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音乐知识】------- 现代音乐心理学简介 (器乐曲《维纳斯》)

维也那是一座令人妒忌的城市。走进维也那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拥有得太多了。阿尔卑斯山、多瑙河给它带来了太多的灵气;文艺复兴给它留下了太多的遗产;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世界顶级音乐大师给了它太多的垂青;处于欧洲心脏的地位又送给了它太多的方便。维也那人自己说:维也那永远在季节中——在全球最吸引海外游客的国家中,奥地利名列第10位。而如果不到维也那走走看看,那等于是没有到过奥地利。
  发源于德意志黑林山东麓、流经9个国家的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首先把它的灵气送给了维也那。






  多瑙河流经维也那时罕见地分出了一条支流,划过优美的弓背形曲线,穿越维也那繁华市区再流回多瑙河。这一天造地设的安排送给了维也那人太多的享受、太多的想象和太多的创造空间。










  如同其他欧洲城市一样,除了所谓的环城大道以外,维也那普通街区的街道也普遍狭窄而拥挤——人们无法在保护这些古老建筑和享受宽阔空间之间作出平衡的选择。这里的建筑同它的音乐一样源远流长,作为昔日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的首都,经历了文艺复兴的熏陶,整座城市的建筑如同凝固了的音乐,多姿多彩、叠宕起伏,即使对建筑艺术没有多少造诣或兴趣的人 like me,到了这里也会感到饶有趣味。




















  维也那音乐厅,也叫金色大厅(Goldener Saal),位于维也那音乐之友协会(Musikverein)里,西北距国家歌剧院直线距离约400米。维也那音乐厅是维也纳最古老、也是最现代化的音乐厅,建于1867—186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1872—1875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这里的演奏会;1939年始,这里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每年元月1日都会在这里举行蜚声全世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厅内有收藏馆,收藏有著名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不乏莫扎特、舒伯特等顶级音乐大家的手稿迹,勃拉姆斯在世时还在长期在这里办公。








  城堡歌剧院(Burgtheater),位于市政厅正对面(下图中右侧),东南距霍夫堡宫约500米。城堡剧院原是特瑞莎女皇于1741年所建,原址在米歇尔广场(Michaeler Platz),1888年后改建到了这里。1786年,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曾在这里首演。城堡歌剧院从某种意义上讲堪称奥地利的国家剧院,有不少人评价它在欧洲堪称一流中的一流,是维也纳所有剧院中最著名剧院。据说,城堡剧院的德语是德语地区最标准的,有许多世界级的演员在此担任客籍演出,而能够晋身于城堡剧院演出,等于是得到了最高的艺术表现评价。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的歌剧院,位于维也纳中心广场霍夫堡宫东南约400米。自从19世纪中期建成以后,它就成为了音乐圣殿的象征。1869年5月25日,这里首场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堂璜》,从此揭开了它辉煌的篇章。全球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都以能够在国家歌剧院内演出为荣。据说歌剧院里每年演出多达300多场,但没有一天是重复的。国家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是在1861年至1869年间完成的,属仿文艺复兴风格。令人遗憾的是,负责剧院设计的两位建筑师下场都很糟糕,其中一名设计师凡·努尔因无法承受世人对其设计的刻薄指责而自杀,另一位建筑师西卡斯堡则于两个月后中风而死。  在二战的炮火中,国家歌剧院也未能幸免,被炸得只剩下几根柱子。二战后维也那人对它进行了重建,1955年11月5日重新投入使用。  狂晕不好意思的是,说什么偶也算半个音乐粉丝,到了这举世闻名的音乐殿堂前,只配在外面照了几张图片,连里面是什么样子、正在演奏什么音乐作品都不知道——倒!




