沿 方向传播的振动模 的波数,其允许取值的间隔 就越大。
这样一来,和没有加两块板时想像情况相比,加了两块板之后,在这块体积 里,电磁场真空态在 方向传播的振动模数目没有什么变化;但沿 方向传播的振动模数目(因为由连续变化变成分立取值)却减少了。而且,随着 值减小,能够存在的沿 方向传播的振动模数目也随之减小!这导致板间体积内真空态蕴含的能量减少。
下面详细计算果然表明:两板之间距离越小,所包含的真空能量就越少。这种分析结果在实验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两块板之间存在一个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当然十分微弱,但按照上面对真空态振动模的分析和量子振动存在零点能的结论,它就应当存在!
四,Casimir效应计算
由于每种波都有两个独立的横向极化状态,计算模数目时应当乘以2 。 注意, ,一个振动模的零点能为 ,而在 附近 之内的模数目为 。
于是,放入两块平行板的前和后,在 体积内真空态能量的相对变化为

由此可得两板之间每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为

引入新变数 : ,由于 ,有 ,代入上式得

大括号中的两项都是发散的,但它们之间的差可以是不发散的。






文献中关于Casimir效应有些不完全相同的计算。归根到底,差异大多在于针对上面这个发散计算的处理上。比如国内教材中就有:

1)双套平行板方法(苏汝铿:《量子力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P.378);
2)采用截断函数方法(张礼、葛墨林,《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P.269;葛墨林,《零点能与卡斯米尔—玻德勒效应》,收入〈量子力学新进展〉,第一辑,曾谨言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P.234);
3)采用截断函数方法(张启仁,《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2002,P.315);
4)复变数围道积分方法(倪光炯、陈苏卿,《高等量子力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P.224);
5)采用Coulomb 场积分(或散射理论)中常见的计算技巧:在被积函数中引入衰减因子 ,再作积分、求和与相减,完成全部计算之后,令 ,以求得这个差数(张永德,《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第二次印刷,2003年3月,第279页)。

下面采用最后面的办法,即Coulomb 场积分中常见的计算技巧。


在被积函数中引入衰减因子 ,再作积分、求和与相减。待完成全部计算之后,再令 ,以求得这个有限的差数。于是有

利用展开式

其中 为Bernoulli数: , , , , , …。代入 表达式,微分之后,令 取极限,最后得:

这里 的单位为微米。这是一个十分微弱的吸引力,表明由于两板之间 的允许模数目随 增大而增大,导致 随 增大而增大。
Sparnaay 于1958年观测到了这个力的大小以及它和板间距离 的依赖关系。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