 
 


 

蝴蝶过期居留 2006-07-06 10:06
任何民族都存在着英雄崇拜情结,奥地利人当然也不例外。感觉起来有所不同的是,东方人把伟人和英雄(包括神仙佛祖皇上帝)人格抽象化,塑像越做越大,放到寺庙、祠观等等神秘场所,高高在上,仰不可攀,供人们俯伏在地顶礼膜拜,尤其是绝对不会拿来当做装饰品;西方人则把伟人和英雄(包括耶稣基督救世主)人格具象化,塑像往往并不特别高大,放到公园、广场甚至街道两旁等公众场所,伸手可及,比肩可立,供人们体验和英雄在一起的感觉,甚至动不动就拿来放到立柱上、飞檐上当作实际的装饰品。维也那有数不清的教堂、公园、广场,不管你走到哪里,几乎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大理石或青铜雕像,上至阿波罗太阳神圣主耶稣,下至工匠艺人平民百姓,几乎都有可能雕成个塑像随手奢侈地放在一个什么地方。
  歌德算是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土德》等著名作品使他一直亨有世界声誉。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从1900年起,每天就这样坐在维也那喧嚣的街头上,与匆匆的过往人群在一起。





  对世界音乐发展起过举足轻重作用的乐圣贝多芬的雕像,也这样安放在临街一座建筑物前。雕像建于1880年。





  伟大的作曲家勃拉姆斯。29岁时,他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个人音乐会,随即受聘为维也纳音乐协会主席。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维也纳首演。雕像建于1908年,安放在新皇宫对面的这块空地上。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等为代表的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以及大量的其他音乐作品,风靡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他的雕像安放在城市公园里,建于1921年。







  《茜茜公主》、《年轻的皇后》、《皇后的命运》三部电影演绎的“茜茜公主三步曲”,使更多的人们感受了永不褪色的关于人间爱情和人格魅力的神话,了解了这位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如同阿尔卑斯山顶的冰雪一样纯洁的茜茜公主的雕像由皇帝伏兰茨约瑟夫亲自选定安放在人民公园里,背后是著名的城堡歌剧院。  近百年来茜茜公主的大理石雕像一直放在这里,没有围墙,甚至没有任何保护设施,但始终这样洁白。注意观察了一下,雕像上没有任何人为污渍,更没有到此一游之类的伟人真迹。





  维也那市政厅(左侧,右侧为城堡歌剧院),建于1872—1883年,由德国建筑师施密特设计。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物最高处99米。艺术与实用永远是一对矛盾。偶是一个持实用主义观点的非实用主义者,每当看到这样的建筑,都会下意识的产生一个疑问,通向天堂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个细细长长的哥特式尖顶还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市政厅前面的广场空旷整洁,如果在夏天,一定绿树如荫,繁花似锦。广场通道两旁,绿地空隙,同样到处都是不同类型人物的雕像。  第一共和国总理卡尔·雷纳。二战后期,苏联的坦克正在开进维也纳,一位74岁的奥地利老人来到红军队伍,向前线指挥官提出请求:不要在维也纳打砸抢,给维也纳人民以人道主义的待遇——这位老人就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总理卡尔·雷纳。他又写信给斯大林,主动要求出面组织奥地利政府,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忍辱负重,内外协调,为这个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卡尔·雷纳被选为奥地利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奥地利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人们为他立下了这个被称为“总理的鸟笼”的头部雕像。



  维也那市第N任市长考内尔。二战后维也纳千疮百孔,生活和建设物资极其缺乏。考内尔市长与人民同甘共苦,想尽一切办法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妥善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时还要安置战俘、与占领国协调关系,得到了全市人民的高度评价。考内尔任维也纳市长6年,1951年当选为奥地利总统。1963年,维也那人为考内尔建了这座塑像,并安放在市政厅前的道路一边。



  维也纳城市卫士。原作建于1882年,安放在市政府大厦塔顶。这是1986年的复制品。



  维也那议会大厦,建成于1869年。议会大厦前的纪念碑被称之为众神之泉,俗称议会泉。其主体建筑女神雕像比真人也大不了多少。





  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Maria Theresia Platz),建成于1888年。特蕾西亚女皇是奥地利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女皇,她的著名格言是“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她不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生了13个女儿和3个儿子,然后把这些女儿都嫁给欧洲各个国家的王公贵族,还把前面所说的茜茜公主娶来做了儿媳妇,使整个欧洲的王室都成了她家的亲戚。奥地利在特蕾西亚女皇和她的父亲卡尔六世治理期间经济社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奠定了安全统一的政治基础,特蕾西亚女皇也被称为开明的女皇。广场附近的古典建筑都曾是当年的宫庭建筑,现在是奥地利自然史